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卡在台湾(一)

悠游卡 社工学生小卡 2022-07-15

网络时代的好处就是,任何一个热点事件都可以当做公民教育课来上。

适逢FB表情包大战,咱也凑个热闹,今天聊聊我看到的台湾。就实话实说,也有很傻逼的时候,照写不误。


去过台湾两次。

第一次半年不到,交换。

第二次半个月,旅游。


去台湾之前,对台湾的印象来自于:

儿时语文课阿里山日月潭余光中,音乐课《高山青》;

青少年时CCTV4《海峡两岸》,报纸《参考消息》;

对了,还有狂轰滥炸的偶像剧和流行歌曲。


你们中国

我上学的地方在宜兰,读社会系。

交换生么,大家都客客气气,以礼相待。


第一次的冲击来自于课堂上,S老师把大陆称为中国。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这种说法,心里首先的感觉就是很奇怪,很别扭,这不就是说台湾不是中国嘛。我们习惯的说法是大陆和台湾,但是除了S老师,不少同学的说法也是把大陆称为中国。

“我有去过中国,中国很大哎。”

“中国有没有这个啊?”

相当一段时间对这个说法感到很不适应,但是发觉身边的同学用这个说法是非常自然而然的,并非有意冒犯,便没有发作,继续观察。

S老师上课总是让我觉得不舒坦,这是和其他老师比较得来的。S老师带来的不适并非来自于她绿油油的政治立场,而是来自交往时的不自然。她经常上课时穿插闽南语,一般这个时候我就处于放空状态。经常会说,“哦中国的情况我不了解哎”,这个时候我就只能硬着头皮科普,大陆这方面如何如何。动不动就调侃我们交换生,而其他老师不这样。她的课变成了我们(交换生)最不想上的课,冷嘲热讽闷得慌。



在佛光大学奶茶店发现的


有一天,班上来了俩香港同学。S老师看到了说香港如何如何,中国如何如何。问香港学生,中国人是不是去你们那里买奶粉。当时我就火了,直接打断说:老师,是大陆,不是中国。用台湾的话说就是我在呛老师。做完这件事情以后,一起交换的小伙伴私下赞我有种(如今想来未必)。说不定其他人都不知道我为什么生气。


现在,台湾朋友要中国中国的说我也完全不会生气,这是在台湾待了许多天以后,看到了真实的台湾,接受了这个事实。而不能接受的,其实是刻意为之的疏离感和言语中的不屑。都说汉语,都不傻,你瞧不起我真当我看不出么?


突然想起1999年澳门要回归,学前班排练《七子之歌》的舞蹈,旋律烂熟于心。

我们受的教育让我们以为台湾同胞都和我们一样动辄同文同种骨肉亲情,我们的想象中祖国统一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美好事情。

但是现实不是这么回事,这是我到2013年才意识到的。

两岸分治太久也好,去中国化教育也好,人家才不知道你这些个东西,人家自己过自己的。因此,带着祖国统一愿景的大陆年轻人在接触台湾人的时候,难免有热脸贴了冷屁股之感。



他们的目光所及

第二次的冲击来自于同龄人。

有人缠着我问文ge问六4,也会问我小米问我华为。

还有些时候,是看到了自己想看的。ta觉得大陆高压统治,就会觉得你不能翻墙好可怜好可怜。ta觉得大陆民不聊生,就会感觉你减个肥也是在节衣缩食。自己想想都觉得蛮好笑的,台湾的年轻人有时候单纯得可爱。

经常会听到“这个东西大陆有没有啊?”我只能苦笑,有,都有



讽刺的是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因为有敏感词文章需要修改再发



时间久了心里烦,就觉得人家目光狭隘,甜水里长大啥都不懂。有人说,台湾的中年人非常聪明、通达,台湾的年轻人则非常无知、愚蠢。我一度十分同意,自己也跳到刻板印象里面去了。别说台湾人啦,就是江苏学生看上海学生也会说你们高考太简单了潜台词你们这群弱逼,中国人看美国人会说你们的数学真烂啊真是笨蛋。等到后来和台湾朋友接触更频繁,争论更激烈。顺便看了许多台湾的学术作品以后,这样的想法才得以消减。谁也别看不起谁。


许多人从来没有去过大陆,就好像许多人从来没有去过台湾一样。


有时候会觉得,大陆学生喜欢把自己放在一个比较大的立场上面,看问题也都是从很大的方面,强调客观理性。但是台湾学生会从更小的角度出发,从活生生人的角度出发。在大陆我也学社会学,可能所有学校的社会学概论都讲的一样的东西,但是在这里,每一门课都和当地息息相关,比如地方社会变迁这样的课每一节都会讨论和同学们脚下土地紧紧相连的事情。


这对我来说非常新鲜。在台湾被动经历了洪仲丘事件,反核四,多元成家讨论,也主动了解了二二八事件,九二一大地震这些他们的记忆。这些东西也会反复在课堂上讨论,人会被这种氛围所感染。


台北市政府几个字是李登辉写的


这次两岸网络大战何韵诗撤资被大家吐槽。我不了解这个人,之前去看台北同性恋大游行,她作为嘉宾发表了演说,当时印象不坏。她现在在网上说恐怖的时代,恐怖的国度,她说十六岁的孩子吓死了。我们很多人觉得她傻逼,但是这是很偷懒的想法,因为你骂完就过去了。如果多问一句,她为什么这么说,她想表达的是什么,或许还能打开更多扇门。其实在这个状态里面很容易就能看到她的诉求在哪里,她想捍卫的是什么东西,她忽略的是什么东西。爽一把很容易,搞清楚嫌麻烦。把观点呈现出来,把思路理清,或许就没那么生气了。这一点我们没有做到,她自己也没有做到。




未完待续 


下一期内容

《101大厦下的五星红旗》

《交换生看到的不可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