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万万没想到,致冰岛海雀于灭绝的竟会是它!!

绿会 中国绿发会
2024-08-23
关注中国绿发会,订阅绿色未来


海雀,是一种典型的海鸟,生活在北极地区,一些品种冬季在温带地区度过。海雀善于游泳和潜水,一般能潜入水下10米以上。以鱼类、甲壳动物和其他海生无脊椎动物为食。



海雀叼着沙鳗可爱地行走(来源:网络)


海雀平时栖息于海洋上,只有繁殖时期才到岸边的岛屿或陆地上来。海雀上岸时大致呈直立式,状如企鹅,且走路十分滑稽。



海雀滑稽的走姿(来源:网络)


海雀在太平洋和大西洋北部沿岸地区繁殖,过冬时南迁到地中海、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中国台湾省。


相关研究还发现,大西洋海雀具有生物荧光性,大西洋角嘴海雀的喙能够发出橙色的光!!!


在实验室黑光灯的照射下,一只死去的角嘴海雀的喙发出了亮光。摄影:JAMIE DUNNIN


可是,这种特殊的动物,却因为过度捕捞、狩猎活动以及污染受到严重影响。为促进生态渔业,中国绿发会反电鱼协作中心一直在与电商平台、媒体和农业部打交道,希望能够汇聚各方力量,建立保护机制,制止电鱼设备非法贸易的行为。


海洋塑料污染也是一个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因此,绿会提出了“减塑捡塑”、“筷走筷走”、“不使用塑料花”和“绿瓶行动”等倡议。


其实污染不仅只存在与实体,夜间人造光其实也能成为污染源,因为自然光是海洋生物过程的重要引导,而人造光则会影响生物昼夜生活习性,从而导致生物过程紊乱,影响食物链。而绿会的星空工作委员会就一直致力于暗夜保护工作,避免过度影响生物的节律特性。


但是,根据纽约时报最新报道发现,除了以上提及的危害之外,影响海雀最大的因素,居然是气候变化。


自二十世纪以来,无论是在冰岛还是大西洋,海雀数量都急剧减少。潜在的罪魁祸首有许多,比如变化无常的狩猎、过度捕捞和污染。据科学家说,气候变化则是另一个根本因素,因为它减少了食物供给,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将越加明显。而海雀的美味肉质加上冰岛以狩猎海雀为乐,则更是加剧这种情景。



冰岛一猎人满手抓着捕获的海雀(来源:纽约时报)


冰岛的大西洋海雀种群数是最大的,且一直繁荣发展着,尽管如此,海雀数量已从700万下降到大约540万。自2015年起,海雀就被世界自然联盟(IUCN)列为易危物种,也就是说,他们在野外面临着灭绝的高度风险。


冰岛人视海雀为冰岛历史、文化、旅游贸易的一部分,部分人甚至把它们看做是食物。南冰岛自然研究中心代理主任Erpur Snaer 说“海雀是冰岛最常见的鸟类,也是被狩猎最多的物种。”


Hansen博士说,在夏天,我们看到拉着长网的猎人在Grimsey岛附近捕猎,他们剥去鸟儿胸肉,留下了成堆的鸟类残骸。他说,虽然冰岛限制了年度狩猎,但是狩猎还是加速了种群减少。



Hansen博士在Lundey岛看到一堆猎人捕获后留下的海雀尸体(来源:纽约时报)


Hansen博士现正与来自英国牛津大学的初级研究员Fayet博士合作,负责监测跟踪四个海雀栖息地的活动,其中两个栖息地在冰岛,其余的分别在威尔士和挪威。


自2010以来,他还进行了一次种群数量普查,他在冰岛周围行驶了3100英里,参观了12个栖息地中700个受标记的洞穴,还计算了鸟蛋和雏鸟的数量。


海雀叼着沙鳗回到幼雏的身边(来源:纽约时报)


在冰岛伦德岛停留期间,Hensan博士遇到了一些猎人,他们杀死了数百只鸟,并把它们带到船上,卖给餐馆,他们主要提供鸟肉给好奇的游客吃。(绿会小编愤怒地说一句哦,虽然海雀的英文名Puffin与松饼muffin只有一字之差,但也不能吃了呀?!)


