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速递 | 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
在皮亚杰的众多著作中,《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旗帜鲜明地谈到了儿童心理学与教育科学的关系。此书是由他前后相隔30年的两篇论文构成的。第一部分“1935年以后的教育和教学”写于1965年,第二部分“新方法及其心理学基础”写于1935年。他在1935年的文章里讨论了三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
[瑞士]让·皮亚杰 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年6月出版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进入“微商城”购买图书!
教育新方法
首先,他探讨并定义了教育新方法与传统方法的根本区别。皮亚杰认为,教育就是要促进个人适应周围的社会环境。那么,儿童是怎样逐渐适应由成人主导的社会的呢?如何促进这种适应过程呢?新方法与传统方法的本质区别就体现在对儿童与成人社会之间的关系定位上。传统教育认为,儿童时期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罪恶期,是与成年社会难相容的不完美阶段;儿童被看作需要教导和改造的对象,成人社会与儿童的关系是压迫与听从的单向关系。它片面夸大了在教育关系中成人向儿童传授知识和社会规范的角色,教育者对教育目的的重视胜过教育手段,对教育结果的关注胜过儿童本身及其发展规律。这样的教育强调儿童对成人的模仿与练习,儿童完全是被动的,内心世界里充满服从而不是自主。
新方法则对此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新方法关注和承认儿童时期的价值:儿童就是儿童,是成长中的个体,有其特有的心理运转规律和心智发展固有的自发活动;儿童逐步达到成人的状态不是依靠对一套固有知识和道德体系的听取,而必须通过他个人的努力与亲身体验才能学习与理解。儿童是积极主动的,与成人社会的关系是双向互动的,具有更多可能性。教育者如何看待儿童是一个分水岭问题:儿童到底是被动模仿者还是主动学习者?从这个角度来说,皮亚杰认为,凡是把儿童看作主动学习者、考虑到儿童天性、利用儿童特有的规律及心智发展固有的自发活动来促进儿童适应环境的方法就是新方法。
心理学角度
其次,皮亚杰阐述了对教育新方法进行标识的另一个维度,即从心理学角度对儿童主动性提供积极解释。他追溯了新方法诞生之前诸多教育先驱对新方法进行的有益探索,比如:卢梭强调儿童与成人是有区别的,每个年龄有其自己的特点,精神发展有其恒定规律;裴斯泰洛齐的实验学校倡导教师成为学生的伙伴与引导师,学生自主学习与活动;福禄贝尔强调游戏特别是感觉—运动练习的重要性。皮亚杰指出,虽然这些经典对童年都有着直觉上的或实用方面的认识,其中构建的心理学体系却还不足以开发出符合儿童心智发展规律的教学手段。他大胆提出:现代遗传心理学的伟大运动是教育新方法的源泉;当教育借鉴心理学研究的整体精神和它的观察方法,把心理学从纯粹科学的领域过渡到教育实验领域时,教育学才充满了崭新的活力。
心理学依据
最后,皮亚杰探讨了新方法的重要教育原理及其心理学依据。在探讨该问题的过程中,他提到了认知发展理论的一些重要概念,并明确了该理论成果如何促进教育科学的发展与学校教育的进步。皮亚杰认为,从儿童到青少年时期逐步适应周围的物理和社会环境实际上是一种不断持续的建立平衡的过程,而这种平衡存在于两种伴随而行的机制之间:同化和顺化。同化原本是生物学概念,是指有机体把外部要素整合进自己结构中去的过程。在皮亚杰看来心理和生理一样,有着吸收外界刺激并使之成为自己一部分的过程,只是前者的变化体现为生理性,而后者体现为机能性。同化从认知发展理论来说,即个体在感受到刺激并把这种刺激放进头脑中原有的图式之内,使其成为自己的一部分。顺化是指有机体调节自己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景的过程,即当个体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吸收外部刺激时,便会对原有图式进行修改或重建,以适应环境。同化主要是个体对环境起作用,顺化主要是环境对个体起作用。整体而言,同化和顺化相伴发生并不断建立新的平衡,才构成认知的发展。传统教育认为,智力仅仅是认识现实及发生联想的能力,而新的心理学承认智力也可以通过真实活动反过来改变现实。所有的智力发展都是一种适应,所有的适应都包括事物对精神的同化及互补的顺化过程。智力发展就是儿童与环境动态和持续的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意味着,一方面儿童的智力与成人的智力并不相同,儿童的思维与成人的思维存在质的差异。另一方面,对儿童而言,对自我的同化并不是立即能与对事物的顺化达成平衡的,需要持续和有趣的练习及活动来促成这种平衡的达成。
