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开设“水稻课程”“农夫市集”,全程见证谷子的生命旅程,这样的耕读教育让学生不得不爱!| 关注

许蕴霞 邹怡莹 人民教育 2023-05-19


民小编说

信义小学是昆山巴城的一所乡村小学,结合所在地悠久的良渚文化积淀和水稻种植的传统、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耕读文脉,开展了富有特色的耕读劳动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一起来看他们的探索成果——


2022年4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正式颁布,将劳动从综合实践课程中独立出来,重视课程的综合化实施,构建起素养型教育体系。我们迎来了一个立足学生高质量发展的教育时代,目前也是“万物互联”的信息时代,如何优化调整教育结构成为了一所乡村小学发展的一大挑战。信义小学是昆山巴城的一所乡村小学,此地有着悠久的良渚文化积淀和水稻种植的传统,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耕读文脉形成了得天独厚的耕读劳动教育资源。十年来,学校以培养有根之人为目标,坚持五育融合,走出了一条有特色、有成效的耕读教育探索之路。



我校是一所随迁子女聚集的乡村小学,根据2021年的家长问卷发现,随迁子女占比81.92%,其中78%来自于农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儿童从小离开乡村,长期生活在城市,他们几乎中断了和家乡的深层联系,对土地、对故乡的情感越来越淡。耕读教育融合德、智、体、美、劳五育融汇耕读文化、生命教育、家风建设,开展耕读实践,重视生活体验与书本知识的内在融通,使学生在生命的自然蓬勃状态中获得滋养,同时吸纳家长的参与,以土地帮助家庭重拾勤劳修身的传统观念,“重塑全社会‘家文化’的生长空间、重建乡民‘吾土吾民’的情感联结和家庭伦理的美好风尚。”[1]  


一、基于五育并举的耕读教育体系建构


耕读教育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背景下,更多演化为一种以“耕”“读”作为育人途径、以“学思行知”作为教学流程的教育模式。耕以读为魂,读以耕为本,读是耕的生长点,耕是读的突破点。耕并不只是耕读劳动,而是涵盖生产生活实践,包括对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的认知与体验,学生在躬耕中强身健体,建立文化自信,锻造中华精神。读也并非单一的阅读,而是全时空、全方位、全领域、全素养的无边界阅读,力图使学生在耕读、行走、研学等实践中蓬勃生长、修身养性、增智启慧,提升对道德、责任、家国的理解。以劳动教育为抓手,让中小学生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深知农时熟懂农事,播种希望收获快乐,锻炼身体强健体魄。在“耕读”理念的指导下,立足核心素养,重构学校课程体系,基于真实的耕读情境,探索项目化、跨学科式的理解型教学路径。


学校以信义文化底蕴为基础,以课程场境建设、课程体系建构为课程支点,以仪式活动、主题活动、志愿活动、协同活动为活动支点,完善导师机制、协同机制、评价机制、督导机制组成的机制支点,整合节气与物候,地域与习俗的农事支点构建农耕阅享实践。学生在耕读中知来处,明去处,建立起乡情与乡愁,成为“悦耕读、健身心、慧学用、塑信品、弘义举”的信义少年。

图:信义小学耕读育人体系架构图


耕读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信义少年,在农耕阅享实践中,学生回归土地,建立起乡情与乡愁,意识到自己与中华大地的血脉相连;在农耕劳动中,学生了解事物的来源,体验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创造世界的全部过程,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价值观;立足经济发达地区的特点,转变学习方式,实现五育融合,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从“悦耕读、健身心、慧学用、塑信品、弘义举”五个方面,聚焦“勤俭、自强、坚韧、乐观、善思、创新、自信、诚信、责任、友善”十大品格,作为信义少年的核心品格。


二、基于五育并举的耕读教育实施路径


学校力图从文化浸润、课程引领、活动启迪三方面展开耕读教育,立足校内外基地和课堂,根据农作物的生命周期设计主题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和解决问题的探索创新意识。


(一)自主建构耕读课堂的文化场境


学校通过科学布局、整体建设,将校园建成耕读育人的生态园,每一处景观、每一个场地都赋以耕读育人的元素,以耕读物态环境唤醒人、影响人、改变人。建构“耕读”文化场境,包括耕读景致和耕读基地,目前已建成由水稻博物馆、耦耘堤、耕心廊、知辛堂、又满书院等构成的信义十景,重塑了江南水乡耕读传家的历史文脉。打造了澄义班级农场、澄心园丁农场、一米亲子菜园、澄萃果园、澄青稻田五大实践基地,为学生开启了探索中华耕读文化及未来农业的大门。



