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透露一下:投资人是如何在政策中挖掘“财富密码”的

诞视 诞视 2022-05-16


前几天,写作《邓小平时代》的傅高义去世了。


《邓小平时代》和基辛格的《世界秩序》是我强烈建议每个高中生甚至一些理解能力不错的初中生必看的书。


从小打开宏观视野对人生的帮助非常之大,中国孩子在这方面的受到的熏陶太少,所以导致眼睛里只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有时候遇到小小的打击会一蹶不振,对一些大问题的看法也明显可笑幼稚的不行,这都跟眼界太小也有关系。当然,还是我一直以来的观点,这个问题的根源并不在孩子,而是在家长。


扯远了。


回到今天想和大家聊的话题,前几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落幕,不知道咱们的读者中有多少关注这个的。


我记得之前有人问我投资人都看什么,除了各个公司的报表,行业之间的交流,还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一些重要的会议通稿和政策文件。


像每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属于投资人必看必分析必讨论的之一。


为啥我时不时给大家分析教育政策?其实就是一种工作习惯了。这就跟整容医生看到一个朋友就会情不自禁的构思他脸部的结构是否完美,一个律师跟人一聊天就会思考对方是否逻辑自洽一样。我每次看一个行业也早已习惯从大政策着眼,然后结合微观小细节分析佐证。


像我朋友中有些密友小圈子,是规格还不低的那种人,只要聚在一起大家就会聊宏观、聊微观,有时候平时私下里的讨论我会拿掉一些敏感的内容,和大家也分享一下,不过也只能点到为止,大家凭悟性领会。


很多人不会读政策报告,感觉都是一些官话套话。这个误解就大发了。


中央所有的政策报告,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是有推敲的,国外基本上所有的智库都会找到中国问题专家,逐字逐句地解读报告或者通稿,分析中国这么一个最大经济体政策层面的导向。


那为啥很多普通人看不懂呢?因为普通人第一没这个意识,第二也没这个方法。意识层面的东西只能自己提高意识,而方法层面的东西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个最入门的方法,那就是对比着看。


拿今年的经济工作会议通稿来说,你对比着和2019年看,就会发现大的框架是一样的,讲过去的成绩,讲现在,讲明年的重点工作。


在大的框架之下,那些变化的部分就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像一些“财富密码”或者最新动向,都是通过观察这些变化而找到的。


就比如2019年经济工作会议说“三大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


而2020年经济工作会议说的是“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


三大攻坚战是什么?是国家在2017年提出的:扶贫、环保和化解金融风险。


那专业人士从这个表述中能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那就是中国宏观政策的核心框架要发生改变了,过去数年的供给侧改革和三大攻坚战都是一个治理和整顿的过程,是一个治病和疗愈的过程。而从明年开始,这个治病的过程结束了,新的目标和改革要从开始了。


新的目标是什么?看通稿的下一部分,“明年要抓好以下重点任务”:


第一,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第二,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第三,坚持扩大内需。


这些重点任务相当重要,因为你如果和2019年的通稿相比,在2019年经济工作会议中,科技和供应链仅仅是重点工作5里面的一句话。而如今直接提上了大段。


就拿科技那一部分来说,


 
要抓紧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重点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要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支持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带动中小企业创新活动。要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要加快国内人才培养,使更多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这一段你能品出什么味道?


想想我之前给大家分析的强基计划,想想我一直说的教育改革是为了减掉冗余负担,提升效率,


结合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从2020年开始,到2035年这15年的时间,中国要实现的目标是,成为教育强国。”


你发现没,从教育,到科技,到产业,这些形成的是一个闭环。


中国以后产业结构一定不会满足于低端代工,而且现实情况也不允许,现在中国用人成本比越南高不少,很多国际大厂把中国原来那部分转移到了越南。


所以中国产业结构一定会向产业链上游走,注重高效率,高质量,高科技以及文化和品牌溢价。往这个方向走的实业就会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而在这方面优先布局的资金也会得到回报。还记得我之前说的新经济吗?2008年中国提出“拉动内需”的方向标,然后从2008年-2020年,跟内需相关的新经济相关指数涨了7倍!


过去十年,大量的外资加码投入相关企业,赚的盆满钵满。



这就是方向标,这就是政府在给聪明的人发钱。


对于普通人来说,读懂大政策第一跟自己职业生涯息息相关,你的行业是在没落还是在上升,芒格说“真正对个人有益的是从事朝阳行业,因为它只是带着你前进,并不需要太多的天赋或努力”,这就是最简单的成功之路。


第二跟孩子的教育相关。我说过无数遍了,死学习的孩子将来出路只会越来越窄。这一波科技、文化、品牌的向上游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是比拼学习效率、自学能力和思维方式的,而不是靠填鸭的“计算机型人才”,不要等到孩子大了再后悔,这就跟2020年后悔2008年没买房一样,后知后觉的人永远在错过,在后悔,在抱怨。


如果你结合的再远一些,结合到每五年开一次的党代会“几几大报告”,会更有意思。


比如“十九大报告”就是最新的党代会报告,十九大报告之前所有的报告里,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都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这句话熟悉吗?高中政治课没少背吧?


但是19大报告里,表述可是变了的,变成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太值得玩味了。过去30年都是落后的社会生产,所以我们要先追上,先赶超,粗放一点,没问题,低效一点没问题,追上去就行。


那在追的过程中,不平衡,不充分出现了,低效,粗放的问题出现了,未来可不仅仅是光追求速度的问题,是必须要追求质量,优化结构的问题。


19大报告是2017年党代会形成的,那你再结合教育政策看一下:


2017年推动校外减负。从源头上剪断社会培训、竞赛与中小学招生录取挂钩的利益链。


2019年全面取消高校自主招生,发布“强基计划”;


2020年直接发布“负面清单”。


这些棋子就是“调结构”在教育方面的布局。


另外一方面,推进的教育均衡化也是为了“调结构”:


2016年,北京中考招生新增“校额到校”,要求优质高中,拿出一定比例的名额定向给到普通的高中。一个在普通的中学的学生,只要关注自己在学校内部的排名,不需要进行全区的竞争,就可以进入优质高中。


2019年,海淀、东城开始多校划片。


2020年,西城开始多校划片。并且公民同招,民办学校要与公办学校同时招生,不允许提前招生。“公民同招”、“超额摇号”、“不准跨区招生”。


发现没?棋子是在为大目标服务的,所有看似散乱的棋子其实串起来看都是有一条主线的。


投资方面也是如此。今年首次提到的“需求侧改革”将会催生未来十年的大机会,我提供一个铲子,感兴趣的持续关注政策,自己挖。当然,不要想当然的以为会看政策就是投资的全部了,这只是入门,但总比一直找不到门的好吧。


先知先觉创造机会,后知后觉抓住机会,不知不觉失去机会。希望大家跟着诞视,都不再是那个不知不觉的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