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回锅肉的前世今生
回锅肉的前世今生
文/胡晓远 插画/郑莉
回锅肉在四川流行于广大农村,素有“过门香”之称,更多老人习惯将之称为“熬锅肉”,享有“四川第一菜”之美誉。其历史悠久,但具体于何时诞生、由何人创制、自何时流行已无法考证,流传至今的食谱、食典以及各种文献史料中鲜有记载。作为川菜饮食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只有在现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来解读其文化内涵。
首先,回锅肉之主料即水煮猪肉,本不是用来做菜的,而是祭祀用的祭品。古时候,四川民间每逢初一、十五、清明或亲人去世的祭日,就会煮上一块猪肉,同香蜡、水果、烟、酒等作为祭品来悼念哀思。仪式结束后,猪肉是要拿来吃的。《论语·乡党篇·第十》载“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充分说明了这点。
如何烹制?可能与三道四川民间菜有关:一是将猪肉切片,与冬瓜或萝卜同煮,就成了“生烧连锅汤”;二是将猪肉切成薄片,加上蒜蓉拌匀,就变成了“蒜泥白肉”;三是在每年四五月份时,扯上几根红头蒜苗,将猪肉片爆炒,则又变成了回锅肉的前身“熬锅肉”。
回忆回锅肉的历史,有一点比较明确,那就是回锅肉的名声是在郫县豆瓣出现之后才正式喊响的。据四川管理职业学院朱多生副教授2012年发表在《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的论文《试述郫县豆瓣的历史》:“郫县豆瓣的历史以清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计算,不超过270年。”也就是说,在郫县豆瓣出现之前,四川民间百姓极有可能将“回锅肉”以“熬锅肉”称之。
其次,回锅肉的“回”字如何解读?人们通常认为“回”字就是第二次回到锅中的意思。第一次为煮,第二次为炒。 在这里,“回”显然不是烹饪技法,否则跟回锅肉烹饪原理极为相似的“烩胡豆”、“烩厚皮菜”为什么不用“回”而用“烩”呢?后两者也是要第二次回到锅里的。以此来推,“回锅肉”的正确写法应为“烩锅肉”。也许是四川人的普通话发音不准,“回”与“烩”不分。
我更倾向于:“回”应该是一个通假字,是一个汉字造字文化的样例。鲁迅的名篇《记念刘和珍君》令人印象深刻,他用“记”字而非“纪”字,老师讲二者通用;而毛泽东在写《纪念白求恩》时用的是“纪”而非“记”。谁对谁错呢?没有对错,因为二者都是极具影响力的知名人物,只有靠我们自己来想象、去解读。类似的有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景区“避暑山庄”匾上的“避”字,康熙帝在书写时将“避”字里面的“辛”字多加一横,后人解释是其有意书写,象征国家更为巩固、江山更为牢稳。我的家乡乐山有一著名景点大佛寺,又称为凌云寺,其匾为清末著名书法家赵熙所书。“凌”本为两点水,但赵熙将之写为三点水,意为:大佛脚下为三江(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汇合之处。同样,甘肃嘉峪关古遗址,一门墙上有一汉字“门”,本为一点,却写成了两点,其意我至今尚未得解。类似这样的“通假字”还有很多,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挖掘和解读。
私以为,回锅肉应该是一道特别讲究的菜肴,其主辅调料有着严格意义上的要求,只有配以时鲜的香蒜苗、郫县豆瓣、黑豆豉等合烹,方才符合其意。若以芹菜、青椒、蒜苔等配之,则应称之为“烩锅肉”,多见于食堂大锅菜。
现在的四川,很难品尝到原汁原味的回锅肉了,究其因:一则四川原有的名猪“荣昌猪”(全国四大家猪之一)已消失。先父曾言,上世纪五十年代,他在西南财经大学(原四川财经学院)读书的时候,看过李哉人发表在《风土拾志》刊物上的一篇文章,说“郫县养的一种猪儿,煮出来的肉有股核桃香味”。我寻找了多年也没找到这种猪。近两年,我品尝了三家民营农牧企业培养的新品种猪:广东英德市“锦潭”企业的“梅花香猪”,“惠远”集团在四川成都周边县城双流、简阳及资阳、内江等地散养的现代野山猪,四川乐山马边县“金凉山”企业的黑毛猪。三个品种各有特色,虽可替代荣昌猪烹之,但其香味仍有差异。而目前成都市城区农贸市场个体商卖的猪肉,注水猪肉依然存在。2010年,我曾在《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发表的《传统烹饪与饮食健康的关系分析》一文中写道:“注水猪肉至今然滥市,连四川名菜‘回锅肉’生产流程都得为之而改变做法。”近日,我在教学生鉴赏回锅肉时,一份200克重的猪肉煮熟后切片,居然还能用手挤出25克~35克水。如此大含水量的猪肉一旦下锅煸炒,肉片就会爆溅伤人,也难以呈现灯盏窝形,口感自然也差。二则是蒜苗(特别是香蒜苗)的季节性太强,错过季节,只有等待来年。而菜农为了增加收入,都不愿意种香蒜苗,而改种经济价值高、产量大的白蒜苗了。
中国烹饪杂志
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餐饮杂志,创刊于1980年,发行遍及海内外。
微信号:ChineseCuisine1980
订阅方式
杂志定价:20元/期,全年12期240元。
1.邮局汇款
收款人姓名:《中国烹饪》杂志社
汇款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广内大街报国寺1号
邮政编码:100053
2.银行汇款
开户名称:《中国烹饪》杂志社有限公司
开户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天宁寺支行
汇款账号:0200 0248 0920 1016 662
3.邮局订阅
邮发代号:2-440
可直接到全国各地邮局办理订阅,具体内容可向工作人员咨询。
发行部电话:010-63044739。
请在汇款后及时联系发行部,告知订阅信息,谢谢。
本微信号所有内容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老烹友】点击右上角按钮,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新烹友】点击标题下方的“中国烹饪杂志”,立即关注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