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该如何“导学”?

金一民 等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21-05-26

夸美纽斯说,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 “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这好比牵着孩子的手教他学走路,却随时准备放手。我想,在这上头,教者可以下好多工夫。”  我们要把课堂的时空还给学生,他们是课堂的主角或主演、教学的主人或主体,他们或讨论,或讲解,或质疑,或展示。从表面上看,教师的作用似乎被弱化了,其实不然,角色的转变,对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全息课堂上,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需要放手而不放弃,让位而不缺位。“导学”重在引导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展开积极的思考,宗旨是培养学生“先学”“合学”“讲学”“后学”的学习习惯,真正做到愉悦求知、减负增效。

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如何“导学”呢?我们是这样做的:

1

先学后教:找准起点,建构话题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和重要时机,但不是学习的全部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发生在课堂上,学生也不是以“零起点”走进课堂的。我们经常说要教在儿童“学”的起点上,要从起点发现教学的开始。当下,学生的学习起点越来越多样化,而且它不是一个静态的点,而是不断前行发展的,因此,学生学习起点的发现需要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不只在课上,更在课前,并延续到课后。我校顾丽芳老师在上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三打白骨精》一课时,就在课前建构了几个核心话题:

1. 根据“三打白骨精”的情节,画一张“三打白骨精”的地图。

2. 列出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及其特点。

3. 选择你觉得印象深刻的一个角色,摘录相关语句,有理有据地概括出角色的性格特点。

课堂上,师生就是通过这些“话题”串联,展开“合学”和“讲学”,将学生的思维“导”向深入的。这样的“先学”为后续的“合学”“讲学”和“后学”提供了起点。

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建立联系。

学生的经验才是我们课堂教学真正的起点。在教学《三打白骨精》之前,学生已经初读了课文,对课文的结构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导学单的第一部分,老师安排了学生画一张“三打白骨精”的地图。学生课前画的地图,有的脉络简明、过程完整,有的情节概括明了,有的画出了特别有意思的插图。在课堂上,老师组织学生推荐小组的优秀作业进行交流,因为课前老师做了充足的功课,提前知道了学生导学单中的关键信息,了解了学生知识薄弱之处、概念模糊之处和理解不到位之处,老师以倾听学生交流为主,同时客观地给予适切的点评,学生的概括能力一次次得到提升。

用学生的思维方式建构认知。

知识的建构不是通过教师的告知,而是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感悟等积累经验的过程。

课文中人物的特点不是由老师像“贴标签”似的给出一个正确答案,而是需要学生自己去思考、讨论、感悟而得出的。正是有了教师精心设计的导学单,让学生列出主要人物的特点,并去寻找体现人物特点的关键句子,学生才会带着思考进行讨论,课堂活动中才会产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精彩碰撞。在教师出示了小组活动、全班交流的要求后,学生们有条不紊地开始了组内交流:“我是这么想的……我有不一样的看法……我有不一样的方法……”在全班展示中,每个学生都想把自己对人物的感悟、对课文的理解和全班同学分享。就在这样的交流、讨论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完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导学单在这节课中很好地提取了学生的已有经验。教师把学生的思维串成了一个递进的知识链,为知识的建构架起了桥梁。这样的“导学”尝试,也为相似专题的课堂结构变革提供了很好的示范。

2

问题“导学”:个性尝试,形成技能

在全息学习的课堂上,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主演”变为“导演”,由“主播”变为“主持”。教师充分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思考、质疑、合作、讨论、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做激励者,尽可能多地使用诸如“试试你的身手,你最行”“做一做,你一定能过关”“比比看,哪个小组办法多”等激励性语言。而学生的学习需要一定的任务驱动,全息理念下的学习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动力系统的支撑,那就是一个个有价值的问题的引导,老师要起到点拨和引导的作用,要“消失”在课堂上,成为学生发展的推手,做点燃学生学习欲望的“火炬手”。

