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有这五类人,你的人脉才称得上高质量

2017-12-10 Jenny乔 每日读报


前两天和父母吵架,特别想找个人聊聊。把微信好友从头到尾拉了两遍,都不知道该找谁倾诉。其实这些“好友”里还是有一些真正的好友的,但A最近才生了娃,还在坐月子;B想正在西藏洗涤灵魂;而C,是个工作狂,估计这个时候还在加班吧,还是算了吧。

 

我的微信好友里有真正的好友、有亲人、有工作伙伴、客户、业务往来的合作者、有我尊敬的人、也有泛泛之交、甚至不乏一些Say Hi后就再无下文的陌生人,这些人加起来有660人,可我居然找不到当晚能帮我解决问题的人。再翻翻手机通讯录上的人,2/3的号码已经一年以上没有联系了,还不如10086联系的多。

 

这是一个“人到用时方恨少的时代”。充电五分钟的手机有了,却再也没有能够通话两小时的人;微信好友成千上百人,却找不到一个说正经事、知心话的人;平时对话称“亲”、“宝宝”的人,很多却连真正的名字都不知道。

 

每一天我们都和很多人沟通、聊天,一派热热闹闹的景象,误以为自己好友遍布天下、广结四海善缘,有着所谓的好人缘、优质人脉,孰不知,自己可能已陷入了“假社交”。

 

关于“假社交”,王小波在《青铜时代》中曾写过这样一段话:“在我的身边,总有一股热乎乎的气氛,像桑拿浴室一样,仿佛每个人都在关心着别人。你千万别把这当真,因为如果他们不关心别人,就无事可干。”

 

这多少道出了一些我们现在热火朝天追捧的名词“人脉”、“社交”的问题所在,即,你的“人脉”有多少是真正有用的、实在的、互惠的?而非只是为自己的“好人缘”、“交际广”博个虚名。

 

任何一个希望自己进步的人都不会落下在“人脉”上的修炼。即便我们听过很多TED上关于交际、人脉的演讲,熟读许多本“如何打造自己的人脉圈”这类self-help的书籍,参加过很多“经营人脉”的微课或讲座,事实就是:大部分人还是没什么人高质量的人脉可言,永远觉得自己身边少一个给力的人。

 

我们之所以很难搭建起高质量的人脉,是因为对“人脉”二字产生了两个误解


错误一:以量取胜

 

经常看到一些文章、书籍,在关于如何积累人脉时会给出这样的建议:

 

“尽量多认识人,无论现在看来这些人对你是否有用。能进入你人脉的人一定是你认识的人。”


“多认识朋友的朋友,所谓二度人脉(即直接不认识,但是有共同认识的人),然后将二度人脉发展成一度人脉,必要时可以让朋友引荐。”

 

看上去没什么问题,可正是因为我们采用了这类建议才会给自己累积了大量“无效”的人脉。如果你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结识这个人,未来你“用得上”他的概率也很小,他只不过从过去你不知道的陌生人变成了现在你社交软件里的陌生人,其本质都是陌生。

 

也许“累积”人脉这个说法本身就有些问题,一段关系的建立、升温——尤其是合作伙伴的那类关系——不是靠时间“熬”出来,而是本质上你们是有所图的,无论是要共同获益、还是一起完成某个目标、实现某种合作,都需要你们先有一些“基础”、“共识”打底。

 

跑量的人脉等于没人脉。


错误二:不看重交情、只看重相互需求

 

很多人认为所谓的“人脉”就是信息交换、利益互惠。虽然务实的有些冷血,但也是大实话。因为认准了这一条,所以人脉们总有一种有事说事、没事勿扰的气质笼罩在周围,觉得彼此的关系中只有利益均等,鲜少感情的成分在其中。

 

“人脉”那是如此说一就是一的事。但凡涉及到人,就绕不开情感、情绪、看法这些很主观、感性的东西在其中。在人脉这件事上大家都喜欢强调对事不对人,但“人脉”的全部首先是“人”,所以一定有“对人也对事”、“对人不对事”的情况。

 

因为写稿,我认识了一些编辑。稿子被选用,我知道从修改、排版到刊发编辑们其实都会付出很多精力在其中。所以,领到稿费后我都会给帮我改稿的编辑发个红包表示感激,数额不大,就是一杯星巴克的钱。

 

我的初衷很单纯,就是觉得有人帮助了自己以礼相待是应该的。可有些编辑会误解我的用意,以为我在用红包“收买”、“贿赂”他,好给自己多争取一些发稿的机会。

 

我真想告诉她们,即便怀疑我的动机,也请不要怀疑自己选稿的水平好么?

 

在这类编辑看来,我们之间的只有单纯的“稿子与稿费”的关系,完全谈不上一丁点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人脉建立在价值交换上诚然不假,然而没有一个人是绝对理性的生物,“价值”二字有时可能先建立在“我们还挺合得来”、“感觉你人不错”这样的主观感受上。


价值或利益输出是建立人脉的捷径,但肯定不是维持人脉长久关系之策。人与人之间并非全是利益交换,利益与人情二者间应该取得平衡,这才是优质的人脉,否则当利益消失时,等待的只有关系崩坏、人走茶凉这样的结局。

 

究竟何谓高质量的人脉?又如何去建立高质量的人际关系呢?

