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的爱情风格,一定和你的童年有关(附双语视频&解说稿)

英语演讲第一站 精彩英语演讲 2022-06-20

点击上方“精彩英语演讲”,选择“设为星标”

英语演讲视频,第一时间观看

Your Love

虽然我们可以自己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但童年对我们还是有深刻的影响,我们如何对不同的情况做出反应,及我们如何表达自我,这些行为方式童年时期就已经形成了。这里的5种爱情风格,你是哪一种?若要建立健康稳定的恋爱关系,你该如何调整自己? 


你的童年如何影响你的爱情风格?


Although it is a conscious effort and choice on our part in becoming the people we strive to be, it is without a doubt that our childhoods shape us to a certain extent. How we choose to react to different situations and the way we express ourselves are behavioral patterns that are formed starting at a very young age when we first began to learn how to make sense of our immediate environment. Marriage and family counselors Dr. Milan and Kay Yerkovich discovered that everyone has a certain love style based on their upbringing.


虽然在我们可以在努力成为我们想成为的人方面有有意识的努力和选择,毫无疑问我们的童年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我们。我们如何选择对不同环境的反应还有我们表达自己的方式是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形成的行为方式,那个时候我们刚开始学习理解我们的即时环境。婚姻和家庭咨询师米兰教授和Kay Yerkovich发现每个人都有一个基于他们教养环境的恋爱类型。


A love style is comprised of our tendencies and inclinations of how we respond to our romantic partners. By understanding how we love, we can learn how our love styles affect our relationships. 


一种恋爱类型是由我们对恋爱对象的反应倾向构成的。通过理解我们如何爱的,我们可以了解我们的恋爱类型对恋爱关系的影响。




1


The Pleaser

讨好型


The pleaser often grows up in a home with an overly protective or angry critical parents. As children, pleasers do everything they can to “be good” and on their best behavior, so as not to provoke a negative response from their parent. Pleaser children don’t receive comfort. Instead, they spend their time and energy giving comfort to their reactive parents.


讨好型的人生活在一个父母过度保护,容易生气,爱挑剔的家庭里。作为讨好者的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一切去做“好孩子”,结果导致了父母消极的反应。讨好者孩子接受不到安慰,相反,他们花时间和精力去安慰他们被动的父母。


Pleasers are uncomfortable with conflict and deal with disagreements by often giving in or making up for them quickly. They usually have a hard time saying no and because they want to minimize conflict, they may not be truthful and lie to avoid difficult confrontations. As pleaser children grow into adults, they learn to read the moods of others around them to make sure they can keep everyone happy. However, when pleasers feel stressed or that they are continuously letting someone down, they can have a break down and flee from relationships.


讨好型的人在处理分歧和矛盾中是不舒服的,他们经常屈服或很快和好。他们不懂的拒绝别人,因为想把矛盾最小化。他们也可能为了避免困难和对峙而不真诚或和撒谎。当讨好型小孩成人之后,他们会读别人的心情确保每个人都开心。但是当讨好型的人感觉到压力或让人失望时,他们可能会崩溃或者从关系中逃离。


In the past, I have dated a pleaser. He grew up being the perfect role model in school, earned the academic title of being valedictorian, and went to two Ivy League schools both for his undergraduate and graduate studies. While it seems like someone like him is well put together and has it all figured out, I noticed that he was painfully uncomfortable with conflict. Instead of talking about what bothered him, he would ignore me for days without any warning and often saw problems as the end of something, rather than wanting to work them out. He cared more about the opinions of his close friends and family members that it seemed like he was at a total loss when I asked him what his own personal opinions were.


曾经,我和一个讨好型的人约会。他是学校的模范学生,是优秀毕业生代表,因为出色的本科和研究生学业去了两个常春藤学校。尽管看起来他这样的人很干练和也活得明白,但我发现他面对冲突时极度痛苦。他不说因为什么而烦恼,反而会没有警告地忽略我好几天,而且经常把问题看成结果,却不想着解决问题。他太在意好朋友和家人的意见。当我问他自己的看法时,他完全不知所措。


Pleasers often spread themselves thin trying to be everything to everyone when it’s not realistic. And instead of forming healthy boundaries for themselves to build a strong independent self, they focus more on the needs and desires of others. In order for pleasers to cultivate stable relationships, they have to be honest about their own feelings, rather than what “should be” or what is expected of them.