比如,在数学课堂中,面对学生的计算,老师常常会觉得不可思议:为什么对如此简单的计算学生也会漏洞百出?老师自我感觉算理讲得很透彻,但是学生表现出的往往就是算理不明。仔细想来,在原来的计算教学中,学生大多是模仿计算,缺少了最重要的认知活动和语言表达。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计算能力也是学生必备的一种基本能力,但一直以来,计算教学都得不到师生的青睐:教师不喜欢计算教学,特别是在公开课的教学中,觉得这样的内容不出彩,学生也不喜欢上有关计算的课,对他们来说,计算往往就是做不完的习题,以至于到最后,计算教学就沦为了“题海战”。我校金老师在教学“小数加法和减法”一课时,就尝试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用自己的逻辑和体验去突破算理,从而形成计算技能。

让学生用自己的逻辑突破算理。

在“小数加法和减法”一课的导学中,金老师引导学生回忆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提问学生:要注意些什么?当学生从信息库中调取出相关知识后,他请学生自己来思考怎么算小数的加法,完成知识与方法的最初迁移。小数与整数是不同的,但它们之间又是有关联的,大多数学生都注意到了这一点,在尝试计算时,也引起了他们对于计算方法的思考。有的学生认为,只要个位对齐,就能准确计算结果;也有学生认为,把元、角、分分别对齐进行计算就可以了;还有学生认为:相同的数位要对齐。当然也有学生提出:不管是什么情况,两个小数相加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可以了……原来对于算理的理解,学生会有这么多种不同的方式,果真是不能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孩子。在这些看似零散的想法中,折射出学生个体间的逻辑差异,但不管是哪种方法,都达到了殊途同归的效果。

让学生在自我验证中形成计算技能。

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计算技能的训练当然也不例外。从这个意义上讲,计算技能的训练绝不是机械重复的操练,而应该围绕技能的产生、形成和熟练,努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课堂上,金老师构建了一个个问题,尝试引导学生从方法判断——计算尝试——自我验证——总结提炼的过程中经历计算方法的建构,提升计算技能。从整数加减法的计算复习开始,学生对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进行了自主的选择与判断(能否用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怎么算合理),这是学生的认知阶段;之后的尝试计算,就是学生根据之前的经验而展开的模仿计算阶段;随后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引导学生对自己选用的方法进行语言描述,学生的思维过程由此拓展到竖式的计算上来,初步形成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金老师再通过导学单带领学生借用元、角、分来对自己形成的方法进行验证,从而完善自己的判断与认知;再由小数加法的计算迁移到小数减法的计算上来,通过判断与改错来达到认知的再次完善。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总结时,说的都是比较准确的。至此,学生完成了计算技能的内化与提升。从课堂活动所呈现的情况看,学生对这节课内容的学习,效果是很不错的,对于进行小数加减法时小数点要对齐的算理的把握也是到位的。

3

团队成长:互助探究 循序渐进

学习过程就是学习者智慧互相碰撞、互相融合的过程。合作学习对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有很大的帮助,但“合学”的重点在于小组合作是否有效,也只有有效的小组合作,才能使课堂达到高效。课堂上,教师要精心组织和调控,善于启发、巧妙引导,激活“冷场”,控制“过热场面”,使全体小组成员“动”起来。在组织“合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把握各组学习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机智,调整学习时间,同时还要教给学生一些探索发现的方法,循序渐进,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入。

如陆琴老师在教学《嫦娥奔月》一课时,先让小组成员抓住主要话题,讨论人物特点。小组讨论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实现了同伴之间的互动交流、共同提高。接着,陆老师让学生关注情节最紧张的“嫦娥智斗逢蒙”部分,说:“神话故事可以听,可以读,我们还可以拍摄微电影演出来。”陆老师选了一位学生,和他合作表演“智斗”部分。“嫦娥”在老师扮演的“逢蒙”指导下表演,配合做出相应的表情,并机智地与“逢蒙”“周旋”。陆老师相机点拨表演秘诀是“做替换演员”。

