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蚌埠医科大学 ,来了!

蚌埠日报融媒体 蚌埠发布 2024-04-12


蚌埠医科大学
来了
校地双向奔赴






2023年11月30日, 清新冷冽的北风拂过黄淮海平原,也将好消息吹到了淮河之畔,6000平方公里的城市里从此又多了一所跃升为“大学”的高校——教育部向安徽省政府发文,同意蚌埠医学院更名为蚌埠医科大学。1月6日,蚌埠医科大学正式揭牌,意味着安徽省医学高等教育力量再强化,区域医疗服务能力再提升。


一座城市,一所大学,在这方中国南北方分界线穿过的神奇土地,互相滋养、共生共荣,心手相牵跋涉于时间的长河。走过66年,一座城与一所大学的故事还在持续更新中。



01校地结缘 一往而深

时间回溯到1958年,蚌埠医科大学与蚌埠正式结缘——为加快安徽建设,改变皖北地区人民群众缺医少药的局面,国家决定由原上海第二医学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以及安徽医学院(现安徽医科大学)援建创立蚌埠医学院。这是蚌埠医科大学的起点,宣告了皖北地区实现医学高等教育零的突破,也意味着蚌埠这座城市在医学领域的发展迎来新的开端。


大学因城市而兴,城市因大学而盛。此后数十年,蚌埠医科大学扎根淮畔,潜心发展,为党和国家培养造就了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历经数次扩建更名,1974年,学校恢复校名为蚌埠医学院。1979年,学校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为国家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至今,该校已经是教育部硕士研究生推免高校,国家首批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全国首批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实施高校和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教育部临床医学“5+3”改革试点高校。


“60多年来,不论何时,蚌埠市始终对我们学校高看一眼,厚爱几分。”蚌埠医科大学副校长陈昌杰告诉记者。城市孕育大学,大学滋养城市。多年来,蚌埠市在政策、资金、土地、学科建设和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学校全方位支持。从高质量建设到高水平运行,蚌埠医科大学与蚌埠市充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在高频互动中实现发展的同频共振,在赋能、协同、共生中打造校地合作新样本,构筑科研优势新高地,助力地方高质量发展。


时光里跋涉的相互扶持,发展中释放的澎湃动力……让蚌埠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一如既往地对高校倾心以待,全力“添薪加柴”。


蚌埠医学院的更名计划筹谋已久。更名为蚌埠医科大学,从全省范围来看,是为了推动优质资源供给、加快教育均衡发展。从一个高质量发展的区域中心城市的视角来看,蚌埠也需要更多的“大学”作为支撑,来落实国家发展战略、促进区域社会发展。


多年来,蚌埠医科大学由最初的“蜗居”,到拥有龙子湖校区、治淮校区、宏业校区、淮上校区和高铁校区五大校区,成为占地面积1751.8亩的安徽省第一届文明校园,为更名为“大学”做足了硬件准备。这其中与当地政府协调支持教育用地,助力院校征地扩建密不可分。


蚌埠医学院更名蚌埠医科大学,变的是名字,如一是初心。


02

双向赋能 同频共振


对科研创新的孜孜以求,对立德树人的默默坚守,印证着蚌埠医科大学教育报国的时代担当与家国情怀,也为蚌埠这座“创新之城 材料之都”的创新引擎增添了强大动力。


“高校是人才的蓄水池和智力的输出地,地方助力高校人才培养,人才选择留在地方发展,这便是高校与地方同频共振的关键所在。”蚌埠医科大学教务处处长童旭辉介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054人,其中教授17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58人,国家杰出青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60余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省教书育人楷模、省教学名师、教坛新秀、安徽最美教师等98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省特支计划、江淮名医等84人,皖江学者4人。学校还拥有2所直属附属医院、9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另有205个实践教学基地。


更名后,蚌医对学子的吸引力更为强劲。在近年来研究生报名人数逐年递增的基础上,2024年学校初试报名人数为4207人,较上一年增加457人。从生源地来看,其中约一半是省外考生。在省内考生中,约五分之一来自蚌埠本地。


读懂一座城市,既要在云端之上俯瞰全景的宏伟,也要在细微之处触摸肌理的温度。


为了留住人才,蚌埠也捧出真心,拿出“大礼包”,涉及就业、住房保障、子女教育、医疗保健等多个方面。近年来,蚌埠完善1+X人才政策体系,引导人才向产业集聚。出台实施《关于印发<吸引留住高校毕业生在蚌就业创业若干政策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蚌埠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评选管理办法》,补齐人才政策短板,实现人才政策与自主创新、人才流动等相关政策衔接配套、互促融合,积极帮助高层次人才解决子女就学等具体问题,为各类人才营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并且发挥蚌埠市高端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作用,为高端人才提供学术交流、人才测评、人才引进、项目对接等服务。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破天际,这座南方与北方气质交融的城市开始苏醒。115、117、126、128、137、138等多路公交车载着大学城的学子们平稳驶入城市繁华的路口和寂静的街巷。学生们一路走走停停,随日光涌入蚌埠的大街小巷,融入蚌埠的烟火人间。


一座跃动青春、绽放活力的大学,让蚌埠这座城市前行的身姿越发矫健。而蚌埠给予年轻人的脉脉温情,也让学子们发现,这是一座“生活有意思,事业有舞台”的青春之城。


风雨同舟六十余载,蚌埠医科大学为蚌埠市医疗卫生战线培养了一大批用得着、留得住的人才。


下了门诊打开手机,宫蓓蕾第一眼就看到了微信群里同事、同学们在庆祝母校“更名”成功。


2006年,老家在淮北的宫蓓蕾选择报考蚌埠医学院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她进入蚌医一附院成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一名医生,从此家就安在了这里,蚌埠成了她的第二故乡。