讨好型的人尝试每件事对每个人都好,却一样也没弄好,因为不切实际。相对于为强壮的自我建立一个健康的边界,他们更专心于别人的需要和渴望。讨好型的人要想培养稳定的关系,他们需要对自己的感受诚实,而不是在乎什么“该做”或被期望做。



2


The Victim

受害型


The victim often grows up in a chaotic home. Victims learn to be compliant in order to survive by putting less attention on themselves as much as possible so that they can stay under the radar. To deal with their angry violent parents, victim children learn at a very young age to hide and stay quiet. Because being fully present is painful for them, victim children often build an imaginary world in their heads to cope with the dangers they face on a daily basis.


受害型的人常成长于一个聒噪的家里。他们为了低调行事,尽可能地不引人注意,能忍受抱怨。他们在好爱生气的父母相处中,很早地学会了隐藏自己并安静下来。因为完全地展现自己对他们来说是痛苦的,受害型的人经常在头脑中创造一个想象的世界来面对日常生活的危险。                               


Victims have low self-esteem and usually struggle with anxiety and depression. They may end up marrying controllers who mirror the same behaviors they dealt with in their childhood home environment. Victims learn to cope by relying on compliancy and going with the flow. They are used to chaos and stressful situations so much that when they do experience calmness, it actually makes them feel uneasy as they anticipate for the next biggest blow-up. In order for victims to cultivate healthy, stable relationships, they have to learn self-love and learn how to stand up for themselves when a situation calls for it, instead of letting their partner walk all over them.


受害型的人自尊感低,经常在焦虑和沮丧中挣扎。他们可能最终嫁给控制者型的人,因为他们在童年的家庭环境中展现相同的行为。受害型的人处理方法是顺从和顺其自然。他们习惯了嘈杂和压力型的环境,所以,当他们确实经历安静时刻的时候,他们会感到不安,像要准备下一个大爆发一样。受害型的人要想经营健康稳定的人际关系,他们不得不学会自爱,且当情况需要的时候,为自己发声,而不是完全让别人利用自己。


3


The Controller

 控制型


The controller usually grows up in a home where there wasn’t a sense of protection built, so they learn to toughen up and take care of themselves. Controllers need to feel in control at all times to keep the vulnerability they experienced in their childhood from revealing in their adulthood. To these people, having control means protection from experiencing negative feelings of fear, humiliation, and helplessness.


控制型的人经常是成长在没有建立安全感的家里。所以他们学着自己变坚强和照顾自己。他们需要时刻感有控制一切的感觉,去防止他们童年时经历的脆弱重现。对这些人来说,控制力意味着对经历害怕,羞辱,和无助这些消极感觉时的保护。


Controllers don’t associate anger as being vulnerable, so they use it as a weapon to remain in power. Controllers have rigid tendencies, but may also be sporadic and unpredictable. They don’t like stepping out of their comfort zones, because it makes them feel vulnerable and stripped of protection. Controllers prefer to solve problems on their own and like getting things done in a certain manner, otherwise they get angry. In order for controllers to form stable, long-lasting relationships, they need to learn how to let go, trust others, and keep their anger at bay.


控制型的人不把生气和脆弱联系起来,所以他们把生气用作权力的武器。控制型的人有严格的趋势,但是有时分散和不可预知。他们不喜欢迈出舒适区,因为害怕安全感的失去和脆弱感。控制型的人喜欢按照自己解决问题,而且用确定的方式,否则他们会伤心。控制型的人要想有稳定持续的人际关系,他们需要学会放手,学会信任别人,学会不生气。


4


The Vacillator

纠结型


The vacillator often grows up with an unpredictable parent. As children, vacillators learned that their needs aren’t their parent’s top priority. Without consistent affection from their parent, vacillators develop a deep fear of abandonment.


However, when the parent finally feels like giving their time and attention to them, vacillators are usually too angry and tired to receive it. As vacillators enter adulthood, they try to find the consistent love they were deprived of as children. Vacillators have a tendency to idealize new relationships, but once they feel let down or disappointed, they grow dejected and doubtful.


Vacillators often feel misunderstood and experience a lot of internal conflict and emotional stress within their relationships. They can be extremely sensitive and perceptive, which allows them to detect even the slightest change in others and know when people are pulling away. In order for vacillators to cultivate healthy, stable relationships, they need to learn how to pace themselves and get to know someone first before committing too soon and getting hurt by their own expectations.


