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师道传承,无负今日,是关于北师大的元叙事

烹小鲜 烹小鲜 2023-04-08

观看《无负今日》的过程,是一场精神洗礼的仪式。

“穿过这斑驳的秋叶,阳光打在身上。今时此刻,便叫希望。”“师者忙碌于今日,影响却在未来。”“无今日之涓滴,则无将来之汪洋,无今日之册页,则无将来之典章。”……

句句铿锵而宏阔的话语在心中久久绵延、激荡。梁启超先生、黎锦熙先生、当下的年轻学子们等众人接力的“无负今日”手语画面,同样在脑海中挥之不去。


这一切的感受都很像《无负今日》总编剧、总制片人、艺术总监梁振华教授的那句创作感喟:“在复原的景致中追寻过往的影踪,隐约仿佛触碰到前辈们炽烈的灵魂,确信一百二十年前的晚风,仍可吹醒一代人心底的梦。

电影《无负今日》,亦系北京师范大学百廿周年形象艺术片,于2022年教师节献映。影片由莫言、余华担任总监制,梁振华担任总编剧、总制片人、艺术总监,赵小溪、赵小鸥执导,胡雅婷编剧,王劲松、乔振宇领衔主演,刘芸、高伟光、曹磊特邀主演,马书良、尹昉、孙茜等特别出演。


全片以诗意或平实的风格交织之画面,呈现出不同时代的人和“今日”发生的意味深长的交响,浓缩了北师大百余年的辉煌历史和文脉文风,让我们得以管窥鲁迅先生、梁启超先生、黎锦熙先生、王梓坤校长、启功先生、莫言老师、余华老师等诸位名师大家们那令人心驰神往的梦幻联动。

01


三个篇章,四个时空的诗意叙事

《无负今日》的叙事结构分为“大学”、“师说”、“青春”三个篇章。

影片的时空构想,严格而言分为四个时空:1925年的北京、1940年代的江西吉安与1984年的北京,以及2022年的当下。

三个篇章与四个时空横贯了百年前的新文化启蒙,八十年代教师节的倡议,以及当下新时代中历史如何照进现实。

首篇“大学”发生在1925年,在北师大女校的课堂上,黎锦熙老师(乔振宇饰)正在讲解鲁迅先生的《故乡》。伴随着书声琅琅,身着老布鞋与长衫缓缓踏上楼梯,鲁迅(曹磊饰)本人出场了。


相较于《觉醒年代》中鲁迅先生的冷峻形象,《无负今日》中更显温情,他意味深长地解答学子们关于“希望”的惶惑,他不失风趣地调侃“欠一碗陈皮绿豆粥”,他对黎锦熙先生等人为白话运动所做的努力,亦不吝赞美。

1924年,北京师范大学黎锦熙教授的《新著国语文法》出版,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讲解白话文语法的著作。1925年黎锦熙与钱玄同教授参与成立语音学团体“数人会”,研究制定“国语罗马字拼音方案”,两人一直致力于文法变革与白话运动。

影片用寥寥几笔的镜头连缀,对白话文运动、梁公与师大学子们的深情一瞥,让我们感受到近代的大家们在民族危亡的历史背景下,不仅授业解惑,还心系民众、启迪民智。

“师说”篇则横跨了1940年代的江西与1984年代北京,主要描摹了当代创立北师大的第一批文化先驱们的风采与精神,为弘扬新时期尊重文化尊重教师的风尚,在校长王梓坤的建议下,他们联名提出了设立教师节的倡议。


“青春”篇则更接近于纪录片体,呈现出我们时代的大家与师生风采。

莫言老师现身师大小花园,与新生畅谈猫的故事、启功先生与小铜驼的故事,以平易近人之风输出深刻的人生哲理。而余华老师对《活着》创作过程的分享式授课,金句频出,希望与能量在台下一群稚气未脱的年轻学子们心中升腾。


