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凝望,那一座灯塔

镇海发布 2024-07-15











编前语

  5月8日,全国劳动模范叶中央逝世。9日,记者前往泗礁岛予以纪念,并采访了其儿子叶静虎和孙子叶超群。

  今天,叶中央的追悼会在岛上举行,谨以此文致敬叶老先生及其叶氏家族……

叶中央家门口摆满花篮。

  登上嵊泗县泗礁岛,阳光明媚,海风微凉。

  我们来送叶中央最后一程。

  对于叶中央,我们的了解,更多是来自各种媒体报道——

  他是“全国最佳灯塔工”“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好人”……

  马尔克斯说,“生命中所有的灿烂,终要寂寞偿还。”

  但,这寂寞,叶中央无所畏惧,他的儿子叶静虎、孙子叶超群,也坦然面对。

  因为,他们的心中,有盏不灭的灯,更矗立着一座塔。

  叶中央生前最后的日子,是在泗礁岛度过的。

  远望,那是一幢半山腰的两层小楼,白色的墙,黑色的瓦。

  这几天,通向那里的山路边,摆满了花篮,有百米多长,望不到头,却又好像望得到头。

  那尽头,是夜行的航船,在茫茫大海中遇见的一束光。

  对,是灯塔的光。

(一) 跨越时空的守望

  根据遗愿,叶中央的骨灰埋葬在泗礁岛的一座小山上。

  从山头远眺的方向,就是他生前工作过的第一座塔——白节山灯塔。

  “这是我爸心里的执念。”叶静虎早已退休。

  这些天,他眼圈微红,胡子拉碴。

  因为胰腺癌发现较晚,最后的时光里,叶中央是痛苦的。

  4月底,在得知父亲查出重症,准备送往上海瑞金医院治疗时,叶静虎几天彻夜未眠。

  “我心里急,我住在定海,父亲在岛上,海上一直有雾,船不能开……”那两天,叶静虎往三江码头跑了不下七八次,“接不到,还是接不到……”

  这种牵挂,这种焦躁,在叶中央的守塔岁月里,经历了太多次——

  比如,那一年寒冬,他留守白节山岛过年,前来探视的妻女翻船身亡,他仍在苦苦等待的悲恸;

  又如,同事的孕妻来岛探亲,因为船程较长动了胎气,他第一次被迫当“生产医生”的不安;

  还有,因为当时岛上条件艰苦,给他带来了肺气肿等各种疾病,在几次由于无法下岛、高热连续,导致肺病加重不可逆的无奈……

  当然,叶中央还是有收获的。

  他收获了不少“孩子”。

  这次,“孩子”们都来送行了。

  陈奇斌,18岁就来到白节山灯塔。

  那是1990年,“见到叶师傅的时候,他50岁出头,人瘦瘦的,很精神。”陈奇斌说。

  业务没有难倒陈奇斌众人,一日三餐却让他们“下不了手”。

  “叶师傅一点都不生气,反而做饭给我们吃。真的是把我们这一群小孩当做自己的孩子来看。”陈奇斌满眼泪花。

祖孙三代。

  不过,叶中央的好脾气,并未用在亲人身上。

  “来守灯塔吧!”

  似命令,又是父心,儿子叶静虎、孙子叶超群接力走进了叶中央口中“有魔力”的灯塔。

  万顷碧波里,灯塔,见证了叶家五代人,道不尽的离别和相聚。

  灯塔,究竟有何魔力?