纠结型的人经常感到被误解,在人际关系中经历大量内心斗争和情感压力。他们会极度地敏感,这会让他们察觉别人哪怕极细微的变化,别人的离开也知道。纠结型的人要培养健康稳定的人际关系,需要知道怎么调整自己的速度,在急于付出之前先认清楚别人,不要被自己的期望伤害。


5


The Avoider

回避型


The avoider often grows up in a less affectionate home that values independence and self-reliance. As children, avoiders learned to take care of themselves starting at a very young age and put their feelings and needs on hold to deal with their anxieties of having little  comfort and nurturance from their parents. Avoiders tend to like their space and rely on logic and detachment more than their emotions. They get uncomfortable when people around them experience intense emotional ups and downs. In order for avoiders to cultivate healthy, long-lasting relationships, they need to learn how to open up and express their emotions honestly.


回避型的人长在不那么亲热的家里,家人重视独立和自立。在很小的时候,回避型的人学习照顾自己,为了处理因缺乏父母的安慰和抚育产生的焦虑,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和需要。回避型的人倾向于拥有的自己空间,依赖逻辑和冷静而不是他们自己的感情。当周围的人有激烈情感的波动时,他们会感到不舒服。回避型的人要培养健康和持续的关系,需要学习打开心扉和诚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I’m currently dating an avoider and it’s actually going great. He learned a lot from his past relationship and did a lot of self-reflecting. As someone who has difficulty managing my emotions and letting them control so much of my life, he’s been teaching me how to monitor them and use all the negative intensity as learning experiences I can grow from. In return, I try to show him that it’s okay and essential to grow attached and be emotionally vulnerable.



遇到问题,学会从心理学角度理解爱情和婚姻,直探人内心处纾解问题,温暖婚姻。而不是陷入自己的情绪中无法自拔,使感情一落千丈。算是现代知识女性的必备修养。


假设,他对她一见钟情,她对他也一见钟情,完美的爱情发生了。

那么,这两个幸运儿彼此迷恋的甜蜜会持续多久?

或许,7年是一个极限。那些非常有感觉的爱情与婚姻,只怕势必会遭遇七年之痒。

近一段时间,不断听到关于七年之痒的故事。结婚7年了,今年离婚;恋爱7年了,今年分手。也想起了以前几个朋友的事,一样是在结婚第7年陷入严重危机。

看来,七年之痒这个词是相当有道理的。只是,为什么是第7年,它有什么特殊含义?

一天,无意中思考这个问题时,脑子里突然跳出一句话:第一次童年,是6年;第二次童年,还是6年。

这句话一跳出来,我就知道,这是我的大脑暂时为七年之痒找的答案。


七年之痒意味着成熟


第一次童年,是0~6岁。心理学理论认为,6岁孩子的人格结构和智力机构基本定型。

第二次童年,是恋爱,是婚姻。七年之痒如此普遍,意味着第二次童年可能也是6年。

第一次童年,是命运,我们没有选择权,出生于什么样的家庭,有什么样的父母和亲人,我们不能主动选择只能被动接受。

第二次童年,我们有了相当的主动权,我们选择恋人,我们选择结婚,我们选择分手……

第一次童年,我们希望自主,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父母。童年越痛苦,改造意愿就越强,但不幸的是,这些改造愿望很少被实现。

第二次童年,我们再现第一次童年实现过的美好,于是恋爱中的人常觉得两人像是“两个快乐的孩子”。同时,也会再现童年的童年和童年未被实现的憧憬与愿望。童年越有问题的,这时就越渴望改造恋人。假若改造成功了,那仿佛也意味着以前的命运也被改变了。

第一次童年,当我们“成熟”时,即人格基本定型时,是6岁。做父母的多有体会,6岁的孩子和5岁的孩子有很大差异。其中一个重要的差异或许是,6岁的孩子在相当程度上放弃了改造父母的愿望,他们学会了接受事实,接受“父母就是这个样子”的事实。不过,改造梦想并未消失,只是深深地压抑到潜意识深处而已。

第二次童年,第6年时极可能会重现这样一个心理过程,前6年,我们潜意识深处的渴望——改造父母、纠正童年的错误——又被唤醒,我们把这个愿望投射在恋人身上,像6岁前渴望改造父母一样而渴望改造他们,但到了第6年,我们再次发现,这是行不通的,我们得再次放弃这个改造梦。

