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问今年BBC在中国最火的纪录片是什么,那非《中式学校》不可。距离播出至今三个月以来,网上热议不断,有叫好,有客观评论,也有质疑。
日前,纪录片的主角之一——中方数学教师邹海连老师来到由人民教育和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联合主办的第六届全国小学数学教育峰会现场,首度披露在英授课的更多细节。小编听来,觉得先前的什么网上揭秘都弱爆了,快来看看我们独家吧。
随着近几年,中国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尤其是数学评估中的持续领先,中国基础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外的关注。2015年,英国BBC广播公司启动了一个研究项目——“中国化的英国学校”,他们在英国顶尖的公立学校博航特中学开设“中国实验班”,让学生零距离感受中国教育。
通过对照,BBC希望英国观众能够了解和欣赏中国教育的长处,进而将中国优秀的教育融入到英国的教育实践当中。截然不同的教学方式,将如何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英国基础教育是否能从中吸取精华?两种教育体系有没有互惠的可能?
我所任教的“实验班”共50名学生,不仅全天的作息安排和中国学校相同(早7点到晚7点),所有课程也都由中国老师来上。每周升国旗,体育还开设中考跳绳和实心球。这次教育实验分为前测和后测,数学、中文、科学这三科参加对照,后测中“实验班”各科提升了10%。之后,中国老师为每一位学生颁发了毕业证书。
纪录片里呈现的英国“熊孩子”的课堂表现和学科成绩的落后都是事实,但是,英国有公立教育和私立教育两个说法。我们任教的这所学校是当地一所很好的公立学校,英国或者是欧美的公立学校跟我们中国的公立学校差别比较明显。在英国真正厉害的精英教育是私立教育。所以,不要被这个纪录片迷惑了,英国的基础教育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也正在向我国学习,但是,其整体的教育水平还是非常领先的。前一段时间习总书记到英国访问的时候,也谈到了BBC纪录片,他讲了两点:第一,我们让英国人感受到了什么叫做严师出高徒。第二,相比于英国的孩子,中国孩子玩得太少了。这里包含很多的期待.客观上来讲,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是大势所趋,很多公立学校和民办学校开办国际部,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到国外去读书,享受国际化的教育。我们需要深思该如何把优质的生源留在国内,如何通过国际视野来把握和发展自己的教育。我认为重要的是要把握三点:首先,培养中国化的价值观和对中国的认同感,其次,培养孩子的国际意识,第三,培养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博航特中学任教的经历给我带来了一些改变。对待学生,我变得更加宽容。中国学生,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真的是太好了,热爱学习,尊敬老师,上课配合。我们要给予我们的孩子更多的爱,更多的空间,我们要学会去等待,去放手。不仅是在小学阶段,到了中学阶段也是一样。
再者,我对自己有了一点点要求。本来我的想法仅仅是我作为一个数学老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好了,但是参加BBC节目拍摄以来,特别是播出以后受到很多大众、学校和媒体的关注,我逐渐增添了一份责任和使命感。我愿意做一座桥梁,向世界推广中国基础教育好的方面;另一个,讲公开课,我们如果能改变一个人对中国基础教育的看法,我们就可以改变一批人对我们的看法。
