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速递 | 观课时,勿成为《皇帝的新装》中的那些人
教师,每天在课堂中行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的课堂是否“重复着昨天的故事”?一路走来,我们又是如何认识课堂的呢?为何面对课堂常识,我们常常不识?是什么蒙蔽了我们的双眼?为什么我们在课堂中实践但失却了自己的思考?每天走进课堂的时候,我们内心怀有怎样的情感与期待?
本书精选了特级教师贲友林的50余篇文章,集中展现了作者对学校改革的核心——课堂的深刻反思和切实感悟。作者从教学基本问题出发,结合真实的教育故事、案例,对导入、提问、板书、总结、留疑等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生的课堂学习,教师观课评课等,均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剖析,并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作者关于“课堂”的所有实践和思考都指向一个核心——人,探讨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者,如何让学生的学习在课堂里真正发生。
《重新认识课堂》
贲友林 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年4月出版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进入“微商城”购买图书!
名家推荐
友林的课堂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者,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的一切都围绕学生的学习展开。他们学校有两句话:人人都是学习者,个个都是小老师。友林将这两句话在课堂里演绎得如此真切、如此生动、如此深刻。
——成尚荣 国家督学,原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合格教师最鲜明的职业特征,在于善于学习,始终有问题意识。像贲友林那样一直浸润在课堂中的教师很多,但能像他那样有精神寄托,始终在探索和反思的,也许并不多。教师只有独立思考,才会有充沛的职业生命力。读贲友林老师这本书,我能深刻地认识到,课堂是孕育思想和智慧的大地。
——吴非 特级教师,杂文家
读贲友林老师的《重新认识课堂》,我认识到:课堂是儿童生活的地方,生活需要真实与具体;课堂是儿童学习的地方,学习需要助力与引领;课堂是儿童交流的地方,交流需要真诚与技巧;课堂是儿童成长的地方,成长需要真爱与陪伴。
——吴正宪 特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一直坚持带班上课的贲友林老师,以他的使命、情怀和独具慧眼,发现课堂中的一串串常识。这些常识,源于实践与思想,让我们发现课堂中明亮的那一方;这些常识,真实而温暖,质朴而生动,鲜活而深刻;这些常识,因为我们不常思而变得不识。
——华应龙 特级教师,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
精彩试读
那天,女儿上完公开课回到家,一脸气愤,连连说道:“老师怎么是这样上课的呢?!”当晚,她写下了周记《一节失望的语文观摩课》。下面是周记片段(注:原文中上课教师的姓,我改用“J”代替)。
上午第三节课,张老师带着一位陌生的老师来到我们教室。经过张老师简单的介绍,我们都知道了这就是下午要给我们上观摩课的J老师。J老师高高的、瘦瘦的,戴着一副眼镜。不知怎么的,我一看到他就觉得他实在。和J老师低语了几句后,张老师就走出了教室。J老师先详细地做了自我介绍,然后又请了几个同学朗读课文中的一小段。紧接着J老师提出了几个问题,并循循善诱地引导我们回答。
下午,当我们排队走到观摩课的上课地点时,我的心像装了一只兔子“怦怦”直跳,一边走一边想:这堂课是引人入胜,是感动人心,还是回味无穷的?随着J老师一声令下——“上课”,我们都精神抖擞地端正坐着。J老师接连问了几个问题,我感到很奇怪:“咦?这不都是上午讲过的问题吗?”这时J老师说:“谁是语文课代表?”吴索拉被J老师请到了黑板前。“本班最不爱说话的是哪个?”“华苡萱。”吴索拉如实回答。接着杨瑞、茅翰卿两个平时寡言少语的同学也被请到了黑板前。哎呀,如果他们三个回答不出问题,那不给我们班丢脸抹黑吗?还好,J老师让他们回答的问题都是上午在我们班讲过的。吴索拉第一个回答,另外三人也纷纷发言。唉!我真为他们捏了一把汗。
我正在想课前J老师让我们查找关于“友谊”“快乐”“希望”的名言警句有什么用时,J老师又叫我们用这三个词造句子。嘿嘿!我明白了,J老师是让我们做假。
回到自己的教室后,张老师闷闷不乐,阴沉着脸说:“大家都充满了热情,但是J老师这么做不合适。他叫大家搜集名人名言,目的就是想叫大家改几个词,变成自己的,骗过别人的眼睛,让别人以为同学们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时纪鑫忍不住插话说:“上午他提的问题和下午的一样,还把答案都告诉了我们!”“难怪他不让我在教室里。”接着,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抱怨起来,大家非常失望。张老师感叹道:“我们宁可不上观摩课,也不干这种虚伪的事。”同学们连连说道:“对!对!对!”