我们可以看到,不管在哪里,不符合生态文明的饮食习惯会误导市场发展方向,就如在中国,穿山甲因为其所谓的药用价值而深受其害。2017年11月,深圳海关破获了全国最大宗穿山甲鳞片走私案,查获了11.9吨走私穿山甲鳞片,也就是说,至少2万只穿山甲惨遭杀戮。


然而,即使数字惊人,还是有相关部门任意妄为,放纵这种行为,没有适当处理查获的穿山甲活体,变相鼓励了这种非法野生动物贸易行为。


Hansen博士与猎人一直保持着友好的关系,还拿到了长达138年的狩猎俱乐部的记录数据进行研究。他成功说服猎人允许他的助手拍摄每只海雀的头部,依靠它们喙上的条纹计算出鸟类的年龄。



(来源:网络)


他们还在格里姆西(位于北极圈延边)对十几只在岛上停留两天的海雀进行研究。他们在海雀的腿上贴了一条钢制识别带,并在背上绑上了一个卫星GPS跟踪器。每一个跟踪器都超过800美元,也就是说,研究对象比研究人员驾驶的破卡车还要贵。


在冰岛周围,银色沙鳗是海雀最喜欢吃的食物,它们经常叼着沙鳗给海雀幼崽吃。可由于沙鳗的减少,海雀也深受影响。Hansen博士表示,这种生物链的崩塌,与一直上升的海面温度上升有关。


冰岛水域的温度受北大西洋年代际振荡( 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简称AMO) 。 


AMO是一种以10年周期尺度变化的以中纬度太平洋盆地为中心的强周期性的海洋大气气候变化模式,冷流与暖流交替,这种模式影响沿海海域和大陆表面空气温度。


Hansen博士说,在1965-1995年寒冷周期和现在温暖周期之间,冬季升温1℃,这看似很小,但对沙鳗的影响是具有灾难性的。他提出的理论是:“如果你将气温提高一度,你就会改变它们的增长率和它们在冬天生存的能力”


一位冰岛鸟类学家Aevar Petersen表示:“气候变化引起的海水升温是沙鳗数量下降的“关键环境因素”。


德克萨斯A&M大学的气候科学家Andrew Dessler说:“终有一日,气候变化的影响将远远超过起生态内部变化”。


如果水里没有沙鳗,海雀就必须得为了给自己和孩子觅食,飞得更远。GPS记录仪的数据显示,不管是哪里的海雀,都要飞到很远,远到出乎想象。海雀群的减少说明它们要很努力才能找到吃的。对于海雀来说,飞行需要的能量是很大的。



(来源:网络)


Hansen博士表示,随着时间的变化,冰岛有40%的海雀雏鸟群体的体重正在减少,这个迹象非常不妙。


当成年的海雀无法捕捉到足够自己和雏鸟存活的食物时,他们就会做出本能的马尔萨斯式选择(Malthusian choice),为自我生存而抛下幼雏,最终小海雀因饥饿而死。


而且所有的海雀品种都不会筑巢,它们只能露天休息或者是抢占其他动物的巢穴。即便是雌性海雀要生产了,它们也不会给自己的孩子准备巢穴,而是直接在露天的地方进行孵化。所以海雀的孵化率是比较低的,幼崽夭折也是时有发生的事情。


所以,虽然现在还有几百万大西洋海雀,但它们的种群实际正在慢慢消失。Hansen博士说:“海雀寿命很长,所以你不会立刻看到它们数量消失,但长期来看是不可持续的。”


海雀的环境适应能力一般,海洋污染以及生存环境的变化都有可能导致海雀异常死亡。目前也已经有多种海雀永久离开了地球。比如海雀科中体型最大的“大海雀”就已经灭绝,重能够达到十斤,长得很像企鹅,且同样不会飞。


地球正在进入第六次物种大灭绝。与前五次不同的是,这次人类活动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物种灭绝速度比自然灭绝速度快了千倍。无论是前段时间黄胸鹀(禾花雀)短短13年就被吃到濒危,还是穿山甲被吃成即将灭绝,以及上面这种海雀的例子,都在向我们人类发出警告。保护生物多样性,其实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未来。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的破坏,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皮毛之不存,毛捋焉附?!


文/绿会Cat  审/Linda  编/Angel


【参考来源】

https://www.nytimes.com/interactive/2018/08/29/climate/puffins-dwindling-iceland.html


公益募捐

全民共护野生动物


长按二维码捐款

或长按扫描二维码进入捐款链接


【公益募捐】全民共护野生动物

识别二维码,关注中国绿发会

掌握生物多样性、环境公益诉讼、绿色发展等领域全面资讯

联系我们

电话:010-68485952官网:http://www.cbcgdf.org/邮箱:v1@cbcgdf.org

分享是一种美德、关注是一种智慧

公益项目详情请↙↙↙点击“阅读原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绿发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