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编剧汪海林:IP剧拐点已经出现,红利期即将结束!

2017-08-27 猫宁 烹小鲜

- 烹小鲜,发现娱乐新鲜价值! -

discover the new value of entertainment 


  导语  

与其说今年IP剧的表现“差了口气”,倒不如说已经嗅到了“过气”的味道。拐点出现、红利期消逝,今后的IP剧何去何从?


文:猫宁


260亿点击量的《择天记》、300亿点击量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429亿点击量的《楚乔传》,今年的IP剧看起来似乎格外红火。但当网播量和收视率接连放“卫星”的时候,观众也开始在这场“数据大跃进”中怀疑影视市场的“虚假繁荣”。


直到日前,一份“前台点击含金量”榜单的出现引起了轩然大波。这些日播量动辄几千万甚至过亿的的热播剧,点击含金量普遍低至20%-30%,有些作品甚至仅有个位数,不禁令人大跌眼镜。难怪有人感叹:在IP剧这一袭看似华丽的袍子上,虱子的数量未免太多了些。


除了数据造假之外,抠像丑闻、演技尴尬、原著抄袭、IP效应失灵等问题,也成为了今年IP剧挥之不去的“黑标签”。因此,有不少业内人士开始预测,IP剧的拐点已经出现,红利期即将结束。


IP剧为何在今年集体遭遇滑铁卢?IP剧的“虚假繁荣”给市场带来了哪些负面影响?红利期消失后的IP剧又将如何收场?日前,编剧汪海林接受了烹小鲜的采访,聊了聊这场喧嚣了三五年的“IP浪潮”。



   IP失败:所有问题的根源都是创作问题


回顾早年间的IP剧,如2011年的《甄嬛传》、2015年的《琅琊榜》等,都是质量上乘、口碑不俗,播放效果也不错的佳作。但从去年开始,所谓的爆款IP剧却只剩下了一个自我意淫出来的“爆款”。抛开数据造假的嫌疑,排在收视榜单前列的《翻译官》《麻雀》《锦绣未央》《微微一笑很倾城》等热剧,几乎都在5分左右徘徊,成为了清一色的“低分担当”,因此很难说哪部是现象级作品。



这一现象在今年愈演愈烈。特别是当大部分IP古装剧被驱逐到周播剧场之后,被拉长的播出周期让原本就质量欠佳的作品显得更加捉襟见肘。加上今年以《人民的名义》《我的前半生》等多部现实题材作品黑马频现,观众被IP剧轰炸多年之后逐渐审美疲劳,播出效果欠佳的后果可想而知。


汪海林认为,归根结底,IP剧所有的问题都是创作的问题。


“首先,所谓的大IP是不是真的有那么多粉丝量和阅读量,这是一个疑问,它有很多造假。第二,在我看来那些所谓的高品质IP,从故事品质上来讲其实是很低的,它的本质是迎合一些无法实现的幻想的‘爽文’。但是在进入到影视的创作以后,这些东西的价值是不高的,它的思想层面上跟影视的创作完全不是一回事。再就是,改编IP的作者和编剧水平欠缺。前几年有一些IP剧成功,其实并不是那个IP成功了,而是改编者的成功,跟IP一点关系都没有。”


汪海林举例指出,曾经大火的高质量IP剧,无例外都是改编者的功劳,与IP本身并没有关系。例如说张家鲁编剧改的《寻龙诀》,他原来是《梅兰芳》的编剧,改编功力不说自明,这是《寻龙诀》成功的重要原因。因此,今年IP剧失败的核心问题还是创作者的问题。



可惜,在影视市场“内容为王”这条不变的规律下,“拥有IP≠拥有好剧”这个道理,很多投资人却并不懂。“有些投资人以为有一个IP就肯定能挣钱,但实际情况是,如果没有找到有能力的创作人、编剧、导演,他一定失败,这个跟你有没有IP没有关系。从创作层面上来讲,你手上有1000个IP,跟我手上什么都没有,其实是完全平等的。因为,1000个IP能变成1000个好剧本吗?不可能的。所以有1000个IP还是等于零。只有把IP转化为一个真正的好剧本,IP才能有意义。”


   IP现状:投资者纷纷抛弃 接盘侠的冬天要来了


回顾今年前8个月的影视市场,可以用“不按套路出牌”来形容。从收视率一度破8的《人民的名义》,到票房突破50亿的电影《战狼》,今年的黑马作品没有一部是IP 的底子。这不仅打了众多号称大投资、大IP、大流量的作品一记响亮的耳光,也给被“IP热”蒙蔽了双眼的投资人敲响了警钟。


据了解,今年IP剧表现普遍低于预期,即便是表现相对不错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收视率也未能破2,这与当年鼎盛时期的IP剧不可同日而语。因此,这样低迷的趋势已经让不少投资人不再看好IP剧,“望而却步者”和“见好就收者”大有人在。有业内人士透露,如今有许多影视制作公司正在将手中囤积的IP对外抛售。汪海林也从侧面证实了这一说法,并称现在接盘侠的冬天要到来了。



