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茉莉:蚬蚧酱与蚬仔社
只见她们的左手快速地从盆中取出一只蚬,右手拇指和食指抓着一把特制的薄刀,轻轻一撬,再顺势一挑,乳白色的蚬肉和蚬汁溜进了另一个盆里,很快蚬壳就堆满了脚下。
文|茉莉
插画|郑莉
广东人吃东西喜欢好意头,也喜欢利用食材的谐音来为菜品命名。如将蚬蚧视为“显贵”,以蚬蚧酱为调料或佐料制作的显贵鸡、显贵鲮鱼球等,都是在喜庆的聚餐中点击率较高的传统菜品,但是由于蚬蚧酱的独特性,这类菜式并不常见,并且有越来越鲜见的趋势。
岭南水乡多蚬,有河蚬、黄沙蚬等不同的蚬类,在江水、溪流、河道或是池塘里,蚬都是天生天养的。环境优美的旧日时光里,蚬也是常见的食材,乡野间极容易取得。人们捞起蚬,连壳一起滚冬瓜汤,或将蚬肉取出来炒韭菜,都是最家常的菜式。但是随着水源环境的日渐恶劣,品质上佳的蚬就显得越来越矜贵。以广东的黄沙蚬为代表,它们需生活在较为洁净的江河水的黄沙中,才会有鲜甜的口感。
广东中山小榄有个叫做“蚬仔社”的地方,这里曾因发达的“开蚬业”而出名。走进小榄的乡村巷子,可见妇女们坐在门前,地上的大铁盆里盛放着带壳的蚬,另一边则盛放着去壳的蚬肉,只见她们的左手快速地从盆中取出一只蚬,右手拇指和食指抓着一把特制的薄刀,轻轻一撬,再顺势一挑,乳白色的蚬肉和蚬汁溜进了另一个盆里,很快蚬壳就堆满了脚下。
这就是“蚬仔社”的人们工作的一个场景。对这门技术十分熟练的她们,平均每人每天开出的蚬肉可达20斤。开出的蚬肉,有一部分被即时送到周边的各大食肆,有一部分则用来制作小榄的风味调料蚬蚧酱。
曾经的小榄是河道纵横的水乡,盛产河蚬,男人们下河捞蚬,女人们开蚬,家家户户以蚬为生,成为当地最主要的经济来源。随着环境的改变,当地已经很少有河蚬,所以“开蚬业”也日渐式微。如今仍然有少量的人坚持以蚬为生,但所用的蚬都是靠外地运输而来。
蚬是水产,保鲜不易,未能及时售出的蚬肉面临一个保质的问题,蚬蚧酱就此被创制了出来。其做法是在蚬肉中加入汾酒、姜末、陈皮丝、盐等调料,混合好后密封在坛子或瓶子里,封存三个月后即可取出食用。其中加盐是为了保质,加酒是为了去腥味。
“醇醪玉蚬味悠长,色艳香浓意吉祥。显贵常陪豪杰宴,水乡鲜酱美名扬。”这首竹枝词咏唱的就是小榄“蚬蚧酱”。
蚬肉中富含蛋白质和琥珀酸,经腌制之后,味道更加浓郁,所以它能更能体现出水产类的鲜味,与其他食材相结合,也能产生特别的香味。这种酱有极强烈的个性,甚至可以用霸道来形容,喜欢它的人奉之为佳品,不喜欢的人则敬而远之。
一般来说,蚬蚧酱有两种食法,一种是生吃法,即直接将其倒入味碟中,用作佐料或蘸料,如可以配白切鸡、炸鲮鱼球、鱼饼、鱼卷等;另一种是熟吃法,即烹调时直接将其作为调料或配料运用到菜肴中。
蚬蚧酱一直以来都是家庭小作坊式生产,作为地方风味类的调料,它并未冲出固有的饮食消费群体;而手工制作的小商家们,受食材所限,也并没有想到要以现代化大规模生产的方式来经营,所以令这种调料的使用有着相当大的地域性和局限性。虽然当地政府也提倡要“做大做强”,但是人们已经习惯于“自娱自乐”的作坊生产,导致越来越少年轻人参与“开蚬业”。
蚬肉菜式一向受广东人喜欢。如今有些对食材要求严格的餐厅总厨,对蚬肉的挑选亦非常苛刻,通常会自制蚬蚧酱。一款颇有风味的食品,要让人们能始终如一地品尝到,并对之产生深厚的情感,也的确是需要从厨者用心对待。
延伸阅读
(点击标题或图片即可阅读精彩内容)
中国烹饪杂志
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餐饮杂志,创刊于1980年,发行遍及海内外。
微信号:ChineseCuisine1980
新浪微博:@中国烹饪杂志
点击以下图片,即可进入《中国烹饪》发行部官方微店订阅本期杂志。
本微信号所有内容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提前沟通,获得授权后方可转载。转载时请在显著位置注明来源及作者署名。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