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五四|奋斗吧,青年厨师!

2017-05-04 中国烹饪杂志 中国烹饪杂志

2017.5.4

奋斗吧,青年厨师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笔|臧政齐

摄影|张洋 齐云峰

场地提供|北京Migas西班牙餐厅


策划


18岁至30岁,注定是人生的上升阶段,是要吃苦、要拼搏、要奋斗的。这是王小波说的“黄金时代”,也是厨师生涯中最重要的“黄金时代”,是学习、积累、创造的阶段,也是一个有追求的厨师初试锋芒、成为别人口中的“新锐厨师”的时候。趁着年轻,不妨把身上使不完的劲儿用在工作上,像21岁的王小波一样,所向披靡,“永远生猛下去”。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王小波


18岁至30岁,注定是人生的上升阶段,是要吃苦、要拼搏、要奋斗的。这是王小波说的“黄金时代”,即便生活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但年轻人不管这些,总有那么一股子劲儿,“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我喜欢年轻人那股子天不怕地不怕的冲劲儿,未来在哪里,好像触手可及,又好像永远都无法到达,哎,管它呢,先把今天过了再说吧!正因为手里是大把的时间和青春,有些人肆意挥霍,有些人却把青春和汗水挥洒在热火朝天的厨房里,脚踏实地,兢兢业业。


对于大多数厨师来说,18岁已经入行。刚入行的第一天大概都是懵的,厨房闷热嘈杂、油腻湿滑的环境,大量低级重复的劳作,加上紧张高强度的工作节奏,是会让人心生退意的。


老实讲,天生会做饭的人很多,但真正对美食的制作和创意有天赋的并不多。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那些意气风发的顶级大厨也都是从学徒开始的,几乎每天都要在厨房待足10个小时,没有时间谈情说爱,刀伤烫伤更是家常便饭。


到底是什么让他们坚持下来的呢?


看看我们这期特别策划的几个主人公,除了29岁的刘畅,其他都是90后。他们虽然年轻,却清楚明白地知道自己是谁、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要什么样的生活,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更知道自己的将来要往哪里去。为了达成这样的目标,他们付出自己的努力,并且主动争取机会。


一个有意思的巧合是,这期特别策划采访的几个年轻人都因西餐成名,但也与中餐都有很深的渊源


周梦欣 1990年出生,现任北京Migas西班牙餐厅副厨师长


周梦欣因在参赛作品中加入东方元素得到西班牙塔帕斯大赛的冠军;


刘畅 1988年出生,意大利米兰TOKUYOSHI餐厅副主厨,北京淮扬府菜品顾问


刘畅是淮扬菜出身,也是北京淮扬府的顾问,后来才转做西餐,其菜品最大的亮点就是将中餐元素与西餐或日餐融合;


杨其颖 1994年出生,现任北京东方君悦大酒店Da Giorgio意餐厅厨师长

金鹏飞 1990年出生,现任上海After Seven总厨

安冬 1993年出生,现任北京三里屯通盈中心洲际酒店西餐副厨师长


杨其颖、金鹏飞、安冬都来自中餐世家,家里要么有人开中餐馆,要么有人从事中餐烹饪,但家人却在职业选择上支持他们选择西餐……


对于年轻人来说,西餐的呈现形式、整体形象、福利待遇和工作环境整体都好于中餐,且上升渠道成熟,年轻人更容易在其中获得成就感。


烹饪这条路走得辛苦,唯有“热爱”是让他们始终坚持下去的动力。因为“热爱”,他们做出的每一个选择都与烹饪相关,每一次跳槽都是为了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每一次出发都是为了看更广阔的世界。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认知和群体形象,并不是简单的几个标签就能被概括的,但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成功的永远是自我认知清晰、肯下功夫、愿意钻研的少部分人


愿你们的青春如花朵般尽情绽放,趁着年轻去拼搏奋斗,这样到老了才不后悔。


详尽报道见《中国烹饪》2017年5月新刊,我们也将在微信公众号进行相关推送,敬请期待。


一键下单新刊

▼▼▼




好消息


我们已经开通了“号内搜”功能,只要在公众号后台的菜单栏,选择“知识库》号内搜”,输入你关心的关键词(如牛肉)进行搜索,即可精准获取历史消息中的精彩内容



扫扫获取更多美味!


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餐饮杂志,创刊于1980年,发行遍及海内外。


微信号:ChineseCuisine1980
商务合作:010-63044739

邮箱:zgpr1980@163.com



本微信号所有内容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提前沟通,获得授权后方可转载。转载时请在显著位置注明来源及作者署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