如何走出“以学习成绩为中心”的教育误区?| 教育观念大讲堂③
民小编说
中央“双减”政策发布实施已大半年,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仍有很多家长笃信时间加汗水的训练模式给孩子加码,仍然喜欢把自己孩子跟别人家孩子进行简单比较徒增焦虑;仍有不少教师坚信大量刷题是提分良策,升学率是摆在第一位的。这说明,在全社会树立科学教育观念是目前教育改革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孩子?如何认识成长规律?怎样学习才效率高?为什么要让孩子参加劳动……《人民教育》特开设“教育观念大讲堂”栏目,在广泛调研基础上精心遴选了十余个针对性话题,邀请专家、学者、优秀校长教师共同探讨,希望能够释解思想困惑,凝聚教育共识,树立科学教育观念,更好地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当前,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忽视儿童全面发展的错误教育理念和模式在我国普遍存在。“以学习成绩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为何成为教育误区,家长怎样才能走出教育误区,一起来读今天这篇文章。
近年来,“鸡娃”“教育内卷”“填鸭式提前教育”“白热化名校竞争”等教育现象越来越普遍,这些现象背后的实质是我国家长愈发严重的功利化、短视化教育诉求和甚嚣尘上的教育焦虑。以分数论英雄,把学业成绩当作衡量孩子发展唯一标准的“唯分数”式教育理念和模式仍在家长中普遍存在。《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显示,九成以上的四、八年级学生报告家长对自己的成绩有一定的要求,其中45. 9%的四年级学生报告家长对自己的成绩期望是“班里前三名”。[1] 部分家长将成绩当作“死命令”“硬指标”,规定孩子在一个阶段的学习中必须取得相应的成绩,以结果论成败而无视孩子学习过程中的努力和进步;部分家长则为了帮助孩子赢得分数竞争,不惜牺牲孩子的休息时间,在课后给孩子加码,参加各种培训班,搞题海战术……这些行为将教育目的异化为获取好成绩,迫使孩子将精力全部集中于对知识的熟练掌握和对成绩排名的追逐上,忽视道德品质、身体素质、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这样不但窄化了学习的内涵,违背了孩子成长的基本规律,还偏离了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成为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和我国教育事业未来发展的主要阻力。
针对这一现象,国家相继出台多项政策法规,着力扭转以“唯分数”为先的不科学教育评价导向,构建良好教育生态。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要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随后出台的“双减”政策也进一步强调,要遵循教育规律,从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出发,减轻学生负担。可见,克服“以学习成绩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模式,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义务教育的当务之急。基于此,本文将深入剖析“以学习成绩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为何成为教育误区,为扭转家长的错误育人观,引导其走出这个误区提供参考。
01
学习的内涵不应窄化,良好学习品质的养成才是学习的根本目的
“以学习成绩为中心”观念的一个错误是窄化了学习行为的内涵。家长必须明白,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不单单取决于其学习时长和努力程度,还会受到其自身心理因素以及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诸多背景因素的综合影响。懂得了这一点,就能帮助我们明确学习的本质,即使是对书本知识的学习,也有着更宽广的内涵。
首先,孩子自身的心理因素在其学业表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尚不成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或是与父母、同学间的不愉快经历都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情绪,而情绪的不稳定又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从而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一项数学学业成绩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表明,八年级学生数学成绩与其学习兴趣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其学业焦虑呈显著负相关。[2]高焦虑往往会导致孩子高估学业失败的风险,从而容易产生无助感,否定努力的功效,没有办法有效应对学业压力,难以取得较好的学业成绩。也有研究者发现,孩子的主观幸福感也会对其学业成绩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观幸福感高的孩子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更强,积极性更高。
其次,家庭作为教育的起点,是儿童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父母对孩子的各方面支持和家庭氛围等均会对孩子的学业成绩产生重要的影响。美国教育史上著名的《科尔曼报告》指出,相较于学校和社区,家庭对于孩子的学业成绩的影响更大。[3]家庭投资理论指出,从家庭中获得更多经济支持、教育资源、更高质量父母陪伴的孩子拥有更多的发展资本,能够促进孩子在学业上的积极发展,取得更好的学业成绩。此外,家庭中亲子沟通与互动对孩子的学业成绩具有有效的驱动作用,良好的亲子沟通对于青少年的学业成绩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4] 同时,父母更多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与生活中,积极与孩子沟通,更多与老师交流,了解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等,能够使孩子感知到更多来自家庭的支持与信任,可以让孩子增加学习投入,进而在学业成绩上的表现会更好,反之则不然。
此外,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和主课堂,学校的氛围,包括校园环境、师生关系与班级氛围、同伴合作与竞争等也会对孩子的学业成绩带来直接影响。一项基于PISA2018数据的研究表明,高合作的学校氛围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发展;而高竞争的学校氛围则会导致学生陷入“分数主义”,滋生扭曲的学业价值观,引发同学间的猜忌和不当竞争,给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不利影响。[5]此外,师生关系作为学校中最基本、最主要的人际关系,与学生的学业成绩之间也存在显著相关。学生与老师的情感联结紧密,得到老师更多接纳和认可时,他们会形成更高的学习自信,学习态度也会更加积极,成绩也会越好。反之,就会出现自卑和消极的心理,学习兴趣消退,导致学习成绩下降。[6]
