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包办代替”害了孩子!这份儿童自理能力发展需求快收藏!| 教育观念大讲堂⑧
民小编说
在全社会树立科学教育观念是目前教育改革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孩子?如何认识成长规律?怎样学习才效率高?为什么要让孩子参加劳动……《人民教育》特开设“教育观念大讲堂”栏目,在广泛调研基础上精心遴选了十余个针对性话题,邀请专家、学者、优秀校长教师共同探讨,希望能够释解思想困惑,凝聚教育共识,树立科学教育观念,更好地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家长出于对孩子爱护的心理,很容易做出包办代替的行为,这非明智之举。如何走出包办代替的误区?儿童自理能力有哪些发展阶段?一起来读这篇文章。
“这个你还不行。”
“等你长大了再说。”
……
日常生活中,家长出于对孩子的关注和爱护,怕孩子做不了或做不好,很容易生出包办代替的心理,想要帮孩子做事或解决问题。爱子乃人之常情,若变成包办代替,就非教育的明智之举了。一些小孩子从小喝水,都是家长把水壶或水杯递到眼前;孩子读幼儿园时,家长给孩子收拾玩具;到了小学,家长又给孩子清理作业单、收拾书包;有的孩子到了中学,自己的房间总是乱糟糟的,家长还来给孩子收拾。家长的这些包办代替是显而易见的,还有一些包办代替的做法则不易察觉,比如:家长“帮”孩子做选择、做计划,家长“帮”孩子思考问题,家长“帮”孩子处理人际关系等。这些包办代替将家长对孩子的爱变成了一种剥夺甚至是伤害。
那么,家长如何走出包办代替的心理误区呢?
01
家长要学会为孩子“计深远”
古人言: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家长爱护孩子,不能只顾眼前得失,要学会为孩子的长远发展考虑。家长要清醒地认识到,孩子终有一天要离开原生家庭,作为一个独立个体进入社会,组建新的家庭;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位,孩子不仅是家庭的一员,也是社会的一员。家庭教育的一个目标是儿童个体的社会化,即个体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认识和掌握社会事物、社会标准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得以独立地参与社会生活。[1] 儿童个体社会化的内容很广泛,具体包括社会规范社会化、谋生技能社会化、角色社会化和价值社会化等。家长为孩子“计深远”,必须从多方面考虑孩子将来何以能独立地参与社会生活。因此,相比包办代替为孩子“谋事”,更重要的是促进孩子自身的能力生长,学会为孩子“谋自身的社会性发展”。
一位妈妈在为孩子读一年级做准备时,为孩子办理了一张地铁卡,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学坐地铁,都由孩子自己刷卡进出地铁站。有同行的家长提醒她说“孩子1.3米以下免票的,大人刷卡后可以带着孩子一起过闸机”,这位妈妈表达感谢后,还是让孩子自己刷卡。这看似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孩子妈妈的做法却值得深思:一张地铁卡意味着一个独立的社会身份,孩子拥有一张自己的地铁卡,会影响他在社会生活中的自我认识(特别是自我角色、自我能力的认识)、自我体验,进而学着过社会生活;这位妈妈是要让孩子从上学开始就力所能及地独立参与社会生活,这就是一种“计深远”。
当前社会快速发展,使教育不断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家长需要意识到,孩子的未来发展将可能面临更多不确定的外部因素,孩子要有意识、有能力应对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迫切需要培养孩子自主意识、自理能力。
02
关注孩子自主意识和自理能力的发展
儿童的自主意识是以自我意识的发展为基础的,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比较中产生的,并在人际交往中形成和发展,自主意识也在人际交往中进行自我调节,使自我更适于社会的生活。[2] 一般认为,自主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管理等,其中自我管理是自主意识发展的核心。家长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要关注自理能力的发展。这方面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随着孩子身心的不断发展、生活的不断扩展,在成长的不同阶段,自主意识和自理能力的发展有着不同的内在需要和外在要求。
