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校长】赵桂霞:老师为什么对学校的制度、管理不买账?

2015-11-10 赵桂霞 人民教育
民小编说学校的制度设计似乎很科学,可为什么老师们不买账?校长觉得表达得挺清楚了,为什么执行下去又是另一回事?下属明明自己跑过来找校长开方子,为什么回去后还是按照原来的想法来?
您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困惑呢?这篇文章是小编看到的写沟通写得很透彻的一篇文章哦,不仅对校长有启发,对我们每一个需要与别人交流的人都有启发!



文 | 赵桂霞

2007年7月,我做了一年校长以后接受组织的第一次检验,其中有一项是“教职工对班子成员和班子的满意度”。我的得分极低。

我相信,如果不是因为广文中学是2006年两校合并需要磨合,如果不是因为我初任校长而且此前从来没有在学校做过管理工作,这样的满意度会导致一个结果,那就是调整岗位。

基于以上的原因,组织上原谅了我,让我继续留任。

我也陷入了痛苦的反思之中。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2006年两校合并,在做好学校各项常规工作的同时,没有忘记对学校发展进行顶层设计。我们在调研的基础上确立了学校发展的愿景,大家一致认同创建“学生喜欢、教师幸福、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理想学校”;随后又在行动研究中明晰了发展轨迹,并确立了“主题发展”的工作策略——一年突出一个主题,用主题发展带动全局提升。第一学年围绕“教师发展”主题,我们作了大量研究,各项举措也都是在研究中寻找并逐步确立为发展教师的相关机制。

似乎这一切都做得很科学——没有拍脑瓜,没有想当然,这些举措也并非出自我校长的个人意愿——可为什么老师会不满意?

因为,我们之间缺乏沟通。



1
一个没有沟通的学校,改革创新越多,得到的反馈越不理想

那一年合校,我们都特别忙,我和班子成员之间、干部和老师之间,上下执行得多、沟通得少,甚至有些事项都来不及商量。

一个没有沟通的学校,改革创新越多,得到的反馈就越不理想。因为,一个人外显的行为是由其内在的因素——那些我们看不见的习惯、感觉、想法决定的。

他怎样想,才能怎样做。每个人只受自己意识的支配。

校长的想法,虽然经过团队研究出来,但没有变成每个人的想法。于是,越是让他这样做,他的内心就越会有冲突,不满意也就自然地显露出来。

原来,是这些藏在冰山下的“个人因素”起了决定性作用。

我深信,管理的最高追求是激发和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积极性外显于行为,而决定一个人有无积极行为,取决于他的想法。因此,所谓调动积极性,就是把每个个体的感觉、想法激发出来,使之与团队共同的想法一致起来。而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只有沟通。

于是,我认识到,沟通是校长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正如著名组织管理学家巴纳德所言:“沟通是一个把组织的成员联系在一起,以实现共同目标的手段。”据管理学家研究,管理者70%的时间要用于与被管理者沟通;没有做成的事,70%是没有沟通或者沟通无效造成的。

缺乏沟通的各项工作,上下都当作任务来完成。团队中只有上面一个人有积极性,难以完成一个团队建设理想学校的重大使命。沟通在管理中具有核心价值,或者说,管理的本质在于有效沟通。

后来我发现,沟通,并不简单。

2008年,广文中学第二届毕业生离校。因为2007年第一届毕业生离校时的“破坏性”行为,我们想通过开发“离校课程”,给毕业生上好“最后一课”,让孩子们带着美好、情感和爱离开校园。“离校课程”设计出来后,我带到校务会上与大家沟通


当我把开发背景、过程、内容、实施方式等一股脑儿地陈述以后,校委会成员无一人支持。书记陈述了他的理由:一个小时的毕业典礼,我们都管不住学生;如果延长为一天时间的所谓“离校课程”,学校会变成什么样?


这种架势,是我做校长以来从来没有遇到过的。也让我感觉到,真正的沟通是要面临挑战的,但正是在这种挑战中才能达到真正的理解和认同。

这种挑战的背后有什么?信息本身不是沟通,简单的信息传递不是沟通,沟通是沟通者向被沟通者表达一种感知、传递一种期望,推动对方思考,让对方接纳和认同,这才是真正的沟通啊!

美国经济学界和政界划时代的学者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有一句名言:当人们证明改变思想和没有必要改变思想的选择时,人人都忙着证明后者。

这句话的背后,又告诉了我什么?

我相信,人的大脑是有思维图式的,或者说思维路径。不仅2007年,包括在学校工作多年的人都知道毕业生离校时的场景。每个人的大脑里装上了这样的思维图式:毕业离校会有不安定因素发生。



习惯的东西,左右着校务委员的想法。

沟通的本质在于突破思维定式,让每个人的大脑里形成一个新的思维路径,才能从本质上接纳,得到大家的支持。

于是,这个议题留待下次会议集体研究。会后,我与校务委员一个一个分别沟通。不再是我说方案,而是从问题开始倾听他们的想法。一对一沟通中,我们都会聚焦相同的问题,很容易达成共识。

当个别沟通后,第二次提交校务会,全部通过。“离校课程”顺利实施,大家收获了前所未有的感动。

而我的收获是,我弄清了沟通的实质。沟通,不是自己去解释、说明什么,而是推动对方自己思考、理解、建构,一旦对方厘清了事情的本质,大家会以前所未有的积极性投入进来

学校的一些改革创新尤其是重大改革事项,提前个别沟通十分重要。因为每个人思维的路径不一样,于是个别沟通成了学校改革创新前的重要一环。
2
沟通需要校长“放下自己”,推动对方自主思考