以上事实告诉我们,即使是多数家长都看重的书本知识,其学习过程也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学习有着更宽广的外延。改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让家长的陪伴更有质量,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让学习自动发生,提升学生的自信,改善其焦虑状态,提升其生活幸福感……这些看似与学习关系不大的措施和行为或许对学习成绩有着决定性作用。窄化了的学习行为,题海战术、疲劳战术、“全身心”投入等,很可能会让学习与成绩南辕北辙。而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是否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否养成了端正的学习态度、是否形成了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才是学习的根本目的。只满足于让孩子机械地学习、被动地接受知识与技能,忽视对于孩子关键能力和学习品质的培养,是对学业发展基本内涵的过度窄化,将严重削弱孩子的学习动机,阻碍其终身发展。“以学习成绩为中心”的观念即使在学习这个局部的领域内都是一种错误。
02
孩子成长有多元需求,“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将阻碍其身心健康发展
心理学家克雷顿·奥尔德弗提出的人本主义需要理论中指出,个体的成长存在三种核心的需要:生存需要、相互关系需要以及成长需要。孩子作为成长中的个体,随着其身心的发展变化,每个阶段都会产生多元的需要。孩子的成长不应只围绕着学习和成绩,他们还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日常活动,形成健康的身心、对社会的责任、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丰盈感知,明晰自身的价值。家长如果无法用发展的、立体的眼光去看待孩子,而是只关注僵化的、片面的学业成绩,将会阻断孩子多元化发展的可能性,难以充分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从而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首先,随着孩子的身心发展逐渐成熟,孩子的情感逐渐变得敏感、细腻,情绪波动比较大,更容易产生挫败感。“以学习成绩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导致孩子的休息、娱乐和运动时间被不断叠加的试题、课外辅导所侵占,容易给孩子造成极大的学习负担,使其对学习产生消极情绪,丧失学习兴趣。而深陷在孩子学习成绩焦虑中的家长可能看不到孩子身上其他的闪光点,无法给予孩子学习成绩以外的肯定和鼓励。如果从家庭中获得精神支持和心理需要也无法得到满足,一旦在学习方面受到无法抵抗的阻力,孩子很有可能会陷入极度的负面情绪中无法自拔,从而产生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2021年发布的《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当前我国小学抑郁症检出率约10%、初中检出率则高达30%。[7]沉重的学业负担是否是造成我国高抑郁症检出率的重要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其次,随着孩子的不断社会化,逐渐产生了建立友谊、形成良好同伴关系的需要,也渴望得到朋友的信任、理解和支持,但也容易因为缺少社交技能而与同伴发生矛盾、被孤立等。研究表明,孩子与同伴的交往经历有利于孩子认识自我,为孩子提供情感和社会支持,对其身心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且缺少朋友比成绩不好对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更为严重。因此,家长切勿用课外辅导、独立学习等填满孩子的课后时间,挤压孩子的交友时间。而应鼓励孩子多与班级同学、社区同龄同伴交往,给孩子创造更多与他人相处的机会,帮助孩子结交朋友、建立自己的朋友圈子。
此外,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还会逐渐形成促进自身更好发展的成长需要,这就需要重视培养孩子适应个体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其终身发展服务。然而,“分数至上”“升学率至上”的教育理念造成了“考试考什么,学校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功利化教育模式,该模式下培养出的孩子存在能力和素质单一化的问题。当他们未来面对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时,缺少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将导致其无法灵活处理复杂多变的事物,处于竞争劣势地位。因此,家长应当注重培养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心、爱钻研的精神、探究问题的兴趣、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以及良好的信息素养和自我管理能力,在发展孩子学识的基础上帮助孩子形成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容应对未来生活中的挑战与困难。
03
“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偏离了国家教育目标,违背了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指引着我国教育“培养什么人”的方向。但当学习成绩不断被强调和重视,且衍变成为衡量孩子发展的唯一标准时,教育目的异化成了对分数的过度追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也就失去了平衡。如果无法跳脱出学业的桎梏,就没有办法看到人的发展。因此,除了智育外,德育、体育、美育以及劳动教育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性同样不容忽视,只有坚持“五育”并举,才能真正实现孩子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其一,儿童青少年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的时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如果片面强调成绩,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其人格品质和精神发展的需求,可能会导致孩子缺少对于生命的敬畏、为人处世的真诚以及对于所受恩惠和帮助的感恩,忽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进而陷入“有分无人”的泥淖。因此,这就需要家庭将育人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帮助孩子养成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为孩子健康发展提供正确的价值导航,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其二,儿童青少年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体育锻炼在其成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的体育健康状况却不尽如人意。2020年,一项关于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发展现状的调研发现,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低下、久坐行为严重。[8] 如果无法扭转“以学习成绩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任由儿童青少年体育锻炼不足的问题延续,将会导致他们面临身体活动不足所带来的各种健康威胁,严重阻碍其全面发展。因此,家长需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重视孩子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的均衡发展,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健康的生活方式。
