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60年前中国搞航空寻求苏联援助:结果却令人失望

2018-02-03 诤闻军事 讲武堂

声明:除《踢馆》外,讲武堂所刊登文章均为授权转载,目的是提供多样化看问题的视角,不代表堂主完全认同文章观点



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对飞机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曾今有过非常大的争论。有观点认为当时中国应该放弃发展飞机,权力投入导弹的研制。例如1956年4月,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就对导弹、飞机的发展有三种意见:一种是中国应当全力投入导弹的研究试制;第二种是导弹和飞机同时进行,主要力量放在导弹上面;第三种是前五年搞导弹,5年后导弹有了基础在搞飞机。



当时的航空工业局副局长徐昌裕就在会上慷慨陈词,坚决主张“航空生产应有科学研究配合,如果把生产停留在现阶段,则技术水平无法提高。所以科学研究,既要看到今天,也要看到明天”。他认为上面的第一和第三方案根本不切实际,第二方案也应该考虑力量分配。这次会议对中国航空工业的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时的中国的航空人,不甘心在别人后面仿制或者甘做附庸,另外从国外来说,有时候你想做附庸也不行。



例如在1958年底,当时的航空工业局局长王西萍随中国代表团,到苏联寻求图-16轰炸机的技术援助,此外还需要苏联在航空研究上的技术援助。因为在1955年王西萍就向上级呈报了建立综合性航空科学研究机构的报告,计划建立航空材料、生产工艺、空气动力与强度、飞行、发动机、特种设别等研究机构。



但是当王西萍向苏联展示中国空气动力研究院等科研机构的设计组织方案的时候,苏联的态度十分消极,甚至非常傲慢,说中国人的这个方案,把苏联的全部航空成果都搬进去也不够。当时苏联航空工业部长看到这个方案,头发都快竖起来了,说要和中国人“对表”,意思是说中国人速度太快了。



其实早在1956年王西萍局长就在和赵尔陆部长访问苏联谈判科研项目的时候,就发现苏联对中国的援助是有限度和控制的。当时苏联航空材料研究院院长图门诺夫,对王西萍局长说了一段推心置腹的大实话。他说:我奉劝你一句,指望苏联技术援助,你们就死了这条心吧。回去以后自己干。中国那么大,只能靠自己。苏联在这方面也走过艰难道路,当初向资本主义国家购买材料,连成分人家都不告诉。因此中国只有自己干,不怕失败,总有一天会成功。我对你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这些话就是我最诚挚的一份心意。



因此,正是有了这种立足国内、积极进取的精神,才有了中国航空工业的今天,才有了歼-20、运-20、直-20等新机的面世。只有经历了最困难的艰难探索,中国航空工业才能有今日的成就。这也是印度、韩国、巴西等过航空工业永远无法达到中国水平的重要原因。




欢迎搜索ID:qqmiljwt
或长按以下二维码关注
腾讯军事讲武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