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参与观察到焦点小组

小卡 社工学生小卡 2020-08-25

文末有线下活动通知

文末有线下活动通知

文末有线下活动通知


11月要结束了,距离我鼓起勇气跑去和第一个田野中的人坦诚想法,原来已经过去一年了。


很有意思的,不管是研究生论文还是本科论文都避免不了“打转儿”。比如说有的东西一开始觉得肯定不会做吧最后却做了起来,或者有的知识性的东西有些开头就打过照面了到后面还要再滚回来求教。


抑郁也好躁郁也会,作为被赋予太多含义的现象,做起来有很多顾虑。大二时个案课上大家点评我的个案记录时说我小心翼翼,没想到现在我还是这样的。当然更多的顾虑不是出于怕事,而是出于保护。


所以很长时间里,我没有在这个公众号上说相关的话,也没有去大张旗鼓的干招募被访对象这种事情(话说招募被访对象这种话听起来真别扭),没有使用任何公共资源去做这个事情。只是在各个论坛里面混迹着,请熟人打听着,自己一对一的联系着。我觉得尽量让自己像在水里坠落一样沉入到田野里去就好。


可能在这个阶段我觉得像孙悟空那样变个小虫子跑到人家山洞里耳闻目睹做信息收集器最好不过。


我想刻意地去保持着“隔”。这个人跟人不一样,这个阶段也有刻意去“融”的。我的“隔”有我的考量,这里不叙。


但是没过多久,事情就有一些变化了。





一方面我觉得这样十分不自在,因为这样的做法等于是我是和人家不一样的人,有一种我看别人打游戏的感觉,就算攻略都知道,游戏黑话都学会,我终究也没有自己操控过一次鼠标键盘。


另一方面,这个领域比较特殊,做丰富的描述完了寻找大道理当然是特别好的事情,但是大家都这么等下去就啥都没有了。这个领域急需把话说出去,故事讲出来,事情做起来,粗糙没关系,犯错也可以,但是藏着掖着就等于没有。


最后是我觉得最好玩的吧,就是观察不观察的这个东西,其实已经钉在身体里了。我现在表面上参与和表面上不参与都关系不大了。多出来的那个眼睛就在那里了。


所以就从参与式观察到观察式参与了。


倒不担心这样的作为会不会“搅动一池春水”,实际上,搅起来也无妨。




后来逐渐的就开始走出去了,我感觉事情从“隐秘”到“坦诚”。倡导的事情也开始做一些了,沙龙直播这些以前觉得不做为好的东西也做起来了。


在北京706那边我做过两次活动,一次是教育性的小组,感觉更多的是我在说。第二次他们希望做成对话的活动,结果更多的就是围绕主题进行自由的讨论对话。后者其实就有焦点小组的味道了,给我印象比较深所以就顺便说了。


作为一个半吊子社工,可能带治疗性的小组难,但是带个焦点小组还是没啥问题的。这样我也可以说话了,我也照样能听大家说话。比起我当初所设想的我默默地和很多个体一个一个的从陌生到熟悉到去聊一些东西,这样的和多个个体在共同时空内就某个话题来交谈,也不赖。最大的好处是,我可以和小组成员在交谈的时候保持一个比较好的平等关系,就是我自以为自己懂得再多我也不能装老大,他们也一样。这个过程是有改变我的,因为在过去很可能就在笔记里自以为是了。




这么说起来我好像回到了起点。

因为一开始就完全可以从焦点小组收集资料做起的。


可是那样又完全是另一种味道了啊。


感觉至少现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不会有“理所当然”的优越感,而是一种“嗯这样也可以”的踏实感。


题目写的不好,容易让人产生从A到B的错觉。

实际上,只是说参与观察这个事情可能过去被我狭隘的理解了。它反正就在那儿了,不应该拿来束缚手脚。意识到这一点之后就开阔一些了。

至于焦点小组只是一个到了这个阶段发现的好用的东西,恰好也是社工领域常用的。等到这个阶段过去了下个阶段可能是其他了。



这个文章是写给自己看的……乱……

我忍住了没有删除的冲动发出来,

这个月已经删过两次了,

再删就没得发了,

原谅我吧。






线下活动通知2016/12/03

估计12月份-1月份又要出去跑田野了

就想走之前在南京还可以搞个围炉(吃火锅)夜话(聊天)之类的活动

当然还是围绕着关于抑郁有关的话题来聊天

你可以是有直接体验或者间接体验 或者你就是单纯想来聊天

凑齐六个人我们就开席 免费的 不要钱


时间初定是12-3下午或晚上

地点初定南大仙林校区

想来的话后台直接发消息留昵称+手机+为啥想来即可


我这次想录像,放到纪录片里面(不愿意录的话就拉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