质的区别
正是基于以上认知发展心理学对儿童智力发展的崭新认识,新教育与传统教育有了质的区别。首先,在智力结构和心理运算层面,传统教育认为,儿童就是小大人,认为他们能够跟成人一样思考和感受,是无知的成人,教育的任务只是为他们提供知识,并且用足够的外部材料就可以完成;新方法则认为,儿童时期是一个不同于成人的特殊发展阶段,儿童的智力和道德结构与成人不同。当从结构差异的角度出发时,教育的使命就不再是提供知识了,而是发展思维;教育的目的是找到最适宜儿童自身发展思维的环境和方法,为不同年龄、不同思维发展阶段的儿童提供差异性的适宜活动。其次,在机能关系层面,传统教育认为,儿童与成人不同,即儿童不需要理由和动机也可以在命令下学习;而新方法的观点又恰恰相反,它认为儿童也是一个主动的存在,只有在需求和兴趣的支配下才会把学习的效能发挥到最大。
基于智力发展的同化、顺化、平衡的动态持续过程,游戏的重要性被凸显出来,因为游戏是一种最纯粹的同化—顺化形式。在游戏中,儿童进行感觉—运动练习和想象力练习,是一种从现实到活动本身的同化,游戏为活动提供必要的原料,并将现实按照自我的多种需要进行转化。同时,通过其内部自身的变化发展,儿童渐渐发展出适应的结构,这要求越来越多的实际工作的开展。因此,儿童时期最具特点的活动——游戏,在教育新方法中具有重要功能。
特定的顺序
在阐明智力发展的过程与本质之后,皮亚杰又提出了儿童的认知和智力发展是有特定的顺序和阶段的。他不认为认知发展只是简单的量的累积,而是有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发展阶段都代表对世界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与在此之前和之后的阶段方式都有着本质区别。在30年后,他在1965年写的另一篇文章中(本书第一部分的第二章),对认知的发展阶段进行了详细阐释(见下表)。
认知的发展阶段 | 显著特征 |
感觉—运动阶段 0~2岁 | 婴儿只依靠感觉和动作来理解和认识周围的环境。认知结构建立在动作上,之后变得越来越协调。只有到了这一阶段的后期,活动才开始内化,形成代表具体事物的表征符号。 |
前运算阶段 2~7岁 | 儿童能使用符号(如词、头脑中的形象)来理解世界。假扮游戏出现,儿童能清楚地辨别出现实与幻想的不同。思维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一直到这个阶段的后期,儿童才能考虑到他人的想法。 |
具体运算阶段 7~11岁 | 儿童获得大量的心理操作能力,如多重分类、逆向、序列以及守恒。通过这些动作,他们能够以不同的方式操作符号。逻辑思维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但仍主要与具体时间而不是与抽象概念相联系。 |
形式运算阶段 11岁以后 | 儿童在这一时期能够进行包括抽象和逻辑推理在内的智力活动。他们不必经过实际操作就能想出大量的解决方案,他们有能力在完全假定的情境中解决问题。思考越来越基于想法而不是具体事物。 |
同时,皮亚杰明确提出了儿童间的合作活动对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从智力角度看,儿童间的合作能够促进思想的真正交流,帮助儿童发展高级思维能力,比如批判性思维和反思行为;从道德角度看,儿童间的合作构成一种对行为准则的真正演练,是一种真正的有助于认知和道德发展的有益体验。
练莹
中国武汉大学、法国波尔多第三大学双博士
小弗米(武汉)国际幼儿中心联合创始人
奥利维尔·弗朗科姆
法国亚眠大学教育科学系教授
法国现代学校合作研究院教师培训部和国际交流部主任
文章节选自《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一书,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年6月出版。微信编辑时文章略有改动。
往期文章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吧!
点击“阅读原文”去微商城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