  也许,人们可以从电影《灯塔世家》、话剧《夜太阳》中找到答案;

  又或许,有关“人在灯亮”“百年守望”“百年孤独”“灯塔精神”的文章,早已点出了题眼。

  我们无从得知。遗像里的叶中央,微笑淡淡,有点亲切,又有点严肃。

  答案,只有叶中央和灯塔知道。

  因为,即使跨越时空,也不忘,凝望。

(二)又一个十年 

  皮肤黝黑,戴着黑框眼镜,瘦高个儿,为爷爷守灵的叶超群,时常陷入长长的沉默。

  今年,是他工作的第11年。

  前一个十年,他都在七里屿灯塔工作。

  “前不久,刚刚被调到舟山的洛迦山灯塔,离家更近,来回也方便了。”

  父亲叶静虎接过话茬:“现在的守塔工工作就近安排,更人性,儿媳工作在舟山,超群工作地点就放在普陀山那边,回家方便了,不像我和他爷爷那时候……”

  1988年,叶超群出生在泗礁岛上的祖屋里。

  4岁时,他就跟着叶静虎登上了灯塔。

  “见到灯塔,就意味着可以见到爸爸了。”

  幼时的叶超群,懵懂地知道,灯塔,是亲人,也是依靠和归宿。

  他还记得,读小学5年级时,在校本教材里读到全国劳模叶中央的故事,当时,“全班谁也不知道那就是我爷爷”。

  叶超群大学学的专业是人力资源管理,毕业后当过两年兵,后来又在一家私企做了两年。爷爷曾多次对他说起:“还是去做灯塔工吧……”

  “工作好好的,为什么要做灯塔工?”叶超群的疑问,正像当年爸爸的疑问一样。

  然而,命运,似乎是注定的。

  最终,叶超群怀着“小岛、浪花、灯塔”的浪漫,登上了0.03平方千米的七里屿。

  “前面两三个月是最难熬的,我不能想象爷爷、爸爸是怎么样一年又一年地守着一座灯塔,但现在,我知道了……”叶超群神情平和、淡然。

叶中央。

  是啊,相比爷爷和爸爸,他可以岛上十天,下岛休息十天,再上岛;

  可以不用担心停电,因为有多台备用发电设备;

  灯塔设备智能化,大大降低了应急抢修带来的人身风险;

  岛上可上网、有冰箱,补给物资充足……

  “人活着,总是要做点什么,灯塔工,带给人的,是希望,这就够了。”

(三) 最后一代

  已过正午,我们的聊天,断断续续。

  “老爷子生前最挂念什么?”

  “他呀,特别关心,还有没有年轻人愿意干灯塔工……”

  突如其来的提问,让叶静虎和叶超群父子陷入了沉思。

  数字化时代,灯塔设备的更新迭代和智能化,一直是叶中央和儿子、孙子聊天时,最热闹的话题。

工作中的叶中央。

  “现代航海科技越来越发达,灯塔的作用慢慢减弱,灯塔也会完全变成自动化。你会不会是最后一代灯塔工?”

  如今,东海航海保障中心宁波航标处管辖的灯塔中,只有8座灯塔仍然有灯塔工24小时值守。

  不到40个灯塔工,平均每座灯塔5个灯塔工。

  “每次上岛就2个人,没过几天,该聊的都聊完了。”叶超群说,经常两个人待在一起,自顾自地看手机。

  “因为孤独、无聊,年轻人不愿意做这份工作。”

  叶超群的同事中,年龄大多超过45岁,还有几位即将退休。

  36岁的他,是最年轻的一个。

  “当时和我一批工作的同事,要么转到后勤处,要么已经辞职转行,差不多就剩我了。”叶超群说。

  未来的灯塔工,何去何从?

  “在技术层面上,目前基本可以实现无人化灯塔管理。”叶静虎说。

  “未来的灯塔工,守护的不再是‘塔’本身,更多的是精神。”

  是的,太阳升起,我们依旧需要灯塔。

  因为,总要有一束光,指引回家的路……

记者采访叶静虎和叶超群。


大家还在看 

1.即将免费发车!坐上这趟公交,解锁镇海共富新玩法!
2.一季度经济亮点解读④丨大项目“定盘”,高质量发展动力澎湃

《“海天雄镇 科创镇海”城市形象宣传片》

来源:甬派编辑:乌晓聪一审:房晓暾 联审:应银奎 终审:刘汉贵

 温馨提示:  由于微信修改了推送规则,没有经常点“在看”的,会慢慢收不到推送。请将“镇海发布”加为星标,每次看完后点点右下角的“赞”和“在看”,期待我们的再次相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