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涨姿势】青海社火演出第一天为啥叫“出炎官”,炎官和灯官有什么关系?

2016-02-17 西宁党建


正月初二出炎官,是一年社火的开始。青海很多地方演社火,开始的第一天叫“出炎官”。说“出炎官”,但出来的却是“灯官”,由灯官引领,“随带了毛糙社火一台”,为百姓赐福送吉祥。那么,“炎官”是谁?他就是“灯官”吗?


炎官&灯官




炎官:也称大老爷,是中华民族的先祖,尊称“炎帝”,火神高坐八抬大轿,身穿大红莽袍,红脸黄发。他发明了火,民间俗称火神爷。又发明了农耕,民间俗称神农。出炎官就是请炎帝保佑国泰民安,五谷丰登。

灯官:是南方火神祝融,天帝派他主管人间的灯火,骑白龙马,身穿黑色莽袍,手拿扇子,民间俗称“灯官”,请他是保佑岁岁平安,用灯火无恙。


社火中灯官的出现在清朝,鸠占鹊巢后,原来巡城出游的炎官——火神爷到哪里去了呢?



炎官&灯官—先看装扮




(黑袍灯官)


看青海社火中的灯官:黑袍(也有着红袍者)、素面(或用墨汁画眉,涂红腮,或打清水脸子)、黑胡子,歪戴明代县令的官帽(这一妆扮和省外那些穿清朝官服的“灯官”不一样,明显地戏剧化了),官帽上贴着“槽头兴旺”的红联,一看便是代表地域农牧业文化的“灯官”,说这个临时灯官“牛羊府出身”一点也没错。但是,湟源县纳隆村社火中的灯官的打扮确完全有别于青海其他地方,他身着大红袍、红脸、红胡子,除去那顶七品官的官帽,便与扬州那走出神殿、出游巡城的红胡子的火神爷如出一辙。



(红袍炎官)


湟源县纳隆村社火中灯官的这一妆扮,透出了一些信息,说明在没有“灯官”以前,我们的祖先们出的就是红袍红脸红胡子的炎官,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到现在把出社火的第一天说成“出炎官”的原因。而清以后,政府要求出“灯官”,只好来个变通,让“火神爷”戴上了灯官的官帽,从而把出巡的火神爷和管理灯火的灯官合二为一了。这样一来,炎官虽然从神被降为人,但比起那些由乞丐扮的灯官有威仪,也容易被百姓接受,因为他是神身啊!



炎官&灯官—再看说辞




我们看内地社火中的灯官的说辞:


灯官好,灯官妙。

听我把灯名报一报:

一团和气灯,

和合二圣灯,

三羊开泰灯,

四季平安灯,

五谷丰收灯,

六国封相灯,

七财子禄灯,

八仙过海灯,

九子十成灯,

十面埋伏灯,

这个灯,那个灯,

灯官我一时报不清……



这些说辞完全符合他的职业身份,他就是个管灯的人,所以,开口说灯,闭口说灯,而青海的灯官因为有炎官“附身”,所以,他就敢说:


我上奉了王母的金牌,玉皇的敕旨,佛家的宝号,三教的碟文,倒金主(财神)的财运,随带了毛糙社火一台,飘飘荡荡,来到下界神州,一来是龙庙降香,二来是清街两行,三来是镇压四方!我东走了东京卞梁,西走了西京长安,南走了南京金陵,北走了北京燕山,所到之处问善恶,帝王头上管三分!我一路上讲的是风调雨顺,说的是国泰民安……




你听,他能“所到之处问善恶,帝王头上管三分!”而管理灯火的灯官敢吗?所以,除了开头的“本豆腐(灯府)老爷,牛羊府出身,坐镇青菜(钦差)衙门。我狗时出仕,猪时上任,子时出巡,牛时下马,坐了一时三刻的春官”是灯官真实道白外,其他的全是“炎官”的口气!


所以,这段说辞把炎官和灯官这两个身份结合起来了。从这样的分析可以明确地看出,青海汉族从内地迁徙来青海时,社火还在出炎官。这套说辞除开头几句外,也全是炎官的说辞。如果换掉那顶官帽,湟源县纳隆村的灯官妆扮,就是炎官——火神爷!




炎官&灯官—三看历史留存





青海和全国各地一样,祭祀火神,是由一个叫“火神会”的机构来组织进行,而且社火都要从火神庙出,没有火神庙的地方,也要临时搭建“火神老祖灯棚大会”,或将火神供在火神会会头家中,社火就从这个家出。所以,出社火的第一天成为“出炎官”也是有来头的。




在中国历史上,火祖庙——火神会——社火,三位一体,是民间火神崇拜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这种文化形态至少是从唐宋开始,盛行于明清的,在我省的其他地方,这种文化遗存已消失或者存在的不完整,最鲜明的标志就是很多出社火的地方没有火神庙。有地方还演变为从娘娘庙、关帝庙出社火等。




以湟源为例,据《西宁府续志》载,湟源在新设丹噶尔厅时,共有火祖庙两处:“一在东关,一在西关,乾隆48年建”。纳隆村一处,嘉庆18年建,在一个原来小小的丹噶尔厅所属地竟然有三座火神庙,足以说明火神崇拜当时在这一地区的盛行。


十分可惜的是这两处火祖庙后来或被拆做它用,或遗弃挪做它用。只有纳隆村的火祖庙,在村民的保护下,留存至今。纳隆的社火就从这里出,并保留了完整的社火文化。




纳隆社火有诸多特点:


1、“灯官”装扮是红袍、红脸、红胡须,就是火神老祖的打扮。这一装扮保留十分珍贵,它保留了许多火神崇拜的原始信号。


2、他和社火中的其他角色哑巴、大身子等,保留了古羌文化的原始信仰及蛙崇拜(性、生殖崇拜)信息。


3、报儿、马子保留了明代以前青海军屯文化的信息。


(来源:西海都市报)


FM956 西宁党建


长按二维码或扫一扫    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