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咱们得活着 | 和100个人聊抑郁症

小卡 社工学生小卡 2020-08-25

小卡 


在过去的两年里,我和各种各样的人聊了“抑郁症”这个话题,这也成为了我的硕士毕业论文。毕业后我的田野没停,依然在记录和行动。我希望通过多种形式把听到看到的东西和大家分享,《和100个人聊抑郁症》主题专栏就是在这样想法下诞生的。这个专栏会尽量多的呈现别人的观点,从而给出一个多元化的声音。


本期的对话者曹安洁,在高中时获得了“双相情感障碍”的标签。我看到她写的跟精神病有关的文章非常有意思,就去北京拜会了她。希望她的生活里会有越来越多的怪人,可爱的那种。



什么时候开始不好的?

最开始不好是高一,高一就发现自己集中不了注意力,然后情绪失控会比较严重。我那时候最喜欢坐在房间的墙角哭,一定要是我的房间,墙角。那东北角嘛,没有杂物,门后面,就在那地方哭。要听一些很奇怪的音乐,比如重金属啊,然后,就自杀的想法就慢慢多了出来了。整个人就消沉下去了。我原来学习还挺好,为学习感到快乐,后来就是因为状态不好下去了。


哪些自己觉得算得上是造成这种“不好”的原因?

如果说是因素的话,家庭可能算是一个原因。相当于原生家庭比较不能提供一个健康积极的成长环境,再加上青春期一些激素啊什么的,导致的大量情绪浮动。走到这条路上来还是挺正常的,算是人生的小弯路的。家庭算是比较大的一块。

 

关于这个病,有主动去了解一些知识吗?

其实没有主动了解。一开始我爸开始得抑郁的时候就有知识了,自己会主动找量表做,做完还挺爽的,每次做都会有异样的快感,理论性的知识会学一点,但精力也不太集中,太科学的东西也看不进去。所以可能就看一点伪鸡汤来度日吧。

 

有去主动寻求帮助吗?

我寻求到的帮助都对我来说都没什么太大的用。包括我找心理医生啊,或者我妈带我去找心理医生,包括网上看一些资料,看完了帮助不大。真的有帮助的那些,都是无意间的朋友啊,老师啊,他们给我带来的一些东西。尤其是,很重要的是,我有很多网友(笑)。我妈每次就说你跟网友有什么好聊的啊,但其实抑郁症躁郁症这个东西,人就会特别注重精神上的交流。跟身边的人也没有话聊,如果你没有这种感觉的话是聊不出感觉的,那时候在网上就认识了一些搞文学的朋友,然后跟他们还是,他们也都比我大一点,相当于有一个良师益友的感觉,相当于扶持着,帮助我走过最难的岁月,哈哈。

 

什么时候确诊的?

确诊是高一,心理老师警告我父母,小心这孩子有点问题。我去医院也是我妈找的,直接去人家办公室,确定下来我自己有这个心理问题。我觉得还是挺安心的。至少知道自己有病以后,有病能够治,治不好就治着。反正我觉得挺安心的。感觉就,就心里踏实一点。

 

吃药吗?

没有吃过药。不想吃药。害怕吃药。因为我怎么说呢,如果怎么说呢,现在让我再选,我会吃药。因为那个时候就会觉得,躁狂期的话,就会觉得自己特别牛逼。就我这么聪明的脑子,我这么富有艺术家想象力天赋的脑子,怎么能让药毁了呢?但是其实这种思想,朋友们,是很危险的(正色)。就,活着最重要。怎么着都会走过来的,慢慢调嘛,要相信自己身体上的东西,还是有一定的弹性的。

 

你刚刚说,“朋友们,是很危险的……”,你真的会这么觉得吗?

我真的是这么觉得的。就该吃药吃药,该住院住院。咱们可以生活质量打一点折扣,但咱们得活着。

 

该吃药吃药,“该”的标准是什么?

你想自杀,这种冲动频繁出现。如果你在一定情况下,可能一周吧,当时我每天都会想到,这种时候能吃药还是吃药吧。


 


哪些人知道这些事情?会选择自我暴露吗?