“我和我的同学、同事、丈夫,都是在蚌埠医学院提供的平台上成长起来,在这里只要有才华就有施展的舞台。我们毕业后,一部分同学选择留在离母校最近的地方,也有不少同学去了上海、南京、杭州、广州等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但不论到了哪里,母校以德为先的教学理念,导师们严谨的治学态度都影响了我们一代又一代医学生。母校更名成功,我们发自心内感到高兴、骄傲。”如今已经是主任医师的宫蓓蕾带学生临床实习时,对学生们要求之严格像极了当初她的导师。


六十多年来,15万余名优秀医药卫生人才恪守入学时的铮铮誓言,从蚌埠医科大学走向了全国各地的医疗卫生战线,以最美的青春践行医者仁心的使命。这其中既有以刘德培、段树民、陈孝平、王福生、范先群等5名两院院士为代表的医学领军人才,也有以教育部长江学者卢洪洲、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卜军等为代表的杰出中青年学者和医学管理人才,以及以“白求恩奖章”获得者刘晓林为代表的大批基层优秀医务工作者,他们为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促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无论是非典、新冠肺炎等公共卫生事件,还是大大小小的医院,救死扶伤的第一线,永远有蚌医学子义无反顾冲锋在前。


03澎湃动力 合作升级

当一个更高质量发展的时期到来时,校地合作的更名就变成了刚性需求。


2022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公布《第三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名单》,同意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安徽医院(以下简称“浙大二院安徽医院”)作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


浙大二院安徽医院项目由蚌埠市重点工程中心负责代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为输出医院,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为本地依托医院。接到建设任务后,蚌埠市高度重视,迅速成立项目建设工作专班,主动对接浙大二院、蚌医一附院,积极推进各项前期手续办理。


2023年12月30日,第五批国家综合区域医疗中心项目,由安徽省政府、蚌埠市政府、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蚌埠医科大学四方合力打造的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蚌埠医院在蚌埠市揭牌并全面开诊,这标志着我省首个国家综合区域医疗中心正式组建并开始运营,优质医疗资源将惠及皖北乃至更广地区。


去年3月,蚌埠市卫健委与蚌医一附院共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签约揭牌仪式举行。双方的合作以服务蚌埠及皖北人民群众卫生健康为出发点,充分发挥蚌医一附院在相关专业的管理、诊疗、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整体提升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相关专业的技术水平,形成覆盖相应专科的学科体系,提高区域辐射能力,使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成为融入长三角、辐射皖北地区的区域医学中心,为蚌埠市建设皖北医疗中心城市添砖加瓦。


蚌埠医科大学与蚌埠市已经进入全方位、高频次、多领域的校地合作新阶段。越来越多专家教授、专业学院将蚌埠作为成果转化的应用场、实现价值的理想沃土。


“提到蚌埠,大家一定会想到这是个拥有‘国字号’区域医疗中心的城市,城市名片上的这块金字招牌,是高校和城市共同努力的成果。更名为‘大学’后,我们会继续坚守特殊职责和神圣使命,擦亮这块招牌。”在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书记钱志刚看来,城市与高校同荣共兴,彰显城市的无形资产价值,这是高校对城市的承诺。


更为重要的是,学校还主动承担起城市对外交流合作的桥梁职责——以主动姿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两校共建的临床医学专业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实验班预计今年招生;与本源量子计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探索量子计算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这是中国医疗数据首次对接国产自主可控量子算力;与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携手建设国家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与全省各地市卫健委组建“卫健联盟”……在学校与外界的合作与交流中,“蚌埠”被一再提及,校地并肩奔向更广阔的天地,共同面对更丰盈的机遇。


从蚌埠医学院晋级蚌埠医科大学,意味着办学规模、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对外合作等方面从量的积累迎来质的飞跃。到2027年,学校将全面融入“淮河生态经济圈”、“皖北振兴”建设,不断提升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聚集、辐射、带动能力和水平。学校还将利用自身优势,在安徽省政府“十四五”规划的“皖北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中发挥龙头作用,并且主动适应“双循环”发展战略,对接国家需求,加强同世界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的互学互鉴,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届时,实力的全面提升将使学校吸引更多国内外顶尖学者和优秀学生,这也会为安徽考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学习环境、更广阔的学术视野和发展平台。


“城市发展离不开高等教育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如何抓住更名的契机,进一步深化科教产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为城市建设赋能,已经是城市的必答题。院校升级,校地合作更需要升级。”蚌埠市委党校市情研究中心副主任刘进认为,大学是人才的摇篮,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蚌埠医科大学”的到来,无疑会为当地带来更多人才储备,不仅能够满足城市的用人需求,同时也为城市的创新发展注入更多活力,提升城市软实力,提升医疗卫生教育研发水平,利于打造高标准区域医疗服务基地和现代化医药产业基地。面对机遇,校地更应共同做好顶层设计,发挥大学的科技教育文化辐射作用,从大学与城市的战略任务出发,建立和完善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引进人才共享机制,产学研合作机制,成果转化机制,文化交流机制等等。




更多信息请下载“蚌埠发布”APP


往期精彩回顾



我在大马路,等你……
严厉打击!有关寒假
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
蚌埠一三甲医院招聘!
官宣!降价超40%
最新调整:每月最高增加136元!
安徽一正厅级干部履新
直冲14℃!再迎冷空气,蚌埠天气反转…
蚌埠这段高速公路正式开工
最新公示!涉及蚌埠这些村(社区)、单位
市委书记、市长率队“三看三比”


来源:蚌埠日报社

记者:陈瑶  文  图

编辑:成凯  校检:侯靖  审核:朱素贤

监制:王静

总监制:孟儒存


今日推荐





点亮 转发扩散

给起早贪黑的蚌小布加加油打个气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