 

高质量的人脉一定满足“有效”这个原则,即,每一个有效的人脉都意味着这条人脉会从你自己的身上获得等价值的资源,也就是说,你每拥有一条有效的人脉都意味着你拥有等量价值的资源。这是一种自身投射(Self-projection)。

 

美国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在著作《社会心理学》这本书里有这样一个人际交往回报理论:人际交往回报理论的第一个原则是:“我们喜欢那些能回报我们或与我们得到的回报有关的人。如果跟某人交往所得到的回报大于付出的成本,那我们就喜欢并愿意维持这种关系。”

 

但仅仅有效还不够,未必能够维持长久,戴维·迈尔斯说了“人际交往回报理论的第二个原则非常简单:我们还喜欢与那些能让我们心情愉悦的人交往。”

 

一个对你能够带来很多价值的人,如果需要你克服很大的情绪、做很多心理建设才能与其交往下去,这绝不是好的人脉。为什么?因为不公平、不值得!记得上面那条原则么?你们之所以能成为彼此的人脉是因为你们能够为双方带来相对均等的价值、利益,而并非你有求于他、低人一等。

 

在我看来,搭建高质量的人脉也学可以遵循以下几步:

 

Step1,目标一定要明确、具体。

 

想清楚你为什么要建立这段关系?不要仅仅是“对事业有帮助”、“以后可能用得上”这类很模糊的目标,而是问自己“希望通过这个人具体获得什么资源、帮助”这种具体的问题。

 

Step2,找准自身定位。

 

你需要对自己的价值、能力、贡献、愿意为这段关系付出的精力有一个准确的评估,如此对方才能清晰告知你是否也愿意“等价交换”。

 

Step3,清晰规划。

 

完成上述两步后,接下来你需要问自己:

 

我能从哪里开始突破?采取什么样的行动?


我能接受的底线是什么?


我希望达成的共识是什么?


对这段关系抱有多大期待?


是否愿意长久维持?

……

 

提前筹谋的越多、这段关系越趋于成熟、稳定。

 

美国社会学家MarkGranovetter认为个人际关系网络可以分为强关系网络和弱关系网络两种:

 

“强关系”指的是个人的社会网络同质性较强,即交往的人群从事的工作,掌握的信息都是趋同的,人与人的关系紧密,有很强的情感因素维系着人际关系,也就是关系很铁。“弱关系”的特点是个人的社会网络异质性较强,即交往面很广,交往对象可能来自各行各业,因此可以获得的信息也是多方面的,人与人关系并不紧密,也没有太多的感情维系,也就是所谓的泛泛之交。

 

格兰诺维特认为,关系的强弱决定了能够获得信息的性质以及个人达到其行动目的的可能性。

 

其实一个能被称为高质量的人脉圈出了应该具备“强、弱关系”的人外,以下这五类人也不可缺:

 

第一,能谈正事的。

 

何谓正事?寻求意见、委托事项、请求帮忙都算,只要不是你无聊想一起打发时间的人、或出于共同爱好而非利益去玩耍娱乐的人,基本都算。在谈正事这方面,我认为优先选行业、领域里牛逼的人先于选信任的人,因为你需要的是信息、资源和理性,而非给自己的情感和情绪找出口。

 

这类人有点像导师这个角色。


第二,能谈心的。

 

多能干、坚强、理性的人都会有非工作、事业上的翻烦心事,可能来自家庭、生活或某个对他很重要的人,此时,他需要一个了解他的、倾听更好的人、更能获取他信任的人来帮助他。

 

第三,能陪你玩耍找乐子的。

 

在牛逼的导师、在知心的大姐姐未必能陪你疯狂、陪你High,当你想放松甚至放纵一下时——比如去一家你不知道但其实颇有名气的馆子撮一顿、周末的夜晚想喝高、能陪你shopping走一天、八卦闲聊时,你需要有这样的朋友。


第四,能给你树立榜样的,比如让你感到受到威胁的、激发斗志的、想要去超越的人。


 

曾国藩曾说过:““老夫活了五十多岁,经事不少,知天下事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我们每个人身边都应该有至少一位能“刺激”我们变得更好的人。


第五,尊重、崇拜你的人。


如果你的身边有尊重、崇拜你的人请珍惜他们,一方面是出于礼节,尊重他人的人应该获得同等的尊重;另一方面,他们现在可能还没办法给你提供同等的价值,但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他们给你的回报超乎你的想象。

 

高质量的人脉说到底是一种“不求帮忙、但能交换、还有情谊打底”的关系。


— THE  END —

关于作者【Jenny乔】:金融八卦女特约作者 、八零后一朵小花,自由撰稿人,既煲走心的鸡汤,也写温情的故事,理性成功,感性成长。微信公众号:Jenny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