接着,陆老师做导演,学生做演员。陆老师指点:“演得像不像,要看剧本怎么写,角色的形象怎么样。”于是,学生开始关注文章的表达,展开想象填补文本空白,创作微电影剧本,并共同创作出小组内最佳剧本。

最后,陆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来做导演,四人小组合作表演。要求:一位同学扮演嫦娥,一位同学扮演逢蒙,两位同学担任导演,根据剧本进行观察、指导。接下来,学生激动又热烈地展开了小组合作学习,表演“嫦娥智斗逢蒙”。最后,陆老师选了一个小组展示合作学习的成果,最后又重点让学生体会了如何采用拍摄微电影的方式创造性地讲故事。

在这个成功的“合学”片段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陆老师之所以能够把一节普普通通的神话故事课文上得如此生动活泼,就是因为巧妙地借助了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用了逐步推进的引导方式,很好地组织了“合学”,使每一位学生在团队互助中得到了成长。第一次,师生合作示范表演。教师的表演既激发了学生的表演欲望,又传授了表演秘诀——“做替换演员”,为学生尝试表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二次,共同创作剧本,在教师的一步步引导中,学生进一步学会了如何借助文本进行合理想象,填补文本空白,创作剧本,并在小组内吸取成员
的优秀经验,共同创作出最佳剧本。第三次,四人小组合作表演,教师出示了合作表演的要求,小组成员根据要求合理分工,明确了角色定位,扩大了参与面,提高了表演效率。三次合作分工不同,形式多样,前后承接,循序渐进,可以说是让学生在快乐的实践活动中感受到了神话写作的奥秘和神话故事的魅力。

“导学”也许只是课堂结构之变中一个小小的着力点,寻求课堂结构之变也不会是朝夕之事。我们在努力尝试、不断接近,行走在寻求课堂逆生长的路上……

附:“导学”操作规程

一、课前“导学”

1. 认真研读教材、研究学生,精心设计教学预案和“导学”任务。

2. 参与云平台上问题讨论,引导学生学习。

3. 了解学生“先学”情况,基于学情调整教学设计。

二、课中“导学”

1. 培养学生倾听、思考、交流等学习习惯。

2. 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保证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3. 有效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学习,培养其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4. 参与小组讨论,收集典型信息,指导学生学习。

5. 提供“讲学”机会,引导学生反思和表达。

6. 关注课堂生生互动,适时介入,引发观点碰撞,将学习导向深入。

三、课后“导学”

1. 及时评讲作业,答疑解惑,充分利用面批机会进行个别辅导。

2. 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3. 组织学生开展“后学”探究,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文章节选自《全息学习:改变学习的面貌》一书,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年2月出版。微信编辑时文章略有改动。

《全息学习:改变学习的面貌》

金一民 等 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年2月出版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进入“微商城”购买图书!


内容简介:何谓“全息学习”?借助金一民校长与其团队的梳理,它包含以下几层意思。一是“全面”的学习。全息学习让一切都有可能成为学习的资源。二是“全体”的学习。学习是人的生命内涵的充实与扩展。三是“全局”的学习。全息学习包含指向结构性、整体性的学习,指向生命整体发展的学习。本书全面反映了学校开展全息学习探索与实践研究的整体过程。全书结构清晰,语言朴实,观点新颖,辅以大量视频案例介绍,实践指导性强,对各地中小学校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实践探索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往期文章

新书速递 | 跨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美国STEM课程这样做!

重磅新书 | 《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指导手册》

确立一个错课观:无错之课即错课

你的孩子是否受到了“间接式欺凌”?

书单来啦!请把这些新书抱走吧

书单来啦 | 抓住课堂,就抓住了教学质量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吧!


点击“阅读原文”去微商城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