知道这件事情的人,我觉得,分人吧。

他们可能不知道我得了心理疾病,或者知道但不愿意承认,比如我妈。我妈现在也不想承认我心里有问题,对于她来说可能相当于自己失败了,但是知道我状态不太好的,可能身边跟我近的人都知道。我觉得这也算半公开吧。我也没有刻意隐藏,刻意暴露。我顶多就在朋友圈里转那个不要对抑郁症患者说的话(大笑),这样的。我觉得这种状态还是比较自然的。隐藏自己,其实是担心——如果我做了什么让人很难受的事情我希望你能理解,因为我可能真的没有办法,希望能够被谅解。不暴露的话——是不想给自己打一个标签让你们都离我远一点。虽然这种病就像一种阴影一样笼罩在你生活上空,但这毕竟还是生活的一小部分,你还是每天早上会起来去刷牙,大便,做饭。哈哈。我觉得,所以,对我生活其实没有什么影响。说到底,就是一个抑郁症对我的影响,没有什么太多的影响。

 

抑郁症是不是病?

我觉得它还是病。我比较相信那种说法,心理的感冒,或者就是大脑激素出现了什么问题,要相信科学啊朋友们!

 

科学也是一种宗教?(笑)

嗯,一会我们再讨论这个问题(笑)。

 

抑郁症可不可以不吃药?

用我自己的例子来讲是可以不吃药,但是我会推荐你去吃药。因为我是很幸运的,你不知道你不是像我一样幸运。这话听起来好欠揍啊哈哈你是不知道的。但是……能吃药还是吃药吧。我觉得,那么多人都吃了药,那么多人靠这个东西走过这段岁月,要相信自己吧。还是应该从最简单的小事做起,比如规律生活,早睡觉,多睡觉,多吃蔬菜水果,锻炼身体,这个可能……如果这个就能缓解还是别吃药了。

 

什么事情可以让自己心情变好?

我是会做饭,做饭就很喜欢下厨房(一款手机应用),我记得我当时,我的抑郁症走到尾声的时候,我邂逅了这个app。心情也不好,但会看,半夜睡不着会看。会想:尽管我度过了这么废物的一天,但是明天早上起来我要做这个饭我要做那个饭。

还有逛超市,逛宜家。你到超市里,你看到那么多好吃的但不是特别贵,不像一件衣服会让你有负罪感,可能两块八一斤水果坐在空调房里又甜又香,看着美剧,又没有太多卡路里负担,你可能会自然而然的想到一些美好生活的细节。反复的加上这个反馈,就可以让你心情变好,甚至,带你走出那段岁月。


 

互助组织有接触过吗?如果有会去参加吗?

互助组织我还真不怎么知道,我们学校,我们学校因为我还是高中生,高中生就可能得了病也不太会互助吧,大家都是最酷的,大家都说我最酷我最屌,如果有我相信我也不会参与。我觉得可能比我酷的人没几个呢,我去可能都是没我酷的人,我为什么要跟没我酷的人说话呢。他们可能连得抑郁症的资格都没有。我不要跟他们讨论问题,我们没什么好聊的。不要互帮互助。

 

如果有渠道能为你提供帮助,你希望提供怎样的帮助?

怎样的帮助……怎样的帮助……我觉得这是个很好玩的问题,当时虽然觉得生活很痛苦,但是并没有想到如果有人能帮助你那该怎么帮。自杀热线我没有打过,从来没有打过,我就觉得我想死就死了,我为什么要给你打电话。我觉得这个渠道,反而可以给没有得病的,健康的人,给他们普及这样的知识吧。让他们知道这小区的怪人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你觉得,你这种——学校里面这种——这样的人们,有没有一点共同点?

我觉得可能对艺术感兴趣。不知道是得抑郁症还是对艺术感兴趣,还是对艺术感兴趣得抑郁症。大家好像都会慢慢培养出来,对梵高,海子啊,佩索阿啊,太宰治的热爱。不管平时学习怎样,看不看书,但是你得了这个病都会去买一本的。这个,我觉得算是特点。其他特点,我对性格测试那个我态度是很持保留态度的。因为据说INTJ什么的概率稍微高一点。而且毕竟在学校里,每个小孩都认为自己最酷所以无暇顾及其他的特点。



我们现有的这些关于抑郁症的传播,你怎么看?

传统媒体垃圾,他告诉大家有这个东西但不给科学解释,或者没有那么严肃吧。还是停留在你得了抑郁症你就要自杀的层面上。网络上两极分化还是挺多的,我很开心看到更多的那个知乎啊、微信公众号在做普及,但是也能看到很多的人还在说,太脆弱太矫情不坚强不负责任那些。慢慢来吧。

 

恰好是因为我看知乎那些感觉的传播比较多,我觉得知乎那些上面也存在一种政治正确?比如“你这个就是抑郁症”“你一定要吃药”?这种流行的声音你怎么看?

