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疑似舰载版本鹘鹰FC31现身?可能还早得很

2017-02-14 邓肯 讲武堂


近日,在沈飞博物馆内,出现了一架特殊的鹘鹰FC31飞机模型,这一款模型跟过去的模型以及实际飞机有很大的区别,这或许就是沈飞为FC31做的舰载机模型么?


从机翼部分来看,可以看出新模型的后缘部分是分成两段的,也就是采用了独立的襟翼-副翼设计,而不像现有的验证机,采用的是襟翼-副翼合一的襟副翼结构,这也是两者最大的区别。


FC-31现在还是襟副翼设计


襟副翼结构,从字面意义上来说,是把增升用的襟翼和控制横滚的副翼结合在了一起,这样的话,就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后缘翼面的作用,毕竟襟翼和副翼一起来下偏来增加机翼升力,比起单纯只有襟翼下偏增加升力要好。而且襟翼的控制机构可以塞在机身内,不像独立的襟翼-副翼设计,需要在机翼内增加做动筒机构,像F-22和歼-20翼下的鼓包,就是襟翼和副翼的作动机构。这样的设计,可以极大的简化机翼内结构,降低设计难度,也减少制造成本。所以70年代后期以来,F-16、苏-27和F-35都采用了襟副翼设计。


F-22翼下鼓包很明显


歼-20翼下鼓包也清晰可见


采用襟副翼设计的F-16,襟副翼控制机构就在机身内


苏-27后缘也是整体的襟副翼


F-35A的襟副翼


客机后缘的襟翼作动状态,远方为副翼


襟副翼有这么多优点,但是也必然有其缺点,而且是根里带来的无法解决的缺陷。舰载机着舰状态,不光需要增大升力降低速度,也需要通过横向控制来保证稳定的姿态,因此着舰状态不光襟翼要下偏,副翼也要不断调整来维持。因此,大部分的舰载机,都是采用的独立襟翼-副翼设计,原始岸基设计采用襟副翼的,为了上舰也必须改用独立的副翼。像素-27的舰载机版本苏-33/歼-15,还有F-35的舰载版本F-35C,都是在原型基础上做了重大修改。这个模型改用独立的襟翼副翼,说是舰载版修改,是有一定道理的。


F-35C襟翼外侧增加了独立的副翼


歼-15的襟翼-副翼设计也大调整了


但是,不能仅仅因为使用了襟翼-副翼设计,就认为是舰载版,因为看整体的布局来说,机翼的翼展和面积几乎没有动,这样的话,总体升力水平就跟现有的岸基飞机区别不大。而岸基飞机上岸,面对的最大考验就是升力不足的问题,因为舰载机需要采用拦阻着舰方式,因此着舰速度必须压到很低,不然很难挂上拦阻索,哪怕挂上也会因为能量过大而拉断拦阻索,从而造成伤亡事故。尤其是上舰往往会大幅度增重,弹射加强、拦阻加强、机翼折叠、全机防水防盐雾都是要增加重量的,像FC-31在验证机阶段宣称的重量是12.5吨,到舰载机服役很可能达到14甚至15吨,那对升力的要求只会更高。


现有的岸基飞机改舰载机,要么是像苏-33这样增加前翼增升,要么像F/A-18大黄蜂一样增大机翼面积,要么就是阵风一样的鸭翼机天生翼面积够大、升力够强。F-35A是跟FC-31最类似的飞机,上舰改为F-35C后,翼展从10.7米增加到13.1米,翼面积从42.7平方米增加到62.1平方米,等于从一室户变成二房一厅,同时使用空重从13.2吨增加到15.8吨,才实现了上舰需求。FC-31上舰的话,从科学角度来说也必然面临这样的问题,尤其是增重后本来就不足的动力面临更大的问题,这才是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F-35版本间尺寸差异明显


而相对而言,歼-20使用鸭翼布局,依靠现有的机翼面积就基本可以满足需求,类似的阵风战斗机,舰载机和岸基版本气动上几乎无变化,增重只有800公斤左右,真正实现了多快好省的上舰,可能是目前来说更为现实的选项。


阵风M舰载机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军事微信公众号《讲武堂》独家稿件,禁止商业转载,欢迎朋友圈分享。 




欢迎搜索ID:qqmiljwt
或长按以下二维码关注
腾讯军事讲武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