莫言、余华两位作家,便是师道传承在当下的真实写照。

“大学”篇具有历史气息与年代质感,“师说”篇更显朴素无雕琢,多中近景镜头,突出“七君子”关于设立教师节而联名时的大家激动的情绪氛围;“青春”篇立足当下,轻松惬意又不乏激昂与深刻。

通过三个篇章,《无负今日》建构了一幅贯通历史与当下的师道传承史诗。

02


关于师大的元叙事:师道传承

恢弘历史中的师道传承,通过“两大一小”来完成。

“两大”是指两大历史性事件。其一为撷取白话文运动之光影;其二为确立教师节的联名的申请。

这两大历史事件的影像叙事手法,均为以小见大、见微知著。

白话文运动通过黎锦熙课堂的文法图解中体现出来,通过鲁迅与黎锦熙路上的谈话带出来,通过钱玄同递出的那封信折射出来,最终通过学生、行人等各行各业求知的百姓灼灼目光与声声呐喊中体现出来。


第二段历史事件,以平实的“报告体”式镜头描摹出“教师节”的由来。

1984年12月15日,王梓坤校长(王劲松饰)与钟敬文、启功、陶大镛、朱智贤、黄济、赵擎寰等教授正式联名提议设立教师节。

起初,王梓坤提出建议后,大师们皆沉默不语。经年累月为教育事业付出的他们,全然不想用节日彪炳自我。钟敬文老师率先打破僵局,提出教师节不仅为“尊师”,更为“重教”;而朱智贤老师那句“那段岁月啊真的是不能再回去了”,让大家更是感同身受,最终联名倡议达成。


“肩住了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从此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老一辈师者们的呼声直抵人心。

次年1月,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议案,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1985年9月10日,时值第一个教师节,北师大学生打出横幅“教师万岁”。


这是一段与师大有关的振奋人心的历史记忆,更是师道传承的根基。

而影片中的“一小”则是个人记忆。

这段个人记忆的视点,来自于北京师范大学校长王梓坤。1984年,校长王梓坤给即将毕业的学生们讲完了最后一节课。结束后他没有下台,深情讲起了自己的一段往事。

广阔而深幽的雨夜山中那唯一一抹熹微的光亮,是王校长的恩师黄少诚老师(高伟光饰)。老师垫学费、送新布鞋,带辍学的贫寒少年一起走出小山村,重返课堂。

记忆中黄少诚老师与小梓坤同行的画面,切换至正直壮年的王校长,最后一课结束告别学生而独行的画面,一个交叉剪辑,完成了“师道传承”生动的影像表达。


黄少诚老师是具体的,更是抽象的。

他象征着所有“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师者。因而在片中他几乎没有台词,但所有的动作都有抽象性的符号意涵:他在风雨的山中孤身前行,他提着一盏微弱的灯,他轻叩门扉,他将学生引向更为广大的世界。


通过这段微观的个人记忆,让教师节倡议之缘由有了浓情又合理的落点。

师道传承的历史也在现实中有了映照,而师道传承,正是关于北师大的元叙事。

最后,让我们重返1925年那个风云激荡的下午。

梁启超先生在台上振臂高呼,台下有学生,更不同职业但都渴求知识和进步的民众。


镜头一转,转向2022年的年轻学子身上,而画外音切入梁启超先生铿锵有力的声音:昨日已去,逝者如斯。明日未至,前景何知。唯今日握在诸君手中,尤应呵护之,珍爱之,记挂之,驾驭之。

“知之行之,无负今日”的最强音在历史与当下的芸芸众生们热切的眼睛中升腾。

影像缝合着历史与现实,古今交互,师生交互,复现思想的迁流历程与不灭的理想主义光辉。在这光影重叠之中,在这希望、传承、回溯之中,我们砥砺前行,无负今日,必然迈向更大的辉煌。

文:洛神

- END -

往期推荐



「中秋+国庆」能凑出一个爆款么?


TikTok电商「奇遇记」丨短视频商业化

暑期档古偶赛道爆款秘笈

这部电影,把「师道」传承讲明白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