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小东,用机械手代替画笔 | 上海&卡斯滕·尼古拉&白南淮

2016-10-10 目刻时光


关注目刻时光公众号:优质文章每日推送,搜索mookmeart即可


艺术家的原创性是第一重要的,再者就是再生能力。要想成为一个更好的艺术家,后半生需要培养自己的再生能力。——刘小东








《术问》,刘小东、卡斯滕·尼古拉、白南淮。

单看展览名字,以及三位参展艺术家,已然就是个值得让人期待让人驻足的展览。


尤其是刘小东,这个始终对现实抱以敬意的现实主义艺术家,当他开始放弃手中的画笔,用机械手来替代,又会有什么样的作品呈现?作品的三种颜色,红、蓝、黑又各代表什么?


高雅、抒情、极简,作品越做越大的卡斯滕·尼古拉,能给观众带来什么惊喜?


“视频艺术之父”白南准,这个艺术与科技的怪才,与其他两位艺术家会碰撞出什么火花?






“术问——刘小东、卡斯滕·尼古拉、白南准三人展”

(Datumsoria:An Exhibition of LIU Xiaodong,Carsten Nicolai,and Nam June Paik)



  • 展览时间:2016-09-18 - 2016-12-30

  • 展览城市:上海 - 上海

  • 展览地点: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

  • 参展人员:刘小东 卡斯滕·尼古拉 白南准

  • 展览备注:地址:上海市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 展览海报


关于展览名字的由来,策展人张尕是这么说的:


“术问”(datumsoria)这一新词由“数据”(datum)与“感觉中枢”(sensoria)合成而来,指代内在于信息时代的新感知空间,它显现了新的真实逻辑,这一现实是基于由 1 与 0 的泛型所构成的二进制脉冲的虚拟力量,形状与形式从泛型的内在性平面中涌现并实体化。真实,既不是对再现的追求也不是超现实,而是被掩饰的虚拟性。真实是作为生成性的泛化,它是涌现或是创造的原理。





来看看三位参展艺术家以及他们的作品:




∧ 刘小东


刘小东对现代生活有着敏锐的观察,他的大尺寸作品将当下飞速发展的世界中的不同切面以绘画的形式一一定格。透过精心构设的画面,刘小东探索着人类经验中的种种问题,比如人口迁移、环境危机、经济震荡等等。

 

作为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活跃起来的中国后现实主义画家中的领军人物,刘小东对于写实主义绘画尤其执着,这在被摄影媒介主导的当代艺术语境下成为了一种观念上的表态。他所奉行的“看到人们本来的样子”的创作原则,激励人们看清真实,也警惕艺术对于真相的粉饰;他的绘画笔触松散随意,但却富有深意。刘小东的绘画通常从生活和户外写生出发,他选择的模特为身后风景或情境增添了一种辅助叙事。这种绘画实践中的参与性反映了一种对建立关联的迫切要求:“社会和艺术”,他说,“应该像呼吸一样密切相关。一个吸入,另一个呼出。”

 

展出作品:



∧刘小东,《失眠的重量》,2015-2016,实时媒体流装置;3台绘画机,画布;500x250x400 cm,“术问”展览现场


相比较于其他两位艺术家一贯的创作手法,刘小东这次赢得了更多人的期待——他用机械手代替了他手里几十年的画笔。


展厅里,三只机械臂正擒着连同颜料管的笔,在白色帆布上开始对于外滩街头、三里屯路口和刘小东家乡广场这三个别有深意的地点进行实景描画,一边的电脑则播放着摄像头实时拍摄的动态影像。二十多年前白南淮的雕塑中,那位机器人所预言的,在身后刘小东的作品中成为了现实。三个月后,这个机器人画作最终会呈现怎样的模样?


来看看刘小东关于创作历程的视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f0330rmpra5&width=500&height=375&auto=0



∧刘小东的创作笔记



∧刘小东《失眠的重量》作品搭建现场



∧刘小东《失眠的重量》作品搭建现场



∧刘小东,《失眠的重量》局部



∧刘小东,《失眠的重量》






∧ 白南准(Nam June Paik)



白南准(Nam June Paik 1932—2006)。是国际公认的“录像艺术之父”,曾创作大量作品,包括录像雕塑、装置、表演、录像带和电视节目,活动和影响遍及全球。他那独具创新的艺术实践和富有前瞻性的艺术理念仍继续启发着新一代的艺术家。


1963年,白南准成为用电视机来表现艺术的第一人。他的作品将艺术、媒体、技术、流行文化和先锋派艺术结合在一起,影响着当代艺术、视频和电视。

白南准是亚洲向世界输出的第一位国际级明星。他被称为录像艺术的创造者。当然,电影和电视此时早已有了,但只是作为娱乐的手段。音乐家出身的韩国人白南准第一个运用早已实践了多年的当代艺术思想来改造活动的影象。如今,录像艺术也早就被广泛运用。韩国为了纪念他对当代艺术的贡献,专门创立白南准美术馆。