在可视化文化环境的建设之余,学校关注互动性关系文化的建设,在师生、生生的积极互动中,形成良好的耕读育人氛围。学校的耕读博物馆——锄禾馆就是实现耕读文明与劳动创新精神交融的最好例证。锄禾馆以儿童化的方式再现水稻各阶段发展特点,立体地介绍了一株水稻的传奇一生,配以学生讲解员的相关音频,增加童趣与示范效果。设置荣誉榜,定格学生耕读成果,以此形成历史的传承与延续,在耕读文明的演进中体悟劳动精神。


图:信义小学校内耕读基地效果图


学校积极协调各方面力量,沟通附近教育资源,与苏州市农科院、昆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悦丰岛有机农场、林石嘴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巴城昆曲文化体验基地、阳澄东湖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合作,搭建校外活动基地,以便更为广泛地实施耕读教育教学活动。学生在沉浸式场景中感受田园质朴的气息和耕读的美好,分享日常的耕读的感悟,激发其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全面建设知耕善读的课程体系


学校以信义文化底蕴为基础,秉承“耕读育人”理念,自主设计耕读课程体系,形成了“两级·三类”课程框架的校本建构。


1.跨学科融合,国家课程校本建构


耕读教育具有联结德智体美四育的中介地位,因此,我们试图以中小学各学科为载体实现耕读教育目标,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2]立足耕读教育和特定学科育人使命的基础,厘清各学科实施耕读教育的要素清单,明确各门学科每一个模块或单元的耕读教育内容及其对应的耕读教育目标使命,真正让耕读教育成为各科教学的贯穿线索。我们从目标渗透、内容渗透、过程渗透三个方面架构了多学科渗透式耕读教育的实践框架。


2.项目化落实,校本课程特色建构


校本课程按照学校育人目标和年段要求,分为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统整课程三大类,落实到各年级,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群。每个学期,学校还会根据学生意向征询结果对课程进行微调。


学校依照四季时序,遵循节气轮回,开发长周期大单元的耕读劳动项目课程,使学生在躬身的辛苦中与植物建立情感的联系,捕捉生命的奥秘,传承耕读文明。“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从种子到米面粮油,学校全面建构起一到六年级螺旋上升的课程序列。信义少年从童年时代开启田间耕作,连同记忆中四周的空气以及土壤与草木的呼吸,形成一种微妙的感受——乡土情怀,从心底根植起“端稳中国碗,装满中国粮”的意识。

表:信义小学耕读课程体系图


以水稻课程的开发为例,从节气时令中取材,确定小满落谷、夏至莳秧、白露观稻、立冬开镰、小雪碾米的完整种植课程,相应地设计春耕节、观光节、秋收节和农夫节这四大节气活动。学生陪伴一粒谷子走过155天的生命旅程,他们播种希望,找寻未来,在经历水稻芽叶根茎的生长过程中,感知新奇,感恩馈赠,致敬生命,继承流转千年的耕读文明,根植深厚的家国情怀。同时,学校组织教师自主编写了水稻课程校本读物,注重节气知识、水稻种植要点及学科内容的融合,以此实现耕与读的统一。



学校鼓励开展项目化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以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实践操作、汇报呈现的学习流程,开展深入的自主性学习。我们将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步骤概括为:情景设置、操作示范、独立探索、确定项目、协作学习、成果展示、学习评价。学校组织四年级学生进行项目化学习之“探寻油菜的秘密”,围绕“菜油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依据节气特点,开启了整地做畦、育苗移栽、田间管理、欣赏创作、观察收集、收割晾晒、扬尘换油、现场榨油、品牌设计的全面课程。


(三)有效开创乐耕慧读的主题活动


学校挖掘家长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创造性地开发仪式活动、协同活动、主题活动,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域育人做出有益探索。



仪式活动依照四季时序,遵循节气轮回,开创春耕节、观光节、丰收节和农夫节四大主题节庆活动,从节气时令特点中取材,倾听自然之音,歌唱生命乐章。春耕节开启耕读文明,学生种下绿植,在躬身的辛苦中与植物建立情感上的联系。观光节呼唤学生敏感细腻的心灵,学习田间管理,捕捉生命的奥秘。丰收节是喜悦的节日,在收割水稻中培养合作精神,体会节俭的品质;通过田野运动会、稻田音乐会,宣泄忙碌了三季的辛苦。农夫节评选“小小农夫”,激励劳动热情,强化榜样效应;通过“农夫市集”展示耕读所得。