给我第一印象“实在”的J老师,在我的头脑中渐渐模糊了……
读完女儿的周记,我的内心五味杂陈。
为什么要上假课?或许上课教师也很委屈,甚至很无奈。因为这节公开课,代表了学校,代表了地区,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只能精彩不容失误。在一些人看来,如果这节课上得不好,就是给学校、给地区丢脸。对公开课不恰当的定位,导致教师的心理产生了异变,认识发生了扭曲。当公开课成了“面子工程”,讲台变成了舞台,教师组织、引导、促进学生学习的过程就会异化成“舞台秀”。教师更多的是在表现自己,而不是关注学生;更多的是在满足听课教师的需要,而不是关注学生的感受。
公开课,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形式,为教师之间交流教学经验、互相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是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公开课上,不应该仅仅展示教师好的方面,而把问题掩藏起来。掩藏问题的公开课是表演,是作秀,是糊弄人的把戏,不是教学。教师若想真正探讨、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就应该把公开课当成一种呈现场景、交流研讨的平台。曾经有一位校长这样给上公开课的教师解压:“谁说你的这节课代表学校的水平?它只代表你自己曾经上过这样一节课。”我以为,对一位教师,我们不会因为他某一节公开课上得好,就说这是一位好教师;也不会因为他某一节公开课有些瑕疵、问题,就下结论说这是一位糟糕的教师。我们每一位教师要努力的方向是,把每一节公开课上成家常课,把每一节家常课上成公开课。
此外,观课教师或许还在津津乐道这节课的精彩之处,却没想到这是一节假课。为什么我们常常对假课茫然不知呢?这可能是因为假课表演的手段太隐蔽了,穿上了“马甲”,让我们未能识别。但进一步思考,这往往与我们观课的视角和心态有很大的关系。观课时,我们往往关注教师的设计是否新颖、课堂实施是否顺畅、形式是否多样、教师素质是否优秀,而不关注教是否适合、支持、促进学生的学。我们还常常关注学生的表现是否精彩。学生怎样的表现才算得上精彩呢?往往是学生说出了超越班级中其他同学水平的想法,甚至是类似三年级的学生说出了五年级的学习内容这样揠苗助长式的表现。教师对学生的高期望值,往往脱离了现实中绝大多数学生的真实水平。这样的视角和心态,往往使观课者处于看一场时尚的、完美的表演的状态。观课者虽未造假,但观课视角的偏差、观课的不谨慎、在辨别真假方面的不作为,推波助澜了假课的畅行。这样的观课者,无异于《皇帝的新装》中的那些人。
让我们回到常识:公开课的价值是什么?呈现真实的课堂,探讨真实的问题。观课首先要判断它是否真实。离开了真实,所有的探讨都没有了意义与价值。真实表现为教师真实地面对学生,让学生真实地展示自己的想法,真实地互动交流,获得真实的长进。课堂可以有缺憾,但一定要真实。其实,一节课若完美无缺的话,往往是假课。真实课堂中的缺憾,恰恰带来的是断臂维纳斯那样的美。
读了女儿的周记,我不断警醒自己:学生的眼睛是雪亮的,糊弄不了,糊弄不得!感谢张老师!“我们宁可不上观摩课,也不干这种虚伪的事。”这样掷地有声的话语,带给学生满满的正能量,为这样的话语点赞。
特级教师王栋生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我对青年教师说过,我水平很有限,上课效果一般,上过很多自己不满意的课,反思时经常很后悔,但我没上过假课,也希望老师们诚实地上课,保持常态,保持本色。”我们需要学习王栋生老师的坦诚,直面自己真实的课堂。
文章节选自《重新认识课堂》一书,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年4月出版。微信编辑时文章略有删减。
往期文章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吧!
点击“阅读原文”去微商城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