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局长笔谈⑳|田立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民小编说
为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教育部直属机关党委、教育部新闻办、中国教育报刊社联合开设“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笔谈”专栏,陆续刊发教育部机关司局和直属单位党组织书记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文章。今天为您分享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党支部书记、司长田立新同志的解读。
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催人奋进。报告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深入阐释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理论观点。语言文字是文化的基础要素和鲜明标志,是文化传承、发展、繁荣的重要载体。语言文字战线职能部门要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学深悟透“两个结合”的深刻内涵,以践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政治高度和理论自觉,思考谋划新时代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深刻学习领会“两个结合”的思想内涵,提升新时代语言文字事业的政治站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阐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内在逻辑和迫切要求。“两个结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原创性的重大理论观点,是对中国共产党不断推动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科学总结,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思想精髓,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人新的觉悟、新的认识高度。中华民族是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卓越民族精神培育形成的伟大民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扎根中华大地的伟大事业。我们要从实践和理论层面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的定位,扎根中国语言国情,深入思考面向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语言需求,构建中国特色语言文字事业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构筑语言文字事业新发展格局。
扎根中国语言国情,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推动语言文字事业创新发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体现了我们党和人民坚定的文化自信和强烈的文化自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立足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深厚历史底蕴,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依法治国、从严治党、人民当家作主、全面深化改革、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重要观点,与“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中的法治理念、德治主张、民本思想、平等观念、用人标准、自强精神、邦交理念等一脉相承,又融入时代洪流,实现创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殷墟遗址考察时指出,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时指出,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纵观中华民族发展史,语言文字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脉络和中华文明的历史递嬗,蕴藏着中华民族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各民族能够以通用语言文字进行不断深化的交往交流交融。我们要以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殷墟遗址的深意,思考如何维系中华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何传承弘扬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等重大问题,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智慧的语言文字事业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
语贯古今、字载中华,深刻认识语言文字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重要意义。报告明确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九个本质要求之一。人类文明新形态根植于中华文明,彰显着鲜明的中华文化底色。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语言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我们要以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为抓手,深入研究甲骨文等古文字的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挖掘阐释其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确保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有人做、有传承”的要求落到实处。同时要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深入实施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充分运用数字化手段,进行多模态、全息化、标准化的记录与保存,让跨越千年的中华语言文字永存后世、永久流传。
语融民心、字铸中华,不断增强语言文字事业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使命担当。报告指出要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语言文字战线心怀“国之大者”,坚定不移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创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多语言国家推广通用语言文字的成功典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普及,全国普通话普及率从70%提高到80.72%,识字人口使用规范汉字比例超过95%。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共同性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因。我们要加强语言政策规划的前瞻性研究,不断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质量,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探索语言文字事业数字化赋能新举措,增强支撑保障能力。
语睦中外、字美中华,充分发挥语言文字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重要作用。报告强调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语言是通往一国文化的钥匙,是展现国家形象的符号,是促进文明互鉴、增进民心相通的纽带。我们要深入实施“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形成较为完整的中华文化基因理念体系,持续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更多语种的国际版权合作,向世界更加准确地传播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理念、中国文化。持续拓展双边和多边语言文化交流合作,进一步扩大我国语言文字事业的国际朋友圈,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加强全球视角下的国际中文教育创新发展,打造语言文化交流品牌,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我们要以“五个牢牢把握”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立足语言文字是国家重要的文化资源、经济资源、安全资源、战略资源这一战略定位,深刻认识语言文字事业基础性、全局性、社会性、全民性的内涵特征,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以语言文字事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作者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党支部书记、司长)
文章作者|田立新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2022年11月28日第1版 版名:要闻
微信编辑|陶玉祥
推荐阅读
司局长笔谈⑲|洪大用:加快推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司局长笔谈⑱|雷朝滋: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 加快教育数字化发展 以教育现代化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司局长笔谈⑰ | 徐青森: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迈上新台阶
司局长笔谈⑯|魏士强: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强国一代”培根铸魂
感谢您读到这里。明天的推送更加精彩。
不想错过的你,就把人民教育设为星标吧。
第一步:点击顶部蓝色“人民教育”,进入公众号主页;
第二步:点击右上角“···”;
第三步:点击“设为星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