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城市里最后的打渔者
▲广西头条NEWS,广西最独具视角的时政新媒体!
他们蜗居在小船上,延续着自己的生活梦想。
船里的挂件配饰,象征着吉祥如意。
狭小的船上没有洗手台,牙具只能插在船篷两侧。
船上不通电,只能靠放电池的小风扇来解暑。
更多的时候,他们是使用扇子来扇风。
夏天蚊子颇多,他们会在船篷两侧挂上蚊帐。
在他们住的船上,还饲养着鸡鸭禽类,与他们同船居住。
这,就是柳江渔民们的日常生活。
每晚11时许,当人们刚进入梦乡时,柳江上的渔民们已经开始摇船出去撒网、打捞、捕鱼。
当太阳射出第一道光芒时,渔民们已经收网,并载着不算太多的收获,来到一个自发开辟的鱼市码头,开始贩卖捕获的新鲜河鱼。
由于渔民们长年在水上生活,互联网对于他们来说非常陌生,微信、支付宝等互联网支付也并不了解,买卖河鱼的交易方式只会用现金。
早上九时许,卖完鱼后,渔民们开始陆续返程。
打鱼这一行是“秤不离砣,公不离婆”,大多为夫妻搭档。
81岁的吴志忠和78岁的黄冬妹是一对夫妻,是这一带年纪最大的渔民。两人自幼随祖辈在船上生活。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在娘胎里就开始打鱼了。
吴志忠回忆,从前的渔民无论吃住都在船上。自己家世代是渔民,小时候随父母在船上长大,没上几天学。他从小跟着父母捕鱼,十七八岁时拥有一条渔船,自此开始独立打鱼。
吴志忠称,政府也曾给过一套两居室的安置房,自添了孙子后,不够住了,两夫妻没办法又重回到船上居住。
吴志忠有台DVD,是今年花320元买来的。为方便观看,他还购买了太阳能发电机用于发电。
当被问及为什么打了这么多年鱼,而没有早点改行时,吴志忠称自己无一技之长,加上老婆又不识字,就只能沿袭祖业,继续做渔民。
随着渔业资源的匮乏,他们每天的收获并不大。
黄冬妹说,昨晚只打几条小鱼,一斤都不到。先放鱼箱养着,等有三四斤了,再一块拿去卖。“现在打鱼,跟赌博一样,鱼越来越少,打鱼越来越难。”
没有文化,无一技之长,这是渔民的普遍问题。
57岁的覃四有感慨,渔民收入低,即使是儿女考上了大学,也没能力供其上学。
其儿子覃福胜自初中毕业后也一直随其在江边捕捞为生,从未外出打过工。
现在,覃福胜的孩子也和自己当年一样,在船上长大。
中午时分,57岁的渔民朱美娥开始做饭。船上没有自来水,煮饭洗菜全是使用柳江河水。
午餐十分简单,仅一个青菜汤和一条因死掉而没卖出的鱼。
吃完饭,朱美娥开始和老伴穿线加饵,为次日捕鱼做好充分准备。
夫妻俩称,政府给了套安置房,总算是在城市里站稳了脚跟。但夫妻俩无田无地,又没有受过太多教育,更无一技之长,这也给他们另谋出路带来了巨大的困难。没有办法,只好继续做回渔民。
渔民们习惯了风里来雨里去,每天只要一网撒下去,捞几条鱼,家里的柴米油盐都有着落了。
近年来,为解决渔民的生计问题,柳州市每年发放渔业作业用油补贴。在禁渔期,给予渔民一定的生活补助,将生活困难并符合城乡低保条件的渔民纳入城乡低保救助。
来源:中国新闻社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阅读 | 又有台风要来,“玛娃”过两天将从广东登陆
点击图片阅读 | 【愤怒】南宁女子看电影时提醒熊孩子别闹,竟被对方家长打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