这时,一定会有巨大的失望,我们的意志再次被命运嘲弄,你这时常常会惊讶地发现,这个最亲密的人根本不是你想像的那样,他(她)似乎完全是另外一个人。

他(她)的确不是你想像的那样,你其实是将你的想像强加在他(她)的头上,当你看到他(她)时,你看见的不是对方的真实存在,而是你加诸在他(她)身上的幻想。他(她)的确是另外一个人,而这恰恰是他(她)的真实存在。

由此,这也是一个巨大的契机。假若两人都看到了对方的真实存在,并愿意接受彼此的真实存在,那么,一个新的、真实的关系就会得以建立,这个关系看起来不如前6年的关系那么动人,但它更稳固、更牢靠、更有弹性也更轻松自如。

假若这个关系发展下去,它会越来越深入,越来越迷人。

我们常说,相恋容易相处难。相恋时,其实我们没有和对方的真实存在打交道,我们是将自己的幻想投射到对方身上,然后与自己的幻想打交道,这自然比较容易。相处时,我们就要看到彼此的真实存在,从而能适当地放下自己,与那个和自己一样拥有独立意志的人打交道,这的确更难。


执着于幻象,故意不看清事实


七年之痒,意味着婚恋的第7年会出现严重问题,譬如第三者、分手或离婚等一些标志性事件。不过,从感觉上而言,或许第6年更重要,我所了解的一些婚恋故事,都是在第6年出现了幻觉的破灭感。

一个叫“月凉”的网友在我的博客上的一个留言典型地反映了这一点。

在留言中,她写道:“算一下,我今年正好结婚第7年,从去年发现自己的幻觉破灭了。别想着靠任何人,只能靠自己。”

幻觉破灭了,那么,她的幻觉是什么?

我一个朋友的说法可作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她前不久与男友分手,两人正是相爱了7年。和“月凉”一样,她也是在去年有了一些破灭感,并预感他们的恋爱即将结束。

她的一个重要的破灭感是,她终于发现,男友是一个花心的男人。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事情,其实,相恋的第一年,她曾离开广州一段时间,没想到她刚离开广州不到一个月,就听说男友和另一个女孩走到了一起。

显然,从事实上看,她的男友一开始就是花心的。然而,从感觉上看,她却一直到恋爱的第6年才“发现”这个事实,并尊重这个事实,接受了男友是个花心男人的真相。

任何自发的心理或行为都有道理,那么,她的这种感觉与事实的严重脱节是怎么一回事呢?

答案很简单,她是将自己现实父亲的形象投射到了这个男孩身上。

她对这个男孩一见钟情,后来她发现,这个男友许多方面像她父亲。但他毕竟不是父亲,并且还有一些关键性的差异,其中一个差异就是,她父亲对母亲非常忠诚。

她爱这个男孩。这种爱,势必会有这样的情形——把自己理想男人的形象投射到他头上,而她的理想男人的原型势必源自父亲,并且其中一个关键内容是对爱忠诚。

于是,当她看到这个男孩时,其实常常看到的不是他,而是她投射到他身上的幻象,而这个幻象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忠诚。

因此,尽管这个男孩一开始就显得很不忠诚,并且以后也有一些信息显示他很花心,但她将这些不符合她的理想男人原型的信息都给过滤掉了,没有让它们进入她的意识。不过,她其实很在乎这些信息,她试图通过一些方式努力改造男友,这些方式的原则就是“对他好”,就像她的妈妈对她爸爸那样的好。

然而,这些改造努力几乎都会失败,一个花心的男子,很少会因为女友“对他好”而放弃花心的努力。她男友也不例外,他也有自己的逻辑——“我只把你当老婆,其他的女子都是玩玩而已”。他用这套自欺欺人的逻辑解决了自己内心的矛盾,于是可以一边很爱女友,一边可以非常花心。

这样的事情一再发生,到了最后,她就不得不去直面这个事实。只是,直面事实的时间选在了第6年。

我这位朋友,她并非是简单地重复童年的苦难。毕竟,她的父亲不是花花公子,相反很忠诚,而她在家中也是最受宠的,爸爸妈妈都爱她胜于爱彼此。她也有过一些改造梦想,但都与忠诚无关。她花6年时间才接受男友花心的事实,可能反映的是一个普遍性的规律——和第一个童年一样,在恋爱的第二个童年,也是在第6年的时候才开始成熟,才能做到放弃自欺欺人,放弃幻想,直面并接受一些真相。

