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新刊】现在最火的概念“核心素养”的“核心”是什么,你造吗?

2015-12-07 姚虎雄 人民教育
民小编说

“知识核心时代”已逐渐走向“核心素养时代”,学校的任务绝不再是“灌输“知识,而是给未来发展提供核心素养。那么,核心素养的“核心”是什么?有什么规律?如何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文 |姚虎雄

对基础教育至少有三个价值追问:一是基础教育的性质是什么?这是方向。二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什么?这是目标。三是“基础”的种子是什么?这是“靶心”。

小学阶段,是人的核心素养发展的“种子期”,哪些可以作为“种子”呢?

素养的“种子”友善、思考、独立

我们认为,人的素养体系有两个维度,“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涉及三个领域,即“道德”“能力”“情意”。

“道德”,决定做人的方向。教育首先要培育儿童美好的人性,如友善、诚信、尽责、担当等。儿童在“道德”领域的“种子”是“友善”。

“一毫之善,与人方便”“勿以善小而不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对父母友善、对朋友友善、对动物友善、对社会友善、对自然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中,个人层面居于基础地位;“友善”,则是个人层面的四项价值观中的基础。

“能力”,解决问题的素质。信息时代,能力要有“持续改进与学会改变”的因子,即创造性思维。我们认为,儿童阶段,“能力”领域的“种子”叫“思考”。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但它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思想起源于思考。高质量学习的奥秘,就是高质量地思考;高质量教学的奥秘,就在于如何激励学生越来越多地思考、越来越深入地思考、越来越发散地思考……困惑、怀疑、不确定性,成为学习的状态;质疑、反思、不从众,成为学习的灵魂。


“情意”,人生活、工作的动力系统,是优秀人格的底子。健康向上的情意有独立、自信、上进、坚持等。儿童阶段,“情意”领域的“种子”叫“独立”。

一个人没有了独立人格,沦为他人的附属品,也就失去了作为“人”的大部分意义。独立意识薄弱,独立精神稀缺,独立能力差劲,心理脆弱,没有承受挫折的勇气,都与“独立”的缺失有关。每个人生来都不缺乏独立的基因,但是每个人的“独立”都有可能被“依附”所收买。

“种子的秘密”三粒“种子”相对独立,相互依存,相互照应

“质疑”,应建立在“友善”的基石上,缺失友善的质疑,很容易成为众矢之的;“友善”,又应建立在“独立”的基石上,没有独立的友善,很容易成为没有原则的老好人。

一个人要友善,也要思考什么时候无须友善;一个人要独立,也要思考什么时候需要服从。

“友善”“独立”“思考”,三粒“种子”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照应。“种子的秘密”,用图来表示如下:


作为圆心的“友善、独立、思考”,相互交融,形成了素养发展的“种子体”,从而凝聚为强大的生命内核,为人的素养——自信与诚信、进取与尽责、坚持与担当、反思与发现等一一全面形成,提供持续的生发动力。“友善、独立、思考”,人的素养的DNA。

一个人认识了自己是谁,才能更好地对话与发展。一个人认同了自己的祖国,才能从容地面对世界,与世界对话。因此,“种子的秘密”的背景是“国家认同”,它是“种子体”发育的肥沃土壤。

不同的年段,人的核心素养要素有所不同;同一“核心素养”,不同的年段,具体的内涵也不尽相同。以“思考”来说,小学更多的是能提出自己的问题,中学更多的是提出反思与不从众。以“友善”来说,小学更多的是善良和诚信,中学则更多的是尽责与担当。以“独立”来说,小学更多的是培养儿童的自信心,中学更多的是耐挫力和坚持。

不变的是核心素养的“种子”。找到“种子”,循着“种子”生长规律,这就是揭示儿童素养秘密的要义所在。

“种子”的发芽“素养的表达”要在校长的脑子里落户、在老师的教育里自觉生长,学生的心田里才能播下素养的种子

“分数、等级、排名”等沿用了多年的“关键词”,要转变为“友善、独立、思考”的“素养的表达”。

“素养的表达”,只有在校长的脑子里落了户,才会在老师的教育里自觉生长。“素养的表达”,只有在老师的教育里自觉生长了,才会在学生的心田里播下素养的种子。

一个老师成熟与否,专业技术水平只是其一。一个青涩、毛糙的老师,三五年后,能否成为一个友善的人、独立的人、思考的人;一个专业技术过硬的老师,能否在“友善”“独立”“思考”上,给学生以“人”的影响、濡染。这才是我们要经常思考的。

有素养的老师教数学,会给学生以“种子”;有素养的老师教劳技,会给学生以“种子”;有素养的老师教体育,会给学生以“种子”。素养的种子,本质来讲,不在于老师教什么。素养的种子不是教出来的。素养的种子,是“浸”出来的、“润”出来的。这个意义上讲,儿童跟“怎样的人”在一起,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提出了“能力”转化为“素养”的催化剂——教育的人文关怀(详见2014年第6期《人民教育》的《从“知识至上”到“素养为重”》),就是要让“教师”从“教学者”转化为“有素养的教学者”。我们学校的管建刚老师则提出了从“学科教学”到“学科教育”(详见2015年第17期《人民教育》的《从“学科教学”到“学科教育”》)。今天,我们又明晰了小学阶段的“人文关怀”的核心是什么——友善、独立、思考。

走向核心素养的教育,如何评价学生?我们找到了“班级气质”“细节日志”和“关键事件”三个抓手。这是一片美妙的教育留白,我们在路上。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杂志
2015年第23期
责任编辑:施久铭 微信编辑:韩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