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师长假如何安排?来一场与平日不一样的“备课”吧!实操手册送给你!| 干货

何捷 人民教育 2023-05-19

民小编说


对万物来说,冬天正是积蓄力量的时候。寒假期间,老师们既要好好休息,积蓄身体的力量,也要为下学期的课程提前做些准备。长假的备课和日常备课有什么区别?怎样备课才能效率更高?一起来看这些建议。



青年教师在长假中,切莫忘记提前备课。长假备课,与日常教研时备课,应有所不同,具体而言,在以下3个方面做好区分,让长假中的备课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第一:长假应花更多时间在课标研读上


日常备课,一线老师会参考课标,但往往是“检索式”的。即“要什么就看什么”。大家试图在课标中找寻的更多是临时的依据,或准确说,是一种心理安慰。


而长假应该系统地对课程标准进行研读。至少应研读自己所执教年段的“学段目标”,以及与之相匹配的“学业质量”。知道自己将要“教什么”,学生要“学什么”,最后“如何评价”。让“教”“学”“评”三者有对应的、系统的规划与匹配。


以统编三年级下册第1单元备课为例。长假中应特别关注课程标准中关于第二学段的“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交流与表达”“梳理与探究”的目标,同时不要忘记关注第二学段“学业质量”中对应的结果描述。


例如,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二学段“阅读与鉴赏”目标中,提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圈点、批注等阅读方法。”“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乐于与他人讨论交流。”“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等要实现的目标。


课标在“学业质量”板块中,相对应提出对第二学段“阅读与鉴赏”学习结果的描绘:“在阅读过程中能提取主要信息,借助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预测情节发展,能结合关键词句解释作品中人物的行为,从某个角度分析和评价人物; 能发现作品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并根据需要进行摘录;能借助上下文语境,说出关键语句、标点符号、图表在表达中的作用;能复述读过的故事,概括文本内容,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提出问题并与他人交流;乐于和他人分享阅读所得,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并有意识地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


对照关注两个板块可以发现,课标提示教师在备课时,应做到学习的结果,与学习的目标、学习中的任务相匹配。其实,这一步就是让教师体验课标中提出的,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


第二:长假应花更多时间在目标研判上


日常备课,教师更多做的是“应急参考”。青睐的是书籍、案例等现成的资料。“一课一课教,备一课教一课,上一课”是常态。


杜威曾经指出教学效果最差的,就是“一课一课线性推进”;教学效果中等的是“前后有关联,从旧知识复习再到新知识获取,再到加深拓展”,形成一个学习链;将学习与生活进行对接,学以致用,解决问题是效果最优质的设计。显然,日常备课中,我们常处在最低层级。


长假中应用更多时间在整体关注上。以统编语文教学为例,充分考虑教科书双线编撰的基本原理,在单元学习目标的研判、学生应获得的进展、学习中学生遇到困难的预估上,更多思考。教师在教学中应承担什么,需要如何设计,最终要抵达哪里。对目标的研判,要有清晰的理解与思考。


例如,统编三下第1单元的目标为“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教师应思考:如何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在执教中搭建什么样的支架促进从文字到画面的转化?怎样体察、领会语句的优美?除了朗读之外,如何分析?怎样到才能与生活对接,将文字化静为动?这些达成目标的具体设计,都是备课时应该顾及的。同时,单元中每一课应承载哪些“子目标”?课与课之间如何形成学习关联的链条?一个单元学习之后,能否确保“总目标”达成?这些更要在长假中花时间去审视,去反思。


长久、系统的思考,是长假中备课与日常备课不同之处。


第三:长假应花更多时间设计出大问题


具体落实到每一课,长假备课中应更加注重设计出每一案的“大问题”。


“大问题”是相对“小细节”而言的。小细节指的是在备课时,青年教师很在意的微小处。例如:这里该怎么引导?那里该如何衔接?怎么样说些让孩子喜欢的话?过渡语怎么设计等。而大问题指的是:能够牵引全课学习的“牛鼻子”问题;能够粘连起各版块的,居于上位的统筹性问题。


例如统编三年级下册第1单元的第1课《古诗三首》。可以设计的大问题是:如何在诗句中欣赏画面。这一问题与单元目标中的“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是极为契合的。这三首诗都具备回应这一问题的可能性。


第1首是杜甫的《绝句》。诗歌描绘的是一幅庞大的,恢宏的春日美景图。四句诗绘制着春日、江山、春风、草香、飞燕、鸳鸯,这些典型的,代表春天的景物,构成一幅春光图。而《惠崇春江晚景》一首诗,原本就是苏轼描写惠崇僧的《春江晚景图》,写的就是图。从画作到诗句,再从诗句回到画作,自然能从中体会出诗画同源,欣赏出诗句中蕴藏的优美画面。曾几写《三衢道中》,则是边走边看,诗句犹如一幅动画,带着灵动质感。“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透露出作者精妙的构思,在所见画面相似处,增添几分生机。


诗画同源的大问题,能够带着学生感受三首诗中不同的魅力,又能让三首诗的学习得到整合。这样的大问题设计,需要在备课中反复阅读文本,不断深入思考,精致提炼素材,需要一定时间。而长假,正是炼制这样大问题的好时机。


日常备课的匆忙,与长假中的充分,构成一种恰如其分的组合。在日常备课中,及时借鉴,在融合自己思考后的模仿中不断获得进步。正值长假,青年教师应努力在备课的三方面下功夫,切莫荒废美好时光。只有对教学带有百分的敬畏,才能在研究和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深远且持久。


(作者单位系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文章作者|何捷

微信编辑|张璐瑶

责任编辑|谭希 


推荐阅读

石中英: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内涵和实践路径

上海静安:融合教育要走向“高质量”“深融合”跨越式发展 | 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典型案例⑰

教育部举行2022年年终总结会:聚焦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展现教育新气象新作为

把“问题”作为家校社一体化建设的宝贵资源 | 关注

(扫码订阅2023年《人民教育》)

感谢您读到这里。明天的推送更加精彩。

不想错过的你,就把人民教育设为星标吧。

第一步:点击顶部蓝色“人民教育”,进入公众号主页;

第二步:点击右上角“···”;

第三步:点击“设为星标”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