有积极的一方面吧。消极的因素是因为我们的基础设施不发达、医生不够,如果受到劝阻的人都能去找到合格价格合理的医生其实是好事。我不会批判这个东西,我觉得这个政治正确至少可以救人一命。

 

你怎么评价现有的咨询师,医生,这样的主流的支持渠道?

我觉得我接触到的不是特别有代表意义,因为一部分是高中里的老师,我知道一个老师是北大中文系研究生是心理,我也不太知道学是怎么学的,我对ta的专业知识的扎实程度表示怀疑。所以高中内配的咨询师,可能普遍不太具有支持的意义。但是精神科医生的话情况会稍微好一点。精神科医生的话会好一点,给我感觉是,知道该怎么做,至少是一个医生。

 

我说一点我的怀疑,在写论文或者做倡导的时候我不敢把太多怀疑的东西写进去,因为会搅局。比如我们学心理咨询我们也受训练。具体到谈话技巧上,比如同理倾听时的技巧,我在运用技巧的时候我可能是真诚的,但也有可能只是当话术,对方不一定能够感受到这其中的区别。所以当大家在强调“不要对抑郁症患者说的话”时,我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因为它有可能把抑郁症训练成为适合心理咨询那种话语方式的人?然后抑郁者就觉得“啊我受用了,啊他安慰到我了”。

我觉得那种东西可能也是好意,比如把你身边的刺激源少一点。那些不合适的话,虽然他不说我不会好转,但是他说了我会更难过吧。比如自杀指数加10。但是话毕竟都是话,人也毕竟都是人,脱节还是挺严重的。我们到底该怎么跟抑郁症患者交流。我也不知道啊……



其他病,很清楚,不化疗可能会死,什么时候扩散到什么程度。但是这个病吧,每个人心里都是犯嘀咕。有时候患者觉得医生傻逼,医生觉得患者自以为是。当然有时候,他们也会觉得彼此说的可能是对的。这个事情里每个人,都不那么确信一些东西。

这方面我有点技术乐观主义。我相信随着对大脑和神经科学的进一步研究,我们可以找到发病机制,通过更加精密的定向的刺激治疗。我相信科学。我希望心理咨询有一天都变得像弗洛伊德那样不靠谱。

 

古代有癫狂、有伤春悲秋。现在嘛,稍微有点着急就发个如何预防焦虑。凯博文那个研究也说了。我们过去也流行过神经衰弱这个概念,到了现在,我们开始拥抱抑郁症这个词了。抑郁症这个词,怎么流行起来了呢?怎么就飞入了千家万户?

从来没想过。会不会还是因为,一个是媒体的力量,比如上吊跳楼、明星,都是吸引眼球的。这个东西其实就像星座啊性格测试啊,快来看看你是哪一种鱼。看这些东西也就一条一条的比对。但是由于它还有一些深度,显得有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它会显得人有一些气质。可能大家都喜欢吧。它的流行可能和淘宝爆款的流行有很像的地方。可能我们贫苦大众没文化太久了,好不容易看到一个和文化有关系的,这可能是我们和文化接触的桥梁。其他东西我们没有办法贴的那么近。虽然我们没看过什么书,但是我们懂。


有什么想对社会大众说的吗?

啊,朋友们,生活呢——生活就是生活,抑郁症呢——也就是抑郁症,走过了就走过了吧,怎么说呢。我有一阵子就对那句“世界上没有过不去的坎儿”很有意见,我觉得世界上是有跨不过去的坎儿的只是那些跨不过去的人都死了,所以他们说不出话来。所以我觉得这句话很欠揍,但现在想想呢,我觉得那时候我说的也挺对的,心理疾病毕竟是太因人而异的事情。每个人的感受、经历都太不一样了。别人很难帮助到你。如果有机会有可能的话,不如,休个假?不如把生活中的事情都推一推?因为我自己是靠一大段空闲时间,一大段时间可以独处,慢慢好转,所以有机会可以请个假,好好想一想,想不明白就先睡觉,希望,希望病人都能好起来。


END


苹果IOS打赏功能关闭

故手动附打赏二维码

^_^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