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阅读】鲁洁: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道德,而是为了美好的生活
文 | 鲁洁
三是关于道德教育的过程与方法。我们在课程研究中认为道德教育的过程是生活的,道德学习就本质而言不是知识学习,而是一种生活实践的学习。当然不是说知识学习没有用,知识学习也有它自身的作用。
四是关于道德与道德教育的研究不是纯学术的研究,而应该是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这是在学术和人生的关系上,我自己慢慢悟出的一点道理。我后来越来越懂得,道德与道德教育学术成就的高度只能是自己生活的高度。
康德之所以能够提出“像仰望星空一样仰望道德”,这种思想高度必定是他自己生活的体会,要不然他说不出这个话来。孔夫子对仁的体认,“仁者人也”、“仁者爱人”,我认为也是他的一种生活态度。亚里士多德对道德的知和行的关系,我相信是他自己道德实践中的总结。特别对我们这一行,一个人他怎么生活,他的生活的品质有多高,与其取得的道德教育学术成就有多大多高有很密切的关系。
“人”、“道德”、“课程”是构成道德教育的基本要素,是道德教育理论的核心概念。我的研究从这些基本要素入手,期望揭示道德教育的本质及其终极指向,为走向生活的道德教育建构核心理念。
我越来越体会到,人与其他动物不同,人不是被创造的,而是自己“做成”的,是在实践中自己成就的。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能干什么呢?教育是人为了造就自己而设定的实践活动。教育的原点是“育人”,教育的指归是“成人”——使人得以做成一个人。教育的过程实质是一个“人化”的过程,是引导人不断地实现和创造人所特有的本质和生存方式的过程。
道德是源于生活、内在于生活的,是生活的解释和目的系统。道德以其特有的“应当”和“不应当”的话语系统对于人的生活作出解读,它要人读懂的是人之为人的本然的、根本的存在方式,它所彰显的是“成人之道”,就是得以充分展现人之本质属性的生活道路,道德所指向的是“人”之生成。人本身是人的最高价值,成为一个人,就是人之最高的价值追求,是人存在的根本目的,也是道德的根本指向。
基于对道德的这种认识,我认为道德教育的基本使命就是要引导人走上“成人之道”,去做成一个人。我们通常会说,“人是怎样生活的,他就是怎样的”,这是很有道理的。道德教育要使人做成一个人,就要引导人以人的存在方式去生活;道德教育要改变人,提升人,就要促成人的生活的改变和提升。道德教育不是诉诸孤立的、静态的人性改造,而是具体落实为生活的建构和改变。
道德教育不能等同于“思想的改造”或“行为的养成”,而是促使人在整体生命投入中去建构、重构他自己的生活。生活不是天生自成的,每个人的生活都是通过自己的实践建构起来的。对人来说,这种建构生活的活动也不是天生就会的,道德教育在这里就有了用武之地。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就是教人学会建构属于他自己的生活。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心理学教授林崇德:德育的‘出路’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