∧白南准,《成吉思汗的复原》,1993,电视监视器,录像播放机,霓虹灯,彩色默片;260x100x220 cm


白南淮的作品《成吉思汗的复原》——一位骑着单车的“成吉思汗”机器人背负着象征加码信息经由电子路径传输的二极管符号,似乎从互联网刚刚大众化的不远过去飞驰而来,并仍然对未来产生意义。(见下图)













∧ 卡斯滕·尼古拉(Carsten Nicolai)



卡斯滕·尼古拉(Carsten Nicolai),德国艺术家及音乐家,1965 年生于卡尔-马克思城(Karl-Marx-Stadt),现居柏林。与许多同代艺术家一样,尼古拉的创作集中于音乐、艺术和科学之间的交叉领域。通过将声光频率这类科学现象转化为可被感知到的作品,来抵御人类感知的分离。在科学参照系的影响下,尼古拉常常着手于研究数学规律,如网格和代码,以及错误的、随机的和自我组织的结构。他的装置作品包含着一种极简主义美学,优雅、连贯,令人着迷。




∧“术问”展览现场图:卡斯滕・尼古拉,《Unitape》,2015;DLP投影仪,投影屏幕,镜子,计算机,声音,带扬声器的长凳


卡斯滕·尼古拉的装置《unitape》则如他自己所言:利用数码创作的艺术并不一定意味着“冷”和“没有感情”,在与动态图像紧密配合的滴答声效中,观众仍能感受到一种浸入式的神奇体验和流动变幻的诗意。(见下图)
















当artnet的记者问策展人张尕先生,展览中三位艺术家与其作品的选择,策展上是基于怎样的考量?三件作品间有什么内在逻辑时,张尕先生是这么回答的:


白南准是媒体艺术的先驱,Nicolai则是一位国际知名的媒体艺术家,刘小东他作为一个传统画家,当他在创作这样一个作品的时候,他和这些历史人物,和目前在这个领域很有成就的艺术家之间能不能成为一个关系是我最初的考量。再者我也在观察一个传统艺术家做出的新媒体艺术作品和以新媒体本身为创作手段艺术家作品放在一起又会产生怎样不同的感觉。


当三件作品聚在一起之后,最初只是对于一个“形式”的考量,最终纳入一个对“真实”的考量。在刘小东的写生作品里已然显现出他对真实的追寻保持着某种对表象性真实的回避。我的个人理解是他一直在追问一个“真实”,那么这个“真实”在数字时代又是一个怎样的概念?最后形成了这样一个解读,三人的作品形成对“真实”的重新认知,去理解在数字时代“真实”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概念。



展览现场:













刘小东在接受访谈时说,艺术家的原创性是第一重要的,再者就是再生能力。要想成为一个更好的艺术家,后半生需要培养自己的再生能力。


展览将持续至12月30日,届时刘小东的作品将完成,全部完成后是什么样子?


让我们翘首以待吧。





关于策展人


张尕


张尕,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艺术指导,国际知名媒体艺术策展人。为中央美术学院特聘教授。曾任清华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纽约帕森斯设计学院媒体艺术副教授,并在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MIT Media Lab)、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UCSB)以及以及纽约市立大学(Graduate Center,CUNY)研究生院研究生院分别担任过访问职务。2007年至2014年,他于中国美术馆担任媒体艺术顾问策展人,并在期间策划了广受瞩目的国际媒体艺术三年展系列,其中包括“合成时代”(Synthetic Times,2008)、“延展生命”(Translife,2011)、“齐物等观”(Thingworld,2014)等。这些大型展览批判性地探究和考察了全球媒体艺术的发展趋势,并衍生出有关艺术、技术和文化方面的讨论。他还担任过奥地利电子艺术奖(Prix Ars Electronica)、 VIDA以及富兰克林熔炉基金会之“当下的未来”奖(Franklin Furnace’s Future of the Present Award)等诸多奖项的评委。他就媒体艺术与文化在国际上发表过广泛的演讲,并担任多本书籍的编撰工作。这些书籍与他所著的许多论文由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MIT Press)、《October》杂志、利物浦大学出版社(Liverpool University Press)以及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他目前也担任列奥纳多丛书(Leonardo Books)的编委,该系列丛书由麻省理学院工出版社(MIT Press)出版。


(图文来源于网络,感谢邓娥收集)









更多精彩内容请查看公众号下拉菜单



目光所及    镌刻于心

岁月悠悠    艺术为伴

主编微信:mookme_mo

QQ:3180606279  Q群:209703766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