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栏|胡晓远:姜汁热窝鸡

2017-03-07 胡晓远 郑莉 中国烹饪杂志

2017.3.7

姜汁热窝鸡

文|胡晓远 

插画|郑莉


专栏


“热窝”既非地名,也非色泽,显然强调的是一个“热”字,形容这道菜要像“窝”一样的暖热。


“姜汁热窝鸡”是一道老川菜,其历史比上世纪五十年代“菜系”一词的出现都要早。由于原料易得、烹饪简单、技术不难、价格不贵、味道入流,此菜在很多餐馆都有出售。


北京四川饭店上世纪一直都在卖这道菜,老成都公馆菜姑姑筵店、巴国布衣饭店也有此菜出售,但服务员甚至菜品解说员都无法解释这道菜名,尤其是“热窝”二字。仅仅是“姜汁鸡”还好理解,加上“热窝”两字就让人费解了。


姜汁显然是味型,川菜无论是冷菜复合味还是热菜复合味,都有姜汁味。


冷菜复合味多用于夏季食用,如姜汁菠菜、姜汁豇豆、姜汁肚条、姜汁水晶虾仁等。值得注意的是,绿叶蔬菜若是直接拌姜汁味,醋会使叶绿素脱镁变成橄榄绿色,时间稍长,绿色蔬菜的颜色就会变黄而不美观。所以不要将调好的姜汁味直接淋在泹熟的绿叶菜上,而是蘸着吃,更科学合理。热菜复合味季节性不强,四季皆宜,多用于动物性原料,如姜汁肘子、姜汁鳜鱼等,一目了然。


按照取菜名的常规思路,以鸡为主料的菜名通常有三种类型:一是冠以地名,如广东的清远麻鸡、海南的文昌鸡、凉山的美姑鸡、眉山的汉阳鸡;二是加上颜色,如三黄鸡、峨眉的黑鸡、贵州的乌骨鸡;三是加入其它特征,如跑山鸡、花生鸡、叫花鸡等。


假若“热窝”是地名,就好解释多了,但四川没有这个地名。我查阅了许多资料,也没有找到相关记载,求教一些知名人士,他们也说没有研究过。显然,对姜汁热窝鸡,大家并不在意其来历,更在意实操烹制。“热窝”既非地名,也非色泽,显然强调的是一个“热”字,形容这道菜要像“窝”一样的暖热。此菜多适宜于冬春二季食用。


经调研后,我推测“热窝”两字或许是四川某地乡间厨师的一种地方口音,或许是记录者的笔误,有意也好,无意也罢,就这么在饮食行业里被厨师们传承了下来,犹如叫花鸡、狗不理包子、口水鸡一样,纯属扎根在地方饮食文化土壤里的一朵小花,有它添一色、增一味,无碍大观,反添韵味。


姜汁热窝鸡是一道看似技术难度不大的大众化菜肴,但要将它做好也不是一件易事。


首先在于选鸡,最好选用一年以上的土鸡,鸡选得不好,风味顿失。中国台湾哲学教授张起钧曾在其专著《烹调原理》中介绍一位精于烹饪的黄金鳌教授,“他不仅要土鸡,并且是要在田野里啄虫食谷的鸡,关在笼子里养的他不要。他说:‘鸡不好,鸡汤不会好;鸡汤不好;全桌的菜都完了’”。


我夫人最喜欢吃的就是我丈母娘做的姜汁热窝鸡。我丈母娘今年快七十岁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从成都金堂县乡下嫁到成都郊区,从没学过厨艺,一生忙于做农活,丈夫去世后才开始进厨房学做厨事,会做的菜不多,做菜的道理也讲不明白,但做此菜得心应手,常常获得独女的欢心。只要女儿一开口,她就要到菜市上去点杀母鸡,几十年来一点都不含糊,从不敷衍了事。除了大量使用姜汁,她还加了豆瓣提色。这和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川菜大师烹饪绝招》记载的做法不同,书中是以辣椒油提色,但谁对谁错,并不重要。


据中国烹饪大师陈廷龙讲,当年他父亲陈松如在北京四川饭店烹制此菜时,也加了些豆瓣,并告诉他,这叫“着红”。不同的师傅有不同的做法,不同的地区同样存在不同的做法。这是有史以来就存在的,无可厚非。在勾芡上,也有差异,书上要求起锅时勾薄芡,而我丈母娘做时不用芡。显然,家庭的做法更随心所欲些。


正本清源对于烹饪学科来讲,任重道远,单是菜名的解读就已经够有难度了,更何况各类食材在由生及熟的过程中产生的色泽、质地等诸多变化,这更能说明研究的必要价值。


点击下图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点击图片即可一键购买




好消息


我们已经开通了“号内搜”功能,只要在公众号后台的菜单栏,选择“知识库》号内搜”,输入你关心的关键词(如牛肉)进行搜索,即可精准获取历史消息中的精彩内容



长按识别二维码

或搜索“中国烹饪杂志”

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餐饮杂志,创刊于1980年,发行遍及海内外。



微信号:ChineseCuisine1980
商务合作:zgpr1980@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