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速递 | 名校名师带你读高考名著

顾之川 等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21-05-26

近年教育改革、高考改革不断深入,对于关系到国民素养和文化传承的语文科目的要求日益变高,江苏高考语文卷分值达到200分(必做部分160分+文科生附加题40分),各地总体的趋势是语文区分度变大,外语区分度变低,语文将成“拉分王”,“语文为王”的时代即将到来。2018年北京卷明确指定十二部必考中外文学名著,向为高考风向标的北京卷恐怕又会带动全国的大趋势为之一变。未来的高考语文,缺乏由阅读而积累的底蕴必将寸步难行。教育部统编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在微博上提醒广大学生:“语文至关重要,却很难靠应试技巧得高分。需要长期阅读积累,多读、多思、多动笔,提升核心素养,舍此别无他法。”高考语文的天平正在逐步倾向于爱读书、善思考的孩子。作为从根基处培养底蕴的文学名著阅读,成为高中语文学习最迫切的事情。《细读<呐喊>:大先生的绝望与希望》王志彬 著《细读<红楼梦>:末世里的深情与荒唐》于鸿雁 白楠茁 著★高考名著文本细读★名校名师授课精华★著名学者、语文教育家顾之川主编★致力于新课标“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这套由活字文化策划,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名校名著课堂”丛书,汇集多位北京四中、北师大附中、北京景山学校等学校高中语文教学一线的资深教师,逐本导读北京高考指定的十二部中外文学名著。与市面上常见的名著解读书不同,这套丛书出自课堂,适应高中学生阅读和备考需要。北京四中是较早开设文学名著选修课的中学,作者们根据自己多年在课堂上讲授文学名著的思考心得,凝聚授课精华,吸收大量的学生反馈,贴近学生的认知视角和接受心理,从文本细节入手,对人物形象、结构模式、思想主旨、叙事手法、语言风格做了鉴赏分析,能够让学生从总体上对一部文学名著有全面的认知理解,增进阅读兴趣,不仅适合初高中学生作为阅读文学名著时的导读书,也可以作为中外文学爱好者阅读文学名著时的参考书。整个丛书系列已经达到名著解读的一流水平,既有助于备考,又能提升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是学习名师思路、理解名著精髓、掌握泛读与精读方法的捷径。

作者简介:王志彬——北京四中语文教师,学校人文教育工作室核心成员,北京市西城区骨干教师。多次在北京市及全国作文大赛中获得指导教师一等奖。于鸿雁——北京四中高级教师,学校人文教育工作室核心成员,学校教学处副主任,北京市骨干教师。主编《北京四中人文游学课》等书籍。白楠茁——北京四中一级教师,学校年级组长,北京市西城区骨干教师,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系统青年岗位能手,获北京市“紫荆杯”优秀班主任称号。 “名校名著课堂”丛书已出图书:《细读<呐喊>:大先生的绝望与希望》——王志彬 著《细读<红楼梦>:末世里的深情与荒唐》——于鸿雁 白楠茁 著 “名校名著课堂”丛书即出图书:《细读<三国演义>:三分乱世,七分英雄》——王迪 著《细读<边城>:美丽是哀愁的》——邓虹 著丛书总序:青春做伴好读书顾之川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风生水起,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正在稳步推进。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的变革,已成为语文教育界当前重点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变化,就是返璞归真,回归教育常识与本分,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在阅读中,感受母语的无穷魅力,体会汉语汉字的美,包括节奏之韵、声韵之味、意境之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感受书香魅力,掌握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其阅读能力。新课标提出18个学习任务群作为教学内容,其中第一个就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这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实践性与选择性特点,必将给语文教学乃至整个教育带来深刻影响。但是,究竟该如何引导学生读名著,怎么读,不少老师和学生仍然感到迷惘和茫然。怎样将这一新的教学理念贯彻落实到语文教学实践中,使之落地生根,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行动,不仅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值得广大文化教育出版工作者深入思考的话题。

