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之星专访丨吴祺琳:心向往之,行必能至

仰望学术之星的 科济 2021-06-01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2020年度本科生学术之星已经揭晓

有人点塔千层,始于暗处一灯

满天的繁星为人们指引方向

夜幕下的灯火助人们看清路途

如是,一颗颗“学术之星”

也希望能够将自己的能量发光发热为人所知

更希望将这光辉与温度

为后来更耀眼的星芒们点亮一束光


科济公众号将推出“学术之星”专访系列

今天,让我们一起探索吴祺琳的学术之路

吴祺琳

“从图纸走向土壤

从红楼走向世界

缔造城市的明天”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q3214wdzwok  

优秀成绩——伍·零伍

能否谈谈你和建筑学的故事呢?

我从小喜欢绘画、书法、陶艺、摄影,喜欢在奇妙的空间游走,喜欢用镜头捕捉光影......其实,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就想读建筑,但是当时自己和家里的了解程度不够,最终遵循了长辈的建议,读了经管。入学之后,内心的梦想一直在骚动,主动通过相关同学和老师去建筑学院的课程设置,帮助当时建筑学院的同学搭建同济大学的建造节比赛项目,于是被建筑学科完完全全吸引,坚定转专业的决心,追寻我的建筑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是这样一个地方,周围的同学来自全国各地的高中、制霸一方,高等数学、计算机图形学、工程力学、建筑史、艺术史、专业英语……全方位的课程涵盖天文地理,文经武律,要求同学们学贯中西

这对刚刚进入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习的的吴祺琳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这样学习环境,练就了她高效的时间管理能力和超强的抗打能力,为了不熬夜,她会提前规划自己的时间、找有经验的学长学姐以及老师不断完善自己的课设,其余课程当堂吸收。可以说,应对每一个挑战她都会付出一百二十分努力,两百分努力,愈挫愈勇

大家都知道同济大学的绩点满分是五分,而在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为了立德树人,鼓励同学们综合发展,还设立了综合能力的几点加分0.5分。吴祺琳在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就读期间连续五个学期不仅绩点拿到了5分满绩点,而且在每一学年的综合加分中,也都拿到了0.5分的满分,因此被同学们戏称为505

不仅如此,除计划培养方案要求修习的课程之外,她还提前修习多门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和多门公共选修课程,范围广泛,共计学分233分,为全年级所修学分最多的学生。

图|吴祺琳获得过的荣誉

本科期间,她多次荣获同济大学优秀学生标兵、先锋党员、国家奖学金等各项荣誉。凭借品学兼优的表现,目前已经专业排名第一保送至清华大学攻读建筑学硕士

5.0的学术能力不仅体现在德智体美全部课程满绩点的综合成绩,而且我的设计作品也获得年级唯一优秀设计大奖,得到了年级教学组老师的一致好评。

在丰富的课余活动之外,还能让自己的成绩保持在第一名,能否介绍一下你是怎样安排自己的时间,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的呢?

首先,是知识的积累,我们专业的课程设置其实是很综合的,看重培育综合素养,设计的灵感其实也是平日学习的积淀,我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绝不局限于课堂,展览、杂志、纪录片甚至旅游……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而是长期地做一个有心人,最终,才会在成绩上有比较良好的反应。

其次,是时间的管理,在我们学院,不会熬夜基本失去了生存之道。但是我大一保持了最晚不超过十一点睡的习惯(现在忙的时候已经做不到,但还是推荐给大一大二的同学,培养良好的作息习惯)主要靠的是提前规划时间,早做准备,提高效率。以及锻炼身体,让自己精力充沛。举个例子,对我而言从早学到晚学习,不如中间去游个泳回来继续学习的效率更高。

最后是学习习惯,我在课堂上相对专注,跟紧老师的思维,有任何疑问课后会直接问老师或者和同学讨论,把问题留着心里会很难受,于是努力解决,这其实是一个推动自己思考和消化知识点的过程。


