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油腻中年韩寒后悔退学了

2018-01-13 伊冯 每日读报


1


前几天,韩寒接受了访问,有感而发的他在微博发表小长文。小长文提到了一点:“退学是一件很失败的事情,说明我在一项挑战里不能胜任,只能退出,这不值得学习。”曾经高中自主退学,以叛逆作为标签的80后超级IP,如今劝你读个好大学?


  

关于退学,他的观点是这样的:


退学是一件很失败的事情,说明我在一项挑战里不能胜任,只能退出,这不值得学习。值得学习的永远是学习两个字本身。“学习”两字,不分地点环境,是一件终老要做的事情。我听到有人美滋滋得意洋洋说,韩寒,我学你退学了。我不理解。我做得不好的地方有什么好学呢?为什么不去学我做得好的地方呢?


李想力挺韩寒观点,并表示:“我如果能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我才不创业呢。” 



网友中不乏质疑的声音:



这已经不是韩寒第一次自己给自己打脸了。当年那个犀利的韩寒,高中自主退学,用一支笔杆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挑战应试教育,炮轰当代文坛,叫板社会政治,如今不再是那个口出狂言的少年。


长文余温尚存,1月10日,韩寒再次发表新文——《我所理解的教育》。此文是对之前长文的回应,声称网友对此前长文的解读存在断章取义的现象。通篇细读下来发现,过去的韩寒已近乎消失:



文中关于教育对普通人命运影响的方面,他的观点如下:


通过教育可以大概率改变命运和阶层这个窗口期的时间不会很长,可能也就几代人。在这两三代中,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维系最大化的效率与公平。几代人后,社会的阶级基本固化,只要没有剧烈动荡,改变命运就会变得更难了。


你要突破自己的出身就要付出远远比现在大得多的努力与运气。而且最终你会发现,不是因为你不够努力,而是因为人家也很努力,人家起跑的时候就有涡轮增压,你一直在自然吸气。这就是可怕之处,大家一样的智商,一样的努力,但人家有着更好的资源,你凭什么超过人家?所以,趁现在,大家都尼玛自然吸气,别人至多有些山寨改装,你赶紧多吸几口,让自己排量大一些吧。


然而,在《通稿二零零三》,他对接受教育的观点是这样的: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论调,在过去也有迹可循。那个叫嚣着”文坛是个屁,谁也别装逼”、“什么坛到最后都是祭坛,什么圈到最后都是花圈”、“全世界用汉语写字的人里头,钱钟书是第一,我是第三”一路逆袭一路高歌的韩寒,也开始承认自己当年论调的问题。


在《穿着棉袄洗澡》里,他说:


就我而言,理科已经对我完全没有意义,尽管它对时代的发展有重大的意义。对于以后不去搞理科方面研究的人,数学只要到初二水平就绝对足够了,理化也只需学一年,如果今天的学习只为了明天的荒废,那学习的意义何在?


此论调在当时的读者中引起了无数反响,韩寒在后来的《通稿二零零三》中,对这个论调做了更详细的说明:


现在事情过去了这么长时间,经过了我一段时间的社会经历,我重新安静下来好好地思考这个问题,思考的结果是我不得不向他们道歉。当初因为匆忙下笔也没有怎么考虑,导致这句话的确和我现在认识到的真实情况有偏差。


我错了。因为数学其实学到初一就够了。那些写信的人有各种各样的理由反驳我,说,如果数学学到初二就可以的话,那高科技的尖端科学怎么办。我觉得这些喜欢数学的人阅读能力还真是差,我在这句话前面有四个字,就是“对我而言”,意思是说,我韩寒,数学学到初二就够了。


14年后,有读者截图《通稿二零零三》中以上内容@他,对此他做出了深刻反思:时过境迁,现在看,很多地方解气但过于狭隘,未必都有道理。



若说,读者的理解能力有问题,不如说,当一个公众人物在输出自己的价值观的时候,更要考虑这种价值观对当下的社会影响及其带来的不可预估的后果。


当我们再次提起韩寒,他已今非昔比,是一个地道的、成功的商人:


所以,以后有陌生朋友再见到我,就别说自己也是学我退学的来套近乎了,我不会感到两颗心因此而贴近一点。我和李想,见面从来只聊汽车工业,聊互联网或者其他,从来没聊过咱俩都没上过大学这件事。这事不值得聊。


这就好比哪天你崩了自己一枪,上天遇见梵高海明威,说哎哟,我学您的,我们都一样,两位大师肯定会告诉你,我们不一样,不一样,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境遇。学人长处难,学人不如意处却简单,你可以轻松学会托尔斯泰得个性病,你永远学不会《战争与和平》。


这话要是搁在18年前,想必不能在人们脑海中停留太久。反观那个年代,与其说韩寒是天才,不如说是时代成就了韩寒,而在这之后,是韩寒塑造了韩寒自己。18年前的叛逆引来无数追随者,18年后对当年那些论调的追随者说这番话,未免显得太中年油腻了。