从学步期(1—2岁)开始,家长就要关注孩子自主性的发展,这个时期以养成独立饮食和如厕习惯为主。孩子入幼儿园时,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在就寝、穿脱衣服和鞋袜、盥洗等方面的自理,这将有助于孩子入园后的生活适应和相关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幼儿园阶段,孩子逐渐适应集体生活,有了自己的同伴和感兴趣的活动,家长要教孩子遇到问题先自己想办法,注意培养孩子自己处理同伴关系、在交往中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还要自己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特别是在清扫、整理物品、玩具或游戏的选择等方面。这将有助于孩子进入小学后的生活和学习适应。
一定程度上,上小学的最低门槛是孩子能够自理,这是最基本的入学准备。[3] 因为,幼儿园里有保育员,会负责孩子的生活照料,但进入小学以后,孩子要独自应对个人生活的全部事务,包括收拾自己的书包和书桌,渴了知道自己打水喝,自己根据冷暖穿脱衣服,等等。孩子自理能力不足,就会影响到孩子的入学适应,包括学习适应。进入小学,自理能力应是家长重点关注的一个方面,要让孩子自己穿衣服、系鞋带、收拾书包文具、保管好自己的物品等,不要代替。在此基础上,逐渐培养孩子自己清理作业、独立完成作业(由父母指导逐渐让孩子来主导)、自己安排在家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等。这些能力和习惯应在一、二年级养成。这一时期,家长如果辅导孩子作业,一定不能过于包办,不要孩子稍有不懂就立即讲解,更不能直接告知,要有意识地激发孩子独立思考。
孩子进入小学中高年段,家长要关注孩子自主学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培养孩子时间管理、个人学习的自我理解、监控与反思等能力;在生活方面,要让孩子学会自己清洗衣物、铺床叠被、整理房间、安排生活作息和内容,还要力所能及地处理人际关系、参与社会活动等。这些能力的培养不仅支持孩子在小学阶段的发展,也为孩子适应中学生活做准备。
中学阶段是孩子自主意识和自理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孩子渴望独立自主和自我探索,有自我管理的内在需求。如果小学阶段在学习和生活方面的自理能力准备不足,孩子进入初中后在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适应难度更大,自我管理能力的发展也会受限。这一时期自我管理能力的发展要关注自控能力,特别是青春期负向情绪的自我调控;还有自我时间管理、生活内容管理,特别是协调生活各方面事务的能力。
有这样一个案例:曾有一位成绩优异的高中生,他被家人视为骄傲,每当逢年过节亲友聚会时,总是喜欢独自闭门学习,不和亲友玩耍,家长一度认为这是孩子爱学习、有毅力的表现,很是赞赏,还替孩子向亲友解释。直到孩子考入重点大学后,才被发现人际交往有明显障碍。其实,这个孩子在高中时的家庭聚会中已经表现出逃避行为,但家长没有关注孩子在人际交往上的自主发展,还代替孩子缓和亲友关系。家长要认识到,中学的学业日渐紧张,但孩子不能只有学习而没有生活,孩子要学会自己处理学业与生活的关系。此外,家长还要注意培养孩子自主选择和决策的能力以及抗挫折能力,为孩子进入大学乃至未来人生发展做准备。
到了大学以后,孩子基本上应该离开家长,很大程度上独立学习、独立生活了,孩子的自主发展更为凸显,表现为生活上的自我安排、学业上的自我探索、经济上的自我管理和精神上的自我追求。
总体来看,孩子的自主意识和自理能力是伴随不同阶段的学习、成长逐渐发展起来的,同时也直接支持着孩子在下一阶段的个人成长。这是家长需要持续关注的,既要关注孩子的早期发展,特别是基础的自理能力的发展,也要关注不同阶段孩子的特殊需要和能力生长。从这个角度来看,家长的包办代替对孩子自主发展的负面影响不是偶发式、节点式的,而是连续性、持续性的,甚至是终身性的。小的时候不培养,长大了也很难弥补。