幻灭感产生之后,会有更多真爱


不是所有的婚恋都会经历七年之痒,有很多婚恋,还没到第6年或第7年就严重地痒了,甚至几天几个月就结束了。

然而,即便这些短命的婚恋,也常常可以发现是对童年的又一次重复。

一位男士谈过一次为时3年的恋爱,前两年尽管有些磕磕碰碰,但两人相处整体上是非常默契的。然而,到了第3年,一些严重的问题爆发出来,女友一度指责他自私,深谈之下,他发现女友是真的相信他是自私的,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指责,这令他极其伤心,因为他一直认为自己宽容大度,而身边所有朋友也这样称赞他的。

之后,女友一次又一次误解他,并且还做了一些莫名其妙的事,简直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最后,两人分手。

后来,他了解到,这个女孩3岁时,她的父亲离家出走,与另一个女人组建了一个家庭,这对她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这可以理解为,这个女孩在重复她童年的经历。3岁时,她被父亲抛弃,恋爱3年时,她在潜意识力量推动下,做了许多莫名其妙的事,以再次重复这种被抛弃的经历,她说男友自私,其实不过是将她心中的父亲的自私形象投射到了男友身上。

当然,她并非是追求被抛弃。假若男友仍然一如既往地对她好,甚至对她更好,他们的关系能安全地度过这个第3年,那么,她童年被父亲抛弃的痛苦就会得到很大程度上的修复。可惜,她没有这个好运气。

我们多数人都没这个好运气,因为当我们因潜意识的指挥而去做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时,我们的另一半不会明白我们在干什么,他们最后也会和我们一样落入我们潜意识的圈套,认同我们的投射,然后和我们一起重复童年的苦难。

当然,特殊的三年之痒也罢,普遍的七年之痒也罢,都有其特殊的意义:令我们放下加诸于幻象,从而看到恋人的真实存在。

看到了真实存在,就要做一个抉择:是继续幻想,还是和恋人的真实存在打交道。

假若继续维持幻想,那么这个亲密关系就只有瓦解,然后换一个人,继续幻想下去。

我一个已离婚的朋友回忆她的七年之痒说,她和前夫早就有了问题,但一直忍着,自己总说,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而他也一样。但到了第6年,她和他都不想忍了,于是分居。分居一个月后,他好像放弃了幻想,不再渴望改变她,而开始改变自己,用一种新的方式与她相处。

然而,她认为自己没有任何责任,她拒绝改变自己,仍渴望改变他。也就是说,她仍在坚持心中的幻想,而不愿也不能与真实的他打交道。

结果,到了第7年,他们离婚。现在,她有些后悔,她说,假若自己当时能懂得这一切,不再总想着改变他,而开始自我改变,那么他们也许不必离婚。

不过,看到了恋人的真实存在,并不意味着关系一定有救,有时结束反而是最好的选择。譬如,前面我提到的那个女孩,她终于放弃了投射到男友身上的忠诚幻象,接受了男友是一个花花公子的事实,这个事实她绝对不能接受,那么分手对于她而言就是最好的选择。

所以,当陷入七年之痒时,不必惶恐,也不必沮丧,相反应去认识到它的价值,并接受自己的幻灭感,这种幻灭感一定是好的。只有当幻灭感产生后,接下来的相处,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相爱,两个幻影,不管多么迷恋彼此,都不过是幻影而已。


七年之痒的由来


七年之痒是一个舶来词,源自美国著名影星玛丽莲·梦露主演的同名影片。这部影片是一个轻喜剧,讲述的故事是一个结婚7年的男子在妻子去乡间度假后,被刚搬来的一个风骚的女房客撩拨得心猿意马,整日对其想入非非,但最后还是幡然省悟,悬崖勒马,回到妻子身边。

按照词义,七年之痒很容易被理解为到婚恋第7年才产生的不轻不重的问题,一般常被称为是审美疲劳。

不过,在我看来,七年之痒并非指到了第七年才产生问题。常常是,问题早就产生了,但两人都在忍受,给对方也给自己留点机会。然而,到了第7年,再也不愿意忍受了。

所以,七年之痒并非仅仅是轻轻地痒,而可能是大问题,其实许多婚姻或恋爱是在第7年结束的。


幻觉的破灭常发生在第6年


爱情,是对再一次重复童年的憧憬。

这就导致了这样一个结果:童年美好,爱情就重复了美好;童年不幸,爱情就重复了不幸。

当然,很少有人会明确地期待不幸的爱情,我们一开始总是憧憬着爱情的幸福和快乐,只是到了后来才发现,所谓的爱情居然与童年如此相像,那个我们寄予了很大期望的异性,原来与令自己失望的异性父母那么相像。