吴祺琳认为

作为学术之星不仅要拥有优异的书面成绩

还要将所学投身专业实践

和社会交流沟通

用个人思考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


多彩交流——在碰撞中产生火花

建筑学学科需要不断地交流,在碰撞过程中产生思维火花。吴祺琳十分重视和其他院校学术交流和探讨,台湾、哈尔滨、德国,她的课堂早已从校园走向国际

2018年,她作为同济大学选拔出的唯一本科生,赴哈尔滨工业大学“印记哈尔滨,城市寻踪”国际暑期学校,作为唯一学生代表开幕致辞,十场国内外专家讲座。

2019年,她参与了学院派遣赴德国“纪念包豪斯一百周年——现代建筑”考察团,展开外文解读、学术交流等,用脚丈量柏林、亚琛、德绍、斯图加特、汉堡,用九宫格速写的独特方式,记录下建筑学生对于经典作品的第一感知,实现了对自身学术能力、国际视野新的提升,强化了与学院包豪斯建筑脉细的历史联系。

图|吴祺琳在国外学术交流

事实证明,这些活动让她结识了国内外优秀的同学,甚至是某些领域的专家,让她在早期就对于学科有了比同龄人更加深一度的思考和见解,也让她更加明确了自己即将探索的方向

专业实践——个人思考连接社会

吴祺琳的专业实践可以概括为三个关键词——城市、乡村和人居环境。通过一系列的科研项目和国际竞赛做了自己的思辨性回应。

首先是城市,上海有宝贵的传统里弄和工业遗产资源,这是她们有天然的学科和地理优势,新天地美丽的石库门和杨浦滨江的华丽转身的背后是建筑师的社会关怀。国家级创新项目《关于传统里弄建筑消防和与社区和谐问题的智能化解法》以及调研写作“大都会工业遗产为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催化剂?”课题,则是源于关注对城市遗产的保护和发展。

图|关于传统里弄和社区消防问题的智能化解法项目展示

其次是乡村,19年UIA-CBC高校国际建造大赛,这是一个实际建造项目,和韩国釜山大学跨国合作,模块化、适应气候调节的梨园小屋《BLOSSOM》最终落地江苏泗阳,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图|与韩国釜山大学跨国合作的梨园小屋《Blossom》

能否介绍一下你最满意的一个建筑设计项目?

我最喜欢的是一个实地建造项目,参与的是UIA-CBC国际高校建造大赛。团队一共13名中国学生(包含研究生)和5名韩国学生,3位指导老师。我们先是做了一学期的设计,作品入选之后,和工人共同建造了乡村梨园小屋。

参赛作品名为“绽放”,取梨花绽放之意,同时象征着泗阳的乡村振兴。方案从泗阳当地梨文化及农民生活入手,以梨花绽放和农民丰收的姿态为原型,抽象出简洁的几何形体进行演绎,形成一朵绽放的“梨花”。从五个入口进入五个花瓣形空间,围合成的中心庭院是不同人群聚集和交流的场所。功能以驻足、休憩、游戏及水果售卖为主,随梨花季和采摘季变化。在技术设计中,采取装配式、模块化、互联网订制等模式,采用最前沿的建筑技术和乡土材料,试图以最轻的方式介入乡村,最大程度地保持乡村的原真性。“绽放”充分考虑气候条件和建筑性能。屋顶宛如梨花开放的过程,通过开合设计,在艳阳天可打开以便遮阳,在阴雨天可关闭以便避雨。设计后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考虑使用太阳能薄膜,实现生态节能,体现对自然、文脉的尊重。

关于建造,2019年7月,我们赴江苏爱园镇实地设计建造乡村梨园小屋。十五天的工人生活,小学宿舍的冷水澡,凌晨五点赶到工地,深夜十二点整理记录。在那里,我学会了开无人机航拍、学会了使用气钉枪、学会了读取预制装配施工图、学会了调试蓄电池和接通电线。设计时,我们想的是杜邦之的新材料运用、适应气候的建筑可变性、建造的在地性。但到了那里,我才理解这些高大上的字眼要真正落到泥土里,克服的是怎样的千辛万苦。过去,若建筑是我心里的诗学,十五天之后,建筑是我生活的科学。


最后是人居环境。今年源于关注疫情期间人们对快递点基础的需求,她参与了威卢克斯国际竞赛;还有霍普杯国际竞赛,用设计激活上海大量衰落的棚户区。

图|吴祺琳参与国际竞赛霍普杯,用两根来自历史场地纪念性烟囱激活该地菜场功能计划,为普通上海棚户居民创造乐活空间

她希望她的专业探索可以在实践中成长,最后真正发挥社会价值,所以在学生阶段,主动关注这些议题,并通过论文、竞赛做出自己的回应。

你认为对于人文社科类的学生而言,如何培养自己的学术水平及学术思维?