我国近20年来的课程改革实践表明,语文教育在立德树人方面具有特殊优势。语文课上,教师不仅教学生识字写字,学习读书,练习语言运用,训练口语与书面语,锻炼表达能力,感受母语的博大精深,而且应该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能力,锤炼品格,开阔视野,丰富内心,认识世界,崇尚真善美,为他们的人生奠基。而倡导读书,尤其是阅读文学名著,不仅有利于学生打好语文基础,掌握语文工具,而且有利于他们开阔知识视野,丰富人文底蕴。新课标、新教材对名著阅读的积极倡导,对于一线语文教师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名著阅读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需要教师深入学习,认真领会,做出相应调整。一是要学习领会新课标对“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要求,把握理念,明确要求;二是要了解新教材对“名著导读”“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编写意图;三是要实事求是,立足于本地区本学校的教学实际与学生实际,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确定适当的教学策略。整本书阅读不同于以往的精读或略读,也不同于篇章阅读,更不是课外阅读,而是一种深度阅读,要求以创新的方式向学生传递丰富的核心学习内容,引导他们有效学习并能将其所学付诸应用。比如,可以是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也可以是基于探究的学习、基于挑战的学习,等等,目的是让学生获得更多主动学习的经历。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要突出学生的自主阅读、撰写读书报告和交流讨论,教师不能代替或限制学生的阅读与思考。教师的作用在于提出问题、激发阅读兴趣,在于参与讨论、解答疑惑,在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与交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方法研习、问题研讨、片段赏析、汇报展示等活动。方法研习是指根据书籍类型(文学名著/ 学术名著……)、学生需求等介绍、演练整本书阅读的方法、策略。问题研讨则主要针对学生阅读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展开深入讨论,这些问题应来自学生,经过教师的再组织与深加工,是核心问题而非枝节问题。片段赏析不是逐章逐节依次赏析,而是有选择性地为解决核心问题、示例阅读方法等而嵌入学生阅读进程中的课堂讨论。汇报展示是学生阶段性阅读成果的展示和交流,激发、驱动他们精心提炼和表达自己的阅读成果。展示成果可以使用PPT等可视化工具,但不能把主要心思花在PPT的美化装饰上。不能只有展示没有互动,没有教师的评点和学生的质询互评。教师要善于发现、保护和支持学生阅读中的独到见解。事实上,近年来,名著阅读日益成为语文教学的热点。不少名校敢于探索,不少语文名师勇于创新,北京、广东、四川、江苏、湖南的很多学校和教师都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取得了可喜成绩,积累了鲜活经验。

有一位作家说,人生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也就是古人所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我看来,出版这部丛书,至少具有以下意义和价值:第一,对于教师来说,可以与语文教育同行分享交流语文名师的教学经验,借以彼此切磋教学心得与教学艺术;第二,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借助这些名师的教学智慧,自己进行阅读实践,走进经典,发现“不一样的文学名著”;第三,对于一般读者来说,可以把其作为阅读文学名著时的参考,拓宽阅读视野,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承组织者雅意,邀我写篇总序。我也正好可以借此机会,谈谈我对名著阅读的看法,同时对参与编撰的语文名师表示我由衷的敬意。为他们摇旗呐喊,擂鼓助威,无疑是一件赏心乐事。二〇一九年五一国际劳动节于京东大运河畔之两不厌居

(顾之川,浙江师范大学教授,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文章节选自《细读<红楼梦>:末世里的深情与荒唐》一书,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年11月出版。微信编辑时文章略有删减。


往期回顾

李镇西:教育的情调从何而来?——读《教育的情调》新征程践行新使命|《意见》解读: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新纲领创设一个科学区,帮助儿童成为小小科学家吧!《STEM教育这样做》一书内文案例入选“最佳STEM教育资源名单”我们为什么出版苏霍姆林斯基系列教育专著?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吧!


点击“阅读原文”去微商城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