在我的博客上,一个叫“愚者”的网友的回复也反映了这一心路历程。她写道:

我即将踏入婚姻的第7年,今年是第6年。我突然发现,我的丈夫仿佛重复着我父亲的足迹。我结婚时,下定决心选择一位爱我多过我爱的人,选择一位有责任心的丈夫,要和我父亲完全不同的人。我父亲事业曾遇到重大挫折,一蹶不振,弃家庭不顾。

现在,我丈夫也遇到了事业的瓶颈。我的丈夫,和当年我父亲一样想自己去做点买卖,同样地也缺少资金,同样地也想向我的亲戚借钱,同样一旦遭到拒绝就火冒三丈。

我感觉有点恐惧,因为我父亲当年在我母亲的帮助下借到了钱,但生意失败了,从此家四分五裂。当年年少的我,看到父亲弃家而不顾,我母亲为应付亲戚和各式各样的债主而痛苦不堪。

现在,究竟是我在重复我母亲的足迹还是我丈夫重复我父亲的经历?对此我感到迷惑。

这是意识与潜意识的分裂。意识上,她想找一个与父亲完全不同的男子,但潜意识还是指引她找到了与父亲像极了的男子,甚至还令她与丈夫重复了与她的母亲与她的父亲几乎一样的历史。

究竟是她在重复她母亲的足迹,还是她丈夫重复她父亲的经历呢?这是一个双重问题,从她丈夫的角度看,想必他也在重复他的童年的一些历史,从她的角度而言,她显然是在重复她自己的童年时的一些历史。

这些可怕的命运重复是怎样发生的呢?

这是潜意识的力量。读了《一见钟情或是致命诱惑》后,一些读者对我反映说,我漏写了一种情况——因为对父母不满,所以会对与父母完全不同的异性一见钟情。

这样的一见钟情,其实常常只是一个表面现象。意识上,我们好像是被这些异性与自己父母完全不同的地方吸引了。潜意识上,我们还是被这些异性与自己父母相同的地方给深深地打动。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第一次爱上异性,一定是爱上异性父母。这种第一次产生的生命感觉留下的印刻是如此之深,所以当它再次在一个异性身上强烈重复时,几乎势必是因为这个异性像极了自己的异性父母。

在我此前的文章《迷恋:源自幻象的爱》中,我举过这样一个例子:H对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一见钟情,他原来一直以为之所以对她一见钟情,是因为他一直憧憬外向快乐的女孩,但过了多年后他才突然明白,他对她一见钟情时,恰恰是因为她陷入了抑郁之中,而他的妈妈一直是抑郁的。H对现实妈妈的抑郁很不满,于是他从小就在心中勾勒了外向快乐的理想女性的形象,但当一见钟情发生之时,打动他的并非是那个女孩的活泼开朗,而是他早已习惯并曾一度严重抵触的忧伤。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事实,然而,有趣的是,H也是到了第6年的时候,才突然明白了这一点——他的确非常喜欢她的活泼开朗,但真正令他一见钟情的,是她快乐背后藏着的深深的忧伤。

和前面的例子一样,H也是到了第6年,才做到了放弃幻想,直视真相。


(本文作者为武志红博士)


往期精彩英语演讲集

TED:其实爱对了人,每天都是情人节(附视频&演讲稿)
“乔嫂”首次公开讲述俩人爱情故事,这绝对是2018年度撒狗粮的典范(附视频&演讲稿)
这才是爱情的真正意义:择一城终老,遇一人白首!(附视频&演讲稿)
史上最浪漫的10封英文情书,看他们如何把恋爱谈得轰轰烈烈又细水长流
英国知名恋爱专家:女生不主动,那你等来的就会是渣男……(附视频&演讲稿)
TED:原来数学家才是世界上谈恋爱最成功的一帮人(附视频&演讲稿)



防止未来失联

请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备用号



想第一时间接收英语演讲文章&视频?把精彩英语演讲设置为星标就对了!操作办法就是:进入公众号——点击右上角的●●●——找到“设为星标”点击即可。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英语演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