其三,美育是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孩子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塑造孩子的美好心灵,这是其他育人模式无法达到的独特育人价值和功能。然而在“以学习成绩为中心”的学习价值取向影响下,学校、家长和学生或是片面地认为美育是副课、无关紧要、华而无实;或是狭隘地将美育理解为培养孩子某些艺术技能和手段的方式,甚至将其当作转变孩子成绩不佳状况的一条升学捷径。这种带有强烈功利性倾向的美育不但不利于培养孩子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也无法塑造孩子美的品格,提升孩子美的素养。因此,转变美育在家长、学生心中的刻板定位非常重要。
其四,劳动教育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孩子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孩子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其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的教育。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孩子“学以成人”的基础性活动,对孩子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过去强调孩子的主要任务是好好学习,劳动教育被普遍忽视,导致孩子对于生活的参与不足,不愿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广泛存在。因此,家长应充分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启蒙和奠基作用,引导孩子自觉参与劳动,体悟劳动的辛苦,感受劳动的美好,进而能够珍惜劳动的成果;同时,通过劳动过程培养孩子的实践动手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以学习成绩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严重阻碍了我国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扭转这一不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引导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让教育回归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领域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不论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应建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儿童观、人才观和育人观,推动教育回归本真,促进我国儿童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
(边玉芳,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张馨宇,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博士研究生)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时代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ZDA071)研究成果
向上滑动阅览参考文献
[1] 边玉芳,梁丽婵等. 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R].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2018.
[2] 付钰,綦春霞. 八年级学生数学学业成绩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 中国数学教育,2021(23):7-12,17.
[3] Coleman J.S.,Campbell E.Q.,Hobson C.J.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M]. Washington,DC: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al Statistics,1966.
[4] Moftakhari S,Saif A A,Kiamanesh A R. Comparing the Role of Families in Student Achievement and Adjustment in Terms of Interaction with Children and Involvement with Their Homework[J]. Intern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of Applied and Basic Sciences,2013,7(10):683-686.
[5] 李文烨. 竞争与合作:哪种学校氛围更利于学生的发展——基于PISA 2018的数据分析[J]. 教育测量与评价,2021(10):27-34.
[6] 周文叶,边国霞,文艺. 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基于师生关系与学业成绩关系的实证研究综述[J]. 外国教育研究,2020,47(09):18-34.
[7] 傅小兰,张侃,陈雪峰,陈祉妍. 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8] 孔琳,汪晓赞,徐勤萍,杨文强,吴彩访,周博,朱杨明. 体教融合背景下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发展的现实困境及解决路径[J]. 中国体育科技,2020,56(10):29-35.
文章作者|边玉芳 张馨宇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2022年第11期,原标题《走出“以学习成绩为中心”的教育误区》
微信编辑|谭希
责任编辑|程路
推荐阅读
感谢您读到这里。明天的推送更加精彩。
不想错过的你,就把人民教育设为星标吧。
第一步:点击顶部蓝色“人民教育”,进入公众号主页;
第二步:点击右上角“···”;
第三步:点击“设为星标”
走出“以学习成绩为中心”的教育误区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