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文史英华】汪毅 ‖ 安岳紫竹观音:一尊美神
自古以来,四川和重庆地理同域、历史同脉、文化同源,有“巴蜀”之称。
根据中共四川省委十一届七次会议精神,四川与重庆决定联合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
经网友推荐、专家评审,《华西都市报》报于2020年11月19日公布了“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新地标”,计30处,分布于四川和重庆。作为佛教石刻艺术类型,四川仅有安岳紫竹观音进入“新地标”,使之成为四川佛教石刻艺术的“封面”。
颇巧的是,本文作者汪毅曾率先将紫竹观音推介至省级媒体(《四川日报》,1982年11月7日)、国家级媒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984年12月21日;《广播之友(周报)》“广播文萃”,1985年第3期,并被《文摘周报》于1985年3月1日转载)发表,率先将紫竹观音通过中国新闻社(1984年5月9日)向海外介绍。此外,作者还率先以诗配图的形式在《中国旅游报》(1986年1月21日)发表,并刊于其所著《中国佛教与安岳石刻艺术》(中国旅游出版社,1989年)封面。
汪 毅
继安岳县发现我国最大的古代全身石刻卧佛后,街头巷尾又盛传还有一尊美神。耳濡颇多,笔者有幸去欣赏了一番,果然名不虚传。这尊美神就是离县城90里的赤云乡(今石羊镇)毗卢洞观音殿内的紫竹观音。其称谓本应是水月观音,因它背倚紫竹林,人们便谓之紫竹观音了,而当地群众却爱昵地称它“风流观音”。风流,即佼佼者和出类拔萃之意。这尊美神凿刻于宋,距今已逾千年。毗卢洞于1956年列入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家文物局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俗话说娇娃似“菩萨”。其实,反言之菩萨就是娇娃。因为在这里紫竹观音的妩媚娇躯,给人以温柔、潇洒、端庄,既可爱又可敬,爱而不邪、敬而不畏的感觉,故感到它就是我们生活圈中的一位值得交往和尊崇的女性,甚至就是一位可亲可敬的大姐或大嫂。
比较起来,紫竹观音更高大(特别是悬空而坐并身体微侧,更显气度不凡),没有风化,棱角清晰,色泽鲜亮,肌肤质感强,青春的弹性更为显著。其凿刻并非全是浮雕,其右手臂、荷叶、莲花,甚至五指和细小巾带皆取镂空雕技,虚实结合,平面与立体相间。
紫竹观音(汪毅 供图)
再就是它的悬空而坐。其造型讲究科学,十分注意美学与力学的和谐。所坐的莲台与足踏的莲蕊之间,镂出了大量的空间,再以肩搭的帔巾相连接,既减轻巨石的重力,又给人以镂空美的艺术享受。紫竹观音虽取材于《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但具体在形体结构展现上,却与中国传统的伦理和审美观十分吻合。其身躯侧坐和跷脚,颇显随意,被称作“自在坐”,诚如《般若心经》所言系“观自在菩萨”。这种一脚跷起的形式,显然是更接近世俗化的一种表现。这种坐姿无拘束的木雕、彩塑、鎏金水月观音,在中外博物馆虽不难看到,但在摩崖石刻中却寥若晨星。紫竹观音的“自在坐”,颇有一些大貌不恭,不仅与佛祖的正襟危坐背道而驰,而且突破了观音刻像一律正坐的宗教仪轨,使森严的佛界透出勃勃生机,由此显示了古代石刻艺术家大胆冲破陈套桎梏的精神和对美的憧憬(注意:它跷着腿,赤着脚,就这样悠闲地坐了一千年!)。紫竹观音这些瞩目的艺术特点构成了其完美性,表现了古代艺术家惊人的创造性。由此,笔者耳边荡响着美学家拉斯金说的“创造一个完美的人,比建筑一座华美的高楼或寺院更难得多”的名言。是的,雕刻艺术家在民间习俗中,提炼出一个最亲切、最有感召力的代表动作,无疑赢得了巨大成功。当看到每一个走过它面前的游客都情不自禁地摆开与之相似的姿态时,就会知道这尊美神通过人们的“内模仿”,与之达到了最大的情感交流。在“移情作用”下,游客们不自觉地把它视为自己心爱的人。笔者猜想,紫竹观音的雕刻者一定是与其娇妻分离了好长一段时间,故他用全部的思念和爱,甚至用全部的生命来塑造了一个血肉丰盈、温柔潇洒、光彩照人的少妇形象,以此表达内心的爱恋。这个猜想虽然无法证实,但是我也实在找不出更好的理由来否定。因此,当我们面对紫竹观音时,才觉得它娇而不妖,美而不邪,堪称现实人生的娇娃与理想佛性的菩萨两者的自然天成,升华了世俗美之美,系世俗化宗教美的杰作。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汪 毅(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原副巡视员,一级文学创作职称)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