在我与每个校务委员沟通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我提出相同的问题,得到不同的回应;我对方案内容的相同陈述,对方的理解也各不相同。这让我意识到,每个人在建构新的图式时,都受到自己旧有图式的制约。所以,接收相同的信息,会加工出各不相同的东西来,带来理解上的偏差。

2011年,我的一次亲身体验,让我真正理解了这一点,也从此知道,沟通必须双向互动,方式途径必须多元。

那是一个游戏,用六张小纸条摆成一个要求的图形。

我藏在厚厚的窗帘后,向我的学生发出指令;四个学生根据我的指令,摆放图形。当我们结束游戏,看他们摆放的图形时,没有一幅图与我手中的图一致,四个学生的图也各不相同。

我非常吃惊!我的表达很清晰啊。问题出在哪里?

反思游戏的过程,我发现了我的问题:我是看着图形加工成语言信息发出指令的,从图形到我的语言信息,已经进行了一次加工过程,这次加工包含有我的个人痕迹;我是发令者,没有请求对方表达一下他的理解与我的表述是否一致,看看有无理解上的偏差。沟通的单向性,成了我们沟通的重要障碍,而厚厚的窗帘所导致的沟通方式的单一性,是另一个重要原因。



沟通,必须是双向的行动。之后,每当听完与我沟通者的陈述以后,我都会先试着用我的语言理解他的表达,而每次效果也都很好。

沟通的手段,必须是多元的。研究发现,在人际沟通中,第一印象8%来自说话的内容,37%来自声音声调,55%来自肢体语言。语言、肢体、语气、声调、手势等,都是沟通的重要手段。因此,“重大事情必须当面沟通”。

当这样沟通以后,发现工作起来特别顺畅。

但我又遇到了问题。

在我关注的沟通中,都是我有想法后去跟团队成员沟通。但身为校长,总有很多干部、教师带着请示来,或者为了得到一个解决问题的答案,甚至来寻求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

“校长,你说这事怎么办?”

每次,我都会用心用力地替他思考,给他一个办法。结果发现,他并没有按照我说的办法去做,还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走了。

这样的事情不是发生过一次。什么原因呢?

我知道,一定不是干部故意不按照校长的想法去做,而是他自己的大脑本来装着他的思考。如果校长不能放下身段、倾听陈述,推动对方自己思考,生发出新的办法来,我们的想法再好,也落不到实处。相反,因为总是替下属“背猴子”,我自己的事情常常需要晚上进行。

沟通的基本问题,在于心态。放下自己,推动对方自主思考,应是校长在沟通中的作为。

我也领悟到,领导力其核心就是管理者改变人们思维的能力;领导之道,在于推动对方自主思考的沟通中;沟通就是一种领导力,沟通的艺术就是领导的艺术。

3
沟通是把一道道“墙”变成一扇扇“门”的过程

我对数据特别敏感。在深圳机场的洗手间里,我看到了卷筒外张贴的纸张上写着:深圳机场每年消耗的厕纸,等同于1370棵20年树龄的树木;数量:117500卷;重量:82250kg。那一天,我用纸特别仔细。

走到洗手盆前,第一次在国内使用黄色的擦手纸,心中感到蛮幸福的,感觉自己为保护环境做了贡献。抽纸盒上有这样的文字:使用再生纸,减少森林砍伐。

这就是数据的魅力!在工作中,善用数据有助于化解很多棘手问题。

2012年7月,当我把初三年级部主任的接力棒又交给刚刚送走毕业生的陈主任时,她很焦虑。在8月份举行的一年一度暑期中层以上干部研讨会上,她不断向我倾诉她的困难和压力。解决她的焦虑情绪,引导她发现问题,寻找问题背后的原因,关注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成了我的当务之急。找了一个闲暇的空当,我们开始了如下的沟通:

你考虑初三的工作多久了?几天,几周,还是更长时间?

多久想起一次来?每小时,每天,或者每周几次?

你每次考虑这件事情需要多少时间?用几分钟还是几个小时?

这件事情对你来说有多重要?以1到10为序,你给这件事情打几分?

对你来说,这件事情的优先次序如何?以1到10为序,排第几?
你想得最多的问题是什么?把思考最多的重要问题依次排下来。
……

我发现,当我们的沟通用数据表达时,陈主任的眉头越来越舒展,注意力开始关注解决问题,寻找方法,而不是陷在问题本身。两个小时的交流,她已经有了关于调动教师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性、课堂高效愉悦、常规管理等诸多办法。初三学部的工作思路形成了,工作备案表配发。开学后,初三工作秩序井然,我们一步步收获着当初设定的目标。

现在的广文校园里,不再是一个脑袋想问题,而是每个人都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每年学期工作分享,总能听到各个部门基于问题的工作创新。这些小创新年年不断,而且很有实效,推动了校园的改变:学生更加喜欢这里,老师在这里更加幸福。这些年,广文依然进行着改革创新,但老师的满意度上升了。

沟通,是把一道道墙变成一扇扇门的过程。门开了,心通了,气顺了,事也就好办了。

(作者系山东省潍坊市广文中学校长)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杂志第21期责任编辑:任国平微信编辑:董筱婷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俞正强:我们为什么要有这样的校训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