2


当我们讨论一个人物的时候,必然不能离开时代的特殊性。


当时,应试教育是一个非常热门且具有争议性的话题。彼时的韩寒才17岁,写出具有批判应试教育意义的《三重门》这样的作品,还拿到了将近50万的版税,在校园中刮起了一阵“韩寒现象”。韩寒早期的思想和个性是非常鲜明的:



当韩寒只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个体的时候,他能带来的影响力是有限的。当个体的言论和思想通过媒体、出版社的渠道传播乃至形成一种文化现象的时候,倘若控制不好,难免带来不可预估的影响。



他的《三重门》文笔带有极强的娱乐性,针对时下非常热门且有争议性的应试教育问题,加上他帅气、叛逆、有话题性,迎合了青少年对偶像的幻想,也迎合了成年人对“青少年”“叛逆”“才子”的幻想,于是他火了。在对教育制度、家庭教育方式以及当时所处的环境都积怨已久的学生人群中,他的成功是很多学生羡慕和企图模仿的对象。


但,史诗级的英雄毕竟只是个个例,叛逆少年终究会长大并接受社会的洗礼。


18年间,从一个未经社会分工洗礼的少年到如今拥有多个跨界身份的成功中年男人,韩寒一直在变。这部成长史可谓伴随着他对社会的理解,伴随着成长带来的心态转变。可惜粉丝们成长的脚步远远跟不上偶像。



韩寒能特立独行并取得成功,固然有他的独特之处,是粉丝们无法复制的。


1999年,在各路杂志经营惨淡,纷纷倒闭的时刻,韩寒一举获得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这个大赛捧红了韩寒,也成就了《萌芽》杂志。恰逢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争,韩寒作为一个应试教育挑衅者,成了站在社会公众聚光灯下的人物。


一个少年对应试教育的诟病批判、对社会现象的批评,在他的笔下描绘得淋漓尽致。许多人不敢说的话,他加以机智的文学调子说出了无数人“欲说又止”的心声。


他的小说和杂文,在当时的80后群体中广泛流传,学生们在课间争相传阅,他的观点经历影响着无数年轻人,他们争相模仿、封他为偶像。


 

2005年,他开通博客写作。大波大波的网友成为他的粉丝,在网红经济还没出现的当年,数以百万的读者涌入他的博客一睹为快。未经社会分工洗练的韩寒,对万事万物一律秉承批判态度,在理论层面的辩驳无形中成为了无数年轻人的意见领袖。 


博客访问:603,563,830

关注人气:1,791,370


2009年,韩寒获得了《南都周刊》、《新世纪周刊》等封面人物报道。此后一年,登上《时代周刊》的韩寒成为了“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时代周刊的文章标题把韩寒定义为:中国文坛的坏小子。



在不断地写文章、写书出版的同时,他的个人品牌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影响力更大了。他与娱乐圈众多艺人、导演等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可谓未雨绸缪,积极谋划个人形象和事业发展。此后几年,他慢慢地实现了由一个文学青年到公知青年、再到商人角色的转变。


2014年的韩寒更像是一个商人了。韩寒发布ONE实验室,ONE和亭东影业获得A轮融资,其中ONE的A轮由华创资本所投,ONE上架24小时内就跑出了傲人的成绩:雄踞App Store中国区免费总榜第一名。令人惋惜的是,ONE实验室在运行几年后传出解散消息。


 

这18年间,韩寒的身份发生了多次的变化,在不同的社会分工角色中得到了不同的锤炼。从少年作家到赛车手、电影人、父亲、创业者,不同的角色,让那个曾经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少年,对世界有了更多的体验、更多了一重和解。


2016年,韩寒在上海音乐厅发表演讲。演讲中他提到一对熟悉的夫妻朋友,因为是否买学区房而争执。


 

对此他发表了以下感慨:


其实他们两个人,他和他的太太,我都认识,但是我没有进行任何的调解工作,这就是我和以前的变化,因为这要在以前我会摇身一变,变成柏万青阿姨,我会说你这个观点不对啊小伙子,我也会跟朋友说,你这个钱为什么要买上海牌照呢,你为什么要买房子而不是租房子呢?你为什么要买这个区域而不是那个区域呢?你为什么要卖轿车而不是买越野车呢?


总之我会阐述半天我的想法,希望可以改变他人,我觉得我上辈子肯定是个干销售的,但是现在更多我知道了换位思考,比如我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跟生活,他们有他们的感情,有他人的生活,如果你不了解,那么你就闭嘴。如果你了解,那就更应该闭嘴。”


这些年我们可以看到,韩寒变了,他的这种变化与我们当前的舆论环境、主流价值观不无关系。他开始理解并迎合大众的喜好,在时代变迁的环境下,他需要和观众建立新的连接,再多犀利的观点都不再轻易迎来观众的掌声了。

 

3


正如李想所说“我如果能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我才不创业呢”。这句话套在韩寒身上也是合适的。韩寒高中学习成绩并不理想,曾有村民说,韩寒是村子里出了名的成绩差,因为考试不及格经常挨父亲的板子,被追着打。因为上课不专心,不交作业,被罚站课堂。


