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变迁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 中法环境法律与司法交流 (2)
2017年10月13日,是中法环境月“第二届中法法律与司法交流周”交流活动的第二天。这天上午的活动包括四个圆桌专题讨论会,包括受污染的工业场区和土地(工业场区恢复治理中纠纷解决机制概况与法律制度)、城市变迁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损害、生物多样性法律法规)、环境污染的刑事风险(公民和法人在环境领域犯罪所需要承担的责任)、环境污染的损害赔偿:新诉讼制度(生态环境损害&环境集体诉讼/中国环境公益诉讼)。
圆桌会议:城市变迁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早上的第一场圆桌会议,主题是城市变迁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讨论中国两国在生态环境损害、生物多样性方面的法律法规。主持人是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周珂教授。
第一场发言是来自Gilles MARTIN(法国尼斯大学法学院荣誉教授,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研究员)关于生态补偿的思考的分享:如何避免生物多样性净损失?(这里有个鉴定评估的问题)怎样保证补偿措施长期有效?(破坏事件有多长,补偿措施的时效就应该有多长,但是怎样去做到?这方面的法律应该进一步明确)。怎样才能实施对专业补偿机构的监管?(这里面有利益冲突,所以法律的监管到位很重要,确保其公正无私的做好工作)。
主持人周珂教授表示,中国已经建立了生态补偿制度,但是在建设项目中对于生物多样性的补偿还有欠缺。他总结了马丁教授的发言,并提到两国有各自的国情。在中国想要开发商多掏出一分钱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可能在理论上还是有很多的问题,但是在法国实践中的一些非常成功的做法,我们还是会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依据。在法国这种补偿是一种持续性的;在中国虽然有一些生态保护方面的措施,往往不是一个长期性的保证,而且往往被认为是建设方的一种恩赐、而非法定义务。他举例来说明,媒体宣传说某建筑工程建设了一块湿地,似乎听起来像一个恩赐。但是那个地方此前就是一个湿地,那么建设之后的这个湿地本身就是一个补偿。
来自Biotope生态工程咨询公司中国分公司Xavier RUFRAY总经理,介绍一个法国的生态补偿的具体例子。他首先提到的这个例子位于法国南部。他说,在两个城市之间建设了一个高铁线路,其建设影响了某种鸟类的生存环境,白颈小鸨,他展示了地图,这种鸟类因为它的建设减少了50%。所以呢,当时对这个项目进行了调查。这个项目规划了20年,在设计之前已经考虑到如何避免这种鸟类的影响;在设计中,也创造了一些所谓的自然荒地,让这种鸟类可以在其中繁殖。这个项目是一个公益项目,国家给予了一些优待措施,也同意实施大规模的生态补偿的措施。我们作为咨询单位,认为这条高铁对于这种鸟类和其他物种(动植物群落、自然界等)的影响,所以在咨询期间,我们都做了调研。可以说,这个项目的修建,对于这种鸟类的影响很大,涉及到600多公里周边的面积。因此在修建过程中我们做了大量的计算。采取了一些重要举措;并不是说完全保护现存的鸟类的生存环境,而是把一些现有的农业地、荒地或者原来一些种果树的效率不高的地方,给农民一些补偿,变成了效率较高的草地;同时也在其他地方开辟了项目,养牛、养马等等。所以用不同的植物来恢复适合白颈小鸨的空间。然后他展示了图片,白颈小鸨在新的一片地方恢复了。1500公顷(其中有600公顷是花了100万左右的欧元购买来的,整个项目是200亿投资,所以100万用来购买地还是可以承受的)被改造为了适合白颈小鸨栖息的地方。很多管理部门参与了其中,包括修建高铁的那家法国公司,在这个过程中也遇到之前大家提到的问题。随着工程的推进,这种鸟类的种群还是下降了10%,但是在慢慢恢复。今年这个工程将完工,我想完工后它们的种群会更好的恢复,总体来说影响比较小。
中法可以在哪些方面互通有无、相互提高?最后他谈了自己这方便的看法。他说,在中国有耕还田的项目,法国也可以借鉴这种思路。他展示了两张地图,关于滩涂湿地的图片,沿海工程使得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EAAF)上的迁徙鸟类生境受到影响,从是2007、2017的两个图片的对比可以看出来,由此来说明生态补偿的问题。此外,他建议中国可以参考前面提到的"三部曲"的模式,这个模式在国际上比较受认可。中国也考虑引入把有关的模式引入法律中,因为这些标准是国际标准。
接下来,中国绿发会副秘书长、法律事务总顾问王文勇先生介绍了中国绿发会在这方面的经验。他介绍道自己虽然有多年法律经验但是此前不涉及环境案件,自2015年新环保法实施以来,加入中国绿发会之后才开始做环境公益诉讼方面的探索。他详细介绍了几个典型环境公益诉讼案件,以及对于环境法治的看法,引起与会人员颇多共鸣。
(未完待续...)
注:本文多为现场速记笔记,未经keynote speakers本人审核,错漏/别字之处敬请见谅,并欢迎留言指出。
文/中国绿发会Linda 核/王华 编/小梁
阅读原文↓:【募捐项目】守护石渠生物多样性
—环境投诉—
电话:010-68484230
—投稿、建议、项目合作—
邮箱:v1@cbcgdf.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