纪录片播出后引发了很多关于教育的思考和评论,有正面的,负面的,也有中立的,邹海连老师列举了一些备受关注的问题并作出解答。我们所有的授课,所有的讲话都有剧本?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有都是基于事实剪辑而来的。当然,剪辑也会受主观因素和预期所影响,不同的人绝对可以剪辑出不同的内容来。2中国老师和英国学生的冲突矛盾较多,该纪录片是否刻意突出并夸张了矛盾?我们有这样一个预想,做实验是在做对照,互相学习交流,应该是非常友好的气氛。但是,你去看一个电影或连续剧,你希望看到平铺直叙的,还是有戏剧冲突的?做成电视剧或者纪录片的时候,就必须有“剧情”,那就必须有冲突。而事实上,我们确实遇到了一些不适应,我们也做了很多的努力去尝试。从开始到最后,学生进步很大。3针对纪律问题,中国教师采取了哪些对策?效果如何?有没有考虑过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纪录片中英国学生的纪律不好,最主要的原因,首先是国外没有班主任。其实,我刚开始做班主任时,效率并没有那么明显,陆续以后,当学生认可老师,就会好一点。正如之前所说,中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真是太好了。第二,对问题学生进行个别教育。然而有一些特别好学、内驱力很强的学生并没有剪辑出来,这样的学生在哪个国家的表现都是一样,不会出现在这个教育体系内非常好,到那个教育体系一下子就不如的情况。我们有时把部分纪律差的学生留下来,作为惩罚,不让他吃饭,或者晚一会吃饭,最后BBC的人急了,把校长也请来了。英国的学生是早上八点半到校,下午三点半放学,突然让他们七点到校,对他们来讲强度太大,他们没有这么长时间学校里面待过,所以就出现了很多的不适应。有很多学生参与研究项目的目的是体验中式教育。有部分学生说,我来了之后,没想到你们这边还有这么多事情,作业这么多,每天还要处理这个,处理那个。刚开始的时候,学生很好奇,但又不想学,动力不足,最后一个星期,可能是因为实验快结束了,一下子又很努力了。我回来以后看到上海的一个博士写文章说,中国学校成绩出来以后必赢,然后用很多的理论去分析支持。然而我们在中途第三周左右的时候,一度想放弃,我们已经不敢再提跟两边互相比较的想法了。因为我们也听对方的课堂,我们的课堂远远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和我们在国内的教育、课堂效率相比较,相差很大。所以很多问题层出不穷,但是成绩出来以后,我们感到很惊奇。教学上遇到过一个困难,以数学为例,我上课讲锐角三角函数,英国课堂一般使用计算器进行教学,如果是中国学生基本可以没有问题地按出答案来。然而我在的这个班有一半的人做不出来,我很奇怪,我一个一个去询问原因。我发现,他们不知道把X移过来,把30除过来,对四则运算的训练相当不够。这是我遇到的第一个问题,自己没想到也没遇到的,于是后期所有的教学都要进行相关的调整。第二,对个体的关注很多。特别强调对学生自信心的保护。如果比较两国的教育,我觉得国内的教育做的还不够。考试出来,中国老师会说:你还可以更好,这次只有90分;而英国老师会说:太了不起了,你都已经可以考到80分了。他们对学生的自信心的保护非常好,即尊重个体,每个人都是有差异,他们强调个性化,注重个体的发展和平衡。
第三,信息化,国内现在的教育跟上来了,并没有问题。针对数学课堂,我国教育部把计算器引入到初中、高中的课堂里来,以信息化推进教学的改革。在英国,计算器化已经深入到课堂当中,但是过度的使用确实会产生很多负面的影响。我个人认为,我们在小学阶段,至少在初中的早期阶段,比如初一、初二,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计算能力的训练是必要的。到了后期,确实应该把计算器引进来,以促进教学的改革。
结合数学学科来讲,首先,是教学上的特点。数学是系统的学科,很有特点和规律,国内先讲什么,后讲什么,讲到什么程度,都是设计过的。第二,我们每天有新课的巩固练习,并有评估反馈和订正。两个体制不一样,课程安排也不一样,中国的数学老师是数学课满工作量,而国外一个老师一天不仅要上25节课,还要带学生做其他活动,无法带着学生做巩固练习和及时反馈。
第二,班集体理念的传递和形式。国内班集体有很强大的纽带的作用,把学生的关系紧紧绑在一起,学生有开心的和不开心的都能跟他同龄人分享,这对他们的成长也有很大的帮助。
第三,理解和学会承担不同的职责。国外是不让学生打扫卫生的,我们通过组织学生打扫卫生来培养学生责任感。第四,家校联系。在国外家校联系很少,正常情况下我们不能随便给家长打电话,包括他们的老师也是,都是通过邮件的形式,我们则把中国式的家校联系带入了英国。
文章来源:文章根据演讲录音整理而成,未经本人审阅。
本文编辑:韩丰
转载声明:转载必须注明来自人民教育微信。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英国BBC纪录片《中国式教学》:这么火的背后到底是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