多年后,那个自主退学扬言要靠稿费谋生、被众人嘲笑的男孩,得到了母校隆重的接待。这个批判世界的男人亦遭到了世人的批判。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肖鹰在《中国青年报》(2014年08月19日09版)说:


韩寒一开始就以“反应试教育”为幌子,承担了新世纪文化的反智主义英雄。在当代中国文化史上,韩寒是继张铁生和黄帅之后,第三个反智主义的“英雄代表”。韩寒说:“我不读文学史,我就是文学史。”这话表现的无知、狂妄,与“文革”时期张铁生、黄帅们的“读书无用论”的狂言妄语一脉相承。


 


当年韩寒选择高中自主退学,在博客中,他说道:“到现在都一直庆幸自己的没有去读大学。”在他眼中,高考作文是愚蠢的,即便是复旦大学请他去做教授,也得看他是否有时间。


当年学他退学的人后悔了吗?想必已经很难有后悔药。


肖鹰教授对韩寒的电影和文学作品表示质疑:《后会无期》“充斥着仿袭”、“猥琐耍酷”。


记者:有人说他们的电影是“粉丝电影”。


肖鹰:也不仅仅是粉丝电影。在电影市场缺少起码的游戏规则的前提下,他们在浑水摸鱼。他们也是利用粉丝、愚弄粉丝、虚造粉丝。


韩寒就像当年叛逆学生的缩影,少年时期的懵懂和强烈的表达欲望,从对社会、对教育的各种批判中获得赞扬和“自我证明”,时至今日,他终于知道自己是谁,该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这和普通大众的成长心态是类似的。当年的追随者,并不具备他那样的才华和运气。


人为什么要读书?


在节目《我是演说家》中,董仲蠡的演讲《教育的意义》中提到:


那些年,我们说读书无用,才学与财富不成正比造就了这个社会浮躁的状态,然而什么都可以浮躁,唯独教育不可以。教育是什么?教育是社会良心的底线,是人类灵魂的净土,是立国之本。是强国之基,教育就是帮助我们个人认知自己,帮助这个民族认知自己,我们才有可能掌握个人的命运,并且创造国家的未来。我们作为教育者、作为受教育者,要始终谨记,教育、读书的终极目的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什么都可以浮躁,唯独教育不可以。


前段时间有一张价值5000多亿、刷爆朋友圈的照片,照片当中有腾讯CEO马化腾、京东CEO刘强东等。这场发生在乌镇的互联网大佬饭局,被誉为“东半球最贵饭局”。

 


若说“读书无用论”,大佬们的学历可谓啪啪打脸。在座的大佬是清一色学霸。我们和大佬们的区别,除了财富地位,或许还缺一张好的大学文凭。


 

2016年,《国际金融报》记者做了一份A股董事长年薪及其教育层次情况的调查。针对500名上市公司高管的教育程度调查中,数据显示,84%的高管拥有高学历,48%出身于985高校。


英国BBC曾拍摄一部纪录片《7 Up》,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14个七岁的小孩子50年的人生轨迹,他们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是上层社会的小孩。此后每隔七年,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倾听他们的梦想,畅谈他们的生活。人生行至大半,岁月蹉跎。是悔恨感慨,还是遥想当年风华正茂。


7岁时,出身于精英世家的John和Andrew每天学习的知识让人惊讶:《金融报》、《泰晤士报》和《观察员》是每天必读之物,还懂得看头条新闻,判断新闻价值:



贫民区的孩子则不那么幸运了,吃饱饭和少受惩罚是他们的梦想。因为穷,他们的父母并没接受过好的教育,自身也无法给孩子好的教育。


50年后,孩子们的命运各有不同:精英家庭的孩子考取名校、从事很好的工作,依然是精英;中产阶级的孩子依然是中产阶级;来自社会底层的孩子及其后代,依然难以避免贫穷的命运。


是什么在推动着他们的命运轨迹?教育在当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在这14个孩子当中只有1个通过自身努力,读书改变命运:出身贫寒的Nick因为热爱科学,努力考取了美国大学进入学术圈。


对于大多数出身平凡的普通人来说,找到一份好工作、取得成功至关重要的前提是:考上一个好的大学。这是一条相对公平的、靠谱的提升阶级的路径。我们也可以看到,成为“国民岳父”的韩寒,在当父亲以后,对教育有了更多的感悟和反思。社会在发展,与之对应的是对人才的要求在逐渐提高。


 

在当今中产阶级扎堆高昂学区房、争夺优质教育资源的今天,普通家庭因为看到个别读书少的人成功而贬低知识的价值,进而放弃学业,这种价值观差异巨大的行为促使阶级的距离加剧拉开,普通家庭必将面临上升通道越来越窄的事实。读书无用论,不仅误导年轻人,还贬低了知识的价值。一个普通人轻信的“读书无用论”或将需要用余下的人生为之付出沉重的代价。


— THE  END —

关于作者【伊冯】:金融八卦女特约作者,89后,职场女性,创过业混过大公司,热爱写作,相信文字能带给他人力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