主题活动分为:“国”“乡”“家”“校”四大文化主题。多彩的校文化主题活动,引导学生突破单一维度的知识、技能学习,将学习所得体于身,成为独特的生命体验;践于行,成为日常的生活方式;立于品,培养勤劳奋进、知行合一、尚俭戒奢、好读深思、身心和谐的优秀品质;报于国,培养一种胸怀乡土、报效家国的价值追求。


协同活动充分利用巴城镇社区教育资源,以“实践+合作+探究”的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实践体验的活动使学生在与乡村耕读环境、人员的互动中感受耕读文化的积极意义,在学习基本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人文积淀。


(三)持续完善耕读阅享的评价行动


耕读课程的组织和实施是一个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需要借助课程评价,获取反馈信息,建构以下四大评价方式:


1.研究性任务单:为了让学生的思考和行为及时得到反馈与引导,我们基于真实情境设计孩子喜欢的真任务,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为出发点,让孩子真正做到知农、会农、惜农。如在“水稻种子”课程中,我们让学生在农作的五大阶段按照发布任务,分别进行课前自主预习、劳作拍照打卡、课后自我评价、成果相互分享等任务形式,清晰明确的让学生知道在课程的每一个阶段自己应该做什么,真正做到以“任务驱动”为导向,让耕读课堂重难点分解成易于操作、利于理解、便于思考的“任务串”形式,从而更好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形成综合性评价。


2.成长型信用卡:“耕读信用卡”由“耕读地图”“耕读笔记”“争章小达人”等部分构成,用于记录耕读成就,与研究性任务单相辅相成。其中“耕读地图”旨在让学生以行走的方式记录耕读活动,在此板块中我们会标注出学生在校内以及校外可活动的耕读探究地点,让学生以打卡的方式,记录自己的行走轨迹、拓宽学生的视野,体验不同的耕读文化。“耕读笔记”要求学生以文字或图文结合的方式记录自己的每一次耕读活动,以及书籍阅读的读后感,并提出自己的疑问,感悟等,通过这样的方式,积累耕读经验,分享耕读、阅读中的收获。“争章小达人”分为行走达人,劳动达人,阅读达人,分享达人等。以各项活动的参与度作为考评依据,最后的全能小达人将获得代言校园耕读项目的机会,通过这样的方式激发学生对于耕读,阅读的兴趣。“耕读信用卡”也将作为特色耕读项目“承包员”竞标的主要依据,成长型信用卡更注重学生参与耕读课程的反馈和激励。



3.他助型点赞墙:赢得别人对自己的赞美,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学校将在耕读文化长廊开辟出一面点赞墙,将学生参与耕读劳动的感悟、事迹、精彩瞬间定格,发动全校师生参与“点赞”,以“送你一朵小红花”为活动主题,为自己喜爱的作品点赞助力,每学期评选出一批优秀作品,以展览,分享会等形式将这些成果与全校师生共享,让这些在耕读、阅读中收获的快乐不再是私有财产,而是像阳光洒满校园。希望“他助型点赞墙”能见证学生耕读成果,激发劳动积极性,为学校耕读课程的开展提供长久的动力。


4.互动型云平台:学校将在线上平台开设“微视频”“美文苑”“集市汇”等专栏,鼓励学生投稿,学生可将自己拍摄的视频,撰写的美文,以及创作的耕读周边画稿等上传平台,展示自己个性化的耕读成果和经验,在这些活动中,学生能更好地记录生活,发散思维,提升品格。学校还鼓励学生从信义少年内涵出发,结合自己在耕读中的所见,所思转换成具体的文创作品,学校将会把这些画稿制作成为文创作品发行。以这些活动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学校立足耕读教育的实践,从校内农耕活动的探索,到农耕课程开发,最后构建相对科学的农耕课程体系,辐射优化学校各方面的发展。劳动和学科教育得以融合,解放了学生身心、发展了核心素养、提升了教师课程开发和实施能力,提高了学校办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曹东勃,郭玉琦.构建新时代耕读教育范式的着力点[J].教育家,2021(18):15-16.

2.  许锋华,陈俊源.多学科渗透:中小学劳动教育新形态[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7(02):102-113.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昆山市信义小学)


文章作者|许蕴霞  邹怡莹

微信编辑|张璐瑶

责任编辑|谭希 


推荐阅读

如何创建学术型高中?这所学校的做法让学生的学术性素养抽穗拔节 | 关注
后排阳光开朗大男孩火了!舞跳的好,成绩也不错!
孩子长期使用电子产品居家学习,开学后手不释“机”怎么办?| 家长慧
教师的心理健康如何维护?


欢迎订阅

①扫码订阅2023年《人民教育》杂志


②关注“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并设置星标,第一时间获取精彩内容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