在汪海林看来,在目前IP剧拐点出现、红利期逐渐消失的情势下,理性的投资人都不应当再专注于IP市场,而是应该及时止损。但依然有公司抱着赌博的心态,依然在跟IP剧博弈。“我也看到有这样的企业,看到IP不行,却在今年再增加投资。就像赌钱越押越大,寄希望于押一把大的当场翻本,但是赌博的下场我们旁观者其实都看得很清楚。”


对于IP剧市场而言,不少投资人涉足时并不了解影视行业,只是被一些所谓的大数据所蒙骗。但此一时彼一时,当年IP的风光已经过去,如今的市场规则对这些“外行”而言就更残酷了。汪海林透露,由于IP剧质量欠佳,电视台并不买账。因此不少影视制作公司不得不自掏腰包造假,买收视率、买点击量,享受这一场自我意淫的虚假繁荣。按照目前60万一集买收视率的费用,在不少小规模的影视公司被拖垮的同时,整个行业的腐败现象也在不断加剧。


   IP原罪:IP是一切影视圈腐败的源头


近年来,随着IP剧数量的增多,也给影视行业带来了一些“错觉”。IP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影视行业原创能力的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IP遭哄抢、数据造假、流量演员片酬暴涨等行业乱象。这些都可以归结为IP的“原罪”。汪海林直接指出:IP是一切影视圈腐败的源头,现在已经形成了恶性循环。


近年来,资本大量进入市场,让许多并不懂得影视制作的“外行公司”、“外行制作人”开始掌握话语权。但缺乏制作经验的他们要想做好一部剧,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就是请明星。“因为他们一不懂制作,二没有好的剧本资源,所以只能依赖明星才能把剧卖出去。给1000万不来给2000万,2000万不来给5000万、1个亿,这是新的制作公司的一个思路。”可想而知,这种现象就成了滋生明星天价片酬的温床。



除了请明星之外,新公司还成了数据造假的幕后黑手。因为,新公司进入市场后迫切需要好的剧本来支撑,但影视行业的规则却使他们难以接触到一线编剧资源。因此,这些新公司就炮制出了这个所谓的IP概念,成为他们炒作剧集价值的手段。“这些新公司先是通过营销手段强行向市场输出IP价值,例如,先把假数据造上去,有多少粉丝数、有多高的阅读量等等,然后再去花高价请来所谓的大牌明星。故事有了、演员有了,一个由外行主导的IP项目就可以正式启动了。”


等到这个先天不足的IP项目拍完,这些新公司就开始所谓的大数据让电视台买单。“第一,我告诉你我有大明星。第二,我给你大量的回扣,只要卖出去就行。长此以往,就会让造假变成一个体系,而IP的出现一定是这一切影视圈腐败的一个源头。”


从这段行业恶性循环链条中可以感受到,如今的IP剧市场就是:找最差的编剧来改编、花最贵的钱请明星来演绎,当IP+流量模式成型后再去收买电视台的购片人,做假数据、假点击量,最终成功圈钱。


   IP未来:不改变就会被洗牌


IP剧如今的颓势让人感到前途未卜,加上今年是现实主义题材大获全胜的一年,不少人开始观望:影视市场的大势会从IP交到现实题材手中吗?影视市场在短期内的走向又是如何?汪海林也对此作出了自己的解读和预判。


首先他认为,影视创作一直存在一个“深一脚浅一脚”的循环的周期:当市场上全是架空历史时,观众就希望有一些接地气的、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出现。但是当太多的家长里短出现以后,他又会要求架空一些、虚幻一些。这个周期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因此并不存在一种剧取代另一种剧。



至于IP剧的未来,汪海林认为,从不断出台的政策趋势上看,IP剧已经不是政策端鼓励的方向。当这样的政策端的信号越来越清楚的时候,市场端必然会做出反应。目前已经比较明显的就是,在盲目跟风生产了大量大女主戏之后,现在已经开始产生挤压,继而对市场产生震荡。


另外从受众的角度来看,观众对于IP已经度过了最开始的新鲜感,这就驱使整个的生产端、创作端要进行转向和调整。今年包括《人民的名义》《战狼》在内的多部优秀作品出现,也让观众逐渐改变了对演员的认知和要求,小鲜肉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市场选择,演技派开始受到更多重视,这就使得对于创作前端的要求随之发生改变。因为剧情单薄的IP剧无法对这类演员构成吸引,IP剧的市场话语权就会逐渐降低。


综合而言,如今的影视市场正在不断往成熟化转型。对于IP剧的未来而言,如果它不谋求自身向成熟化转变,就有可能在市场进行新一轮洗牌的过程中日渐式微。


1

END

1

【往期精彩内容回顾】


网剧进入“不差钱”时代,但是钱来了爆款却为何没了?


周一围 | 一个好演员在流量时代的“求生”术


【烹小鲜】现已入驻

今日头条|百度百家|一点资讯

新浪看点|网易号|凤凰网

新浪微博|企鹅号|UC头条


请猛戳右边二维码





公众号ID

pengxx01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