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的社工实习
本科那会儿,社工实习是在大四到来之前的那个暑假。后来等到学弟学妹,又放到了寒假。
现在研究生实习,是在研二到来之前的暑假。
然而研究生两年就毕业了。
也就是,秋招之前的那个暑假。
作为对社工矢志不渝情比金坚的学生,
我当然对这种实务操练双手双脚赞同。
可惜,我爱实习,实习不爱我。
以我们那一届和我们的学弟妹举例,七月实习,到了六月中旬,老师也不给具体安排。得到的回复都是“还在商量中”。家在江浙沪的同学倒可以静等,家在滇藏的同学就着急了,这一年可能就回去一次,到底是回还是不回呢。
而我们的学弟妹则是一脸懵逼,诶学长姐不是暑假么,怎么我们又寒假了。
实习几号开始?
实习多久?
可否请假?
能不能去其他地方?
真希望有章可循。
没督导的,一脸懵逼。
有督导的,还不如没有。
有时候督导就是导师,
有时候督导是对接机构的社工。
可能有的老师就没有做过实务,
可能有的老师领域和实习涉及的问题交集不大,
可能机构里的督导把你当实习生都不管你。
更遑论督导过程中的具体细节了。
实习只能在合作机构里面选择,而合作机构很少。
对于本科生来说,选择可能还会自由一些。
对于研究生来说,则不得不考虑到导师的机构。
如果不选导师的机构,很多同学会觉得“不太好吧”。
即便他们内心并不想去。
这里的水,是我从同学们那里听来的。
水不水的标准不太一样,但是大家都这么说。
我也就这么写。
好机构不是没有,但也不可能所有人都去一个机构。
所以每年实习,总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其他问题,比如暑假南京高温,学生天天在酷暑中奔走,能不能有补贴?比如有的机构工时长,有的机构很轻松,学校能不能帮学生协调一下?
这里就不一一说了,欢迎大家留言。
往小了说,这是两个月的时间。
往大了说,这关系到社工学生对行业的期待。
就我自己来说,非常幸运地在本科实习中去了不错的机构,也切切实实得到了督导。但是看到许多同学因为实习而对本专业的感觉更加糟糕,实在是有点遗憾。
当我们还是本科生的时候,本来实务经验就少,非常期待有人带一下。有人推一下。我们对社工还有一点想象,或者期待,这个时候,实习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当我们成为了研究生,对于本科就是社工的同学来说一些比较幼稚化的实习可能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了,对于本科没学过社工的同学来说急需一次锻炼,这个时候统一要求就不太合适。
我不知道,社工老师能不能感受到这些?
如果有人觉得我们是在挑刺,
是宠坏了的孩子在要奶吃。
那我也不排除这种可能。
我完全同意无处不社工的观点。
你当然可以说每天没有事情做,
每天做简单的事情,
也是一种考验嘛!
但这个话得看谁说,
从体制里出来就比较逗了。
在民政局端茶倒水是不是社工,我觉得是的。
你能把端茶倒水做得很好,也非常牛逼。
打杂也当然可以学到东西。
但是,如果能做得更社工一点,
为什么不去做呢。
又不是没有好的社工机构,
又不是没有事情可以做。
吸纳更多的社工机构。除了南京本地的,上海深圳的可不可以?
采取更加灵活的实习时间。复旦大学的实习是放在平时的,晚上再去课堂补课。我们有没有可能在暑假之外,多一些可能?比如周末实习,周一课堂上就可以直接给督导了。
扩大社工服务范围。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专业资源提供,那能不能学生自己找。除了社工机构,诸如法律援助机构、工厂、农村,可不可以去?学生的家乡偏远,ta回老家没有做社工,但是支教了两个月是不是比在南京混日子更有意义?
不过现在这个学术氛围啊,感觉老师们也很忙,没有空做教学做实务。完全可以理解。最重要的,还是大家都能坐下来,说说各自的诉求和难处。
这样才是“社工”的解决方式吧?
“后记”
我的社工小伙伴易和对这件事情做了很好的总结,我拿来做结尾。
我觉得实习本身在社工教育里面应该是对未来社工职业发展的一个预言和一个体验,但是目前的状态是,实习本身对学生没有吸引力,那实习的内容就更加不会让学生想在未来去做社工。
没有督导的话是对社工学生来说是非常迷茫的,不是说迷茫不好,但迷茫的时候没有人引导就是浪费时间。
社工教育应该是非常privilege的东西,学的时候应该让你有优越感的专业,但是没有,我觉得很遗憾。这种优越感是你去发现一些在其他专业里面你感觉不到的,跟人的议题,这些是你可以自己去探索跟社会跟人的关系。但是这个环境似乎不让我们有太多接触这些有趣东西的机会。
祝大家都能在实习中有所乐,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