03
将“包办代替”变为“积极支持”
关注孩子的自主发展,强调不要包办代替,并不意味着家长袖手旁观、不管不问。常言道:教育是逐渐放手的过程。这里所说的“放手”,是一个比喻,描述孩子的成长由家长最初的主导逐渐走向孩子自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应退位但不是缺位,家长对孩子的爱一直都在,但家长不能“代替”而是要“支持”孩子的发展,家长的爱不是剥夺、伤害孩子的自主性,而是保护、支持孩子的自主性。
家长首先要学会相信孩子。“相信孩子”,对很多家长来说并不容易,因为家长的生理、心理和文化优势往往将孩子视为未成年的、未成熟的、未(充分)发展的、无知的、弱小的,这种心态容易使家长在孩子面前生出优越感、掌控感,将孩子视为“被教育”的对象,而忽略孩子也是一个主体。如果家长换一个视角,看到孩子作为一个新生生命,有着极大的生命力、生长力和内在的渴望,就可以想到孩子与成人一样,甚至有比成人更强烈的学习需求、欲望和主动性。正如赵石屏教授所指出的:“从孩子接触世界的第一天起,我们成人只要不去取缔限制他们的创造活动,不把他们单单引向读书求生计的狭窄胡同,那么孩子发展起来的创造力是惊人的。”因此,家长要相信并保护孩子内在的生命力、生长力、学习力,支持孩子的发展。
那么,如何保护和支持孩子的自主发展呢?家长要学会从“要求者”变为“同行者”,站在孩子的角度观察和把握孩子在每个成长阶段的“力所能及”(即他尽力而为而做到的最高边界),要真实地观察,不能毫无根据地主观臆断;然后,基于孩子的“力所能及”给予指点或进行设计,可以陪伴者、建议者的角色与孩子互动,帮助孩子达成他能做到的最佳结果。例如:一位妈妈在女儿2岁半时就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她收拾整理的习惯,当孩子玩完一个玩具想要拿另一个玩具出来玩的时候,她就会提醒女儿:“这个(玩具)不玩了,我们送它‘回家’吧。”培养女儿及时收拾的意识,有时候女儿也会把自己的小天地弄得乱糟糟,妈妈会说:“噢,这里真是乱糟糟的!让我们送它们回家吧。”一开始,妈妈会带着女儿一起收拾,几次过后,妈妈告诉她,她已经是大一点的宝宝,能够自己收拾了。当看到孩子不愿意收拾玩具的时候,妈妈会问:“需要妈妈来帮忙吗?”“需要妈妈帮忙。”“那我们俩比赛,看谁收的又多又快?”妈妈话音刚落,孩子就行动起来……这样,小女孩4岁半时,虽然也常把小天地弄得很凌乱,但可以自己察觉到:“噢,这里真是乱糟糟的!”然后自己开始收拾玩具,有时候也会主动找妈妈帮忙一起收。在这个案例里,孩子妈妈摸索出,在游戏的形式下孩子是可以收拾玩具的,便以这种方式来支持她自理,同时妈妈也会以陪同、帮忙的方式支持孩子成为收拾整理的主角。
在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过程中,家长有时可能会像上面这位妈妈一样,要作为孩子的同行者“陪跑”一段时间,但一定要让孩子成为主角,坚持在孩子力所能及的地方让孩子自理,过程可能会比较缓慢,也可能会有曲折,家长要努力做到温馨的陪伴、温柔的坚持,孩子终能从家长的爱中获得成长支持。
请时刻记得:爱与教育都是一个逐渐放手的过程,孩子终将有自己的人生。
(作者单位系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注释
[1] 赵石屏. 家庭教育原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8-9.
[2] 朱智贤. 儿童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221.
[3] 赵石屏. 孩子要上一年级【M】. 北京:作家出版社,2018:35
文章作者|钟晓琳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2022年22期,原标题为《“包办代替”与“爱”背道而驰》
微信编辑|谭希
责任编辑|程路
推荐阅读
湖北宜昌:上接天线,下接地气,这项主题实践活动助力教育迈上发展新赛道 | 关注
“孩子们,你们好吗?”疫情反复的当下,这位校长写下了一封真挚的信……| 荐读
“神十五”今晚出征!“平均年龄最大乘组”的热血故事,快讲给孩子听!
感谢您读到这里。明天的推送更加精彩。
不想错过的你,就把人民教育设为星标吧。
第一步:点击顶部蓝色“人民教育”,进入公众号主页;
第二步:点击右上角“···”;
第三步:点击“设为星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