在建筑学领域,我个人认为学术水平的象征,用专业一点的术语来讲就是设计能力。

图纸的表达反应了一个人设计的思维,圈子里的人看到你的图纸就像见到了其他专业的论文一样。所以学习阶段,如果图纸能清晰表达设计逻辑,就是建筑学生的论文。

而进阶一步,学有余力的同学会参加各种竞赛,包括国内的和国际的,这些拿奖的概率很低,但是竞赛看重的是设计概念,不同于平日看中设计的合理性,而更加看重你的房子改变了什么、创造了什么,多大的人群受益。这些竞赛有些甚至和国际的成熟青年建筑师团队同台竞争,创造性是取胜的关键。当然我们参与竞赛的目的不在于拿奖,更重要的是训练自己的设计思维和软硬件能力,朝着设计师所需要的综合发展修为。

然后等到了高年级、研究生阶段,学术积累足够的时候也可以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论文的写作等学术工作。

另一条道路是走实践,将来真的成为了建筑师,落地项目就是写在大地上的论文。

建筑学的项目中必然离不开团队合作,你是如何协调好完成小组合作的任务的呢?

确实,建筑学从课程作业到竞赛等,团队合作无处不在。我觉得有以下几点,一要挖掘成员潜质,二要明确时间节点,三是培养团队情感。

第一点,要求在团队成员最短的时间内彼此了解,这样可以有利于之后高效地展开工作和合作,其实有的时候可以用任务试探法,在磨合阶段先把工作按量分配下去,会有意外的惊喜,发现合作伙伴的优点,作为团队的亮点强化。

第二点,明确时间节点,当然团队合作不是每次都可以碰到带起飞的队友,有的时候重担还是压在自己身上,那这个时候一定要把提交节点跟随任务一起分配下去,周期性交流,在比较中,落后的人会赶上来,这样工作也可以一起推进下去。

第三点,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团队情感,还记得大三综合体设计因为隔离一学期线上结束之后,和队友相互投喂零食,而江苏实际建造项目,在工地上老师帮我们剥鸡蛋,厕所革命的灯光实验结束,饿了一天的队员们就在厕所门口分刚寄到的家乡特产,种种瞬间刻苦铭心。所以有时候学习和生活不会分离,个人如此,对一个团队也是如此,心才会向一处使。

参加这样的竞赛

每一次吴祺琳都投入了更多对社会的思考

她认为学术之星不仅应该自己的学术能力强

还应该积极投入祖国建设

小我融入大我、壮大队伍

学生工作——践行责任壮大队伍

吴祺琳在学院积极参加党团活动,带领同学一起投身祖国建设,关注祖国建设,彰显家国情怀和建筑学子的伟大抱负。

作为本科生第一党支部副书记,支部连续五次带领支部获得校级、对表争先重点项目,并在最新一次立项校级品牌项目,支部也荣获了校级优秀学生党支部荣誉。

她所带领所举办的学院奖艺术大赛,微视频党课立足专业知识,让更多的人阅读到今天中国基建的力量。例如,2020 年基于突发疫情,她带领支部成员,立足专业知识背景,研读雷神山、火神山、方舱等特殊医院的建造技术。“同心抗战役,协力筑奇迹。” 让更多的人阅读模块化、定制化的今天中国基建的力量。

作为班级团支部书记,带领支部同学践行建筑学子社会责任,支部四年来坚持“小城大爱”的建筑文化保护活动,支部也获得五四红旗团支部标兵和优良学风班级标兵的称号。

图|吴祺琳任党支部书记、团支部书记带领组织的党团活动

有什么想寄语学弟学妹们的吗?

心向往之,行必能至。

学弟学妹们,往前冲的时候,我只想捍卫自己的梦想,不为彼岸只为海,回过头来竟然也写下来自己的故事,这些话讲给你们听,希望你们每个人也都将勇敢地追逐自己的那片星辰大海,我们未来可期。

从图纸走向土壤

从红楼走向世界

缔造城市的明天


吴祺琳憧憬着成为一名优秀的人道主义建筑师,真真切切地在世上留下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心向往之,行必能至,我们期待着这颗学术之星走出校园,成为建筑学领域的新星。

更多学术之星专访

请关注同济大学学生科协

 

微信公众号

“科济”

 

知乎专栏

“科济实验室”

 

抖音账号

“同济学生科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