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思维导学:实现“享学慧学”的有效途径(上)

房超平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21-12-23

每当看到或听到中小学生因课业负担过重而导致的悲剧,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深感焦虑,并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对策。本文从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的成因入手,试图围绕课堂教学改革面临的学生“不想学”和“不会学”两个基本问题,寻根探源,并就笔者研究、实践多年的,对解决这两个问题有实质性帮助的思维导学教学方式的内涵与实质做简要介绍。

一、“三座大山”形影相随,导致负担过重

精神负担过重、机械作业过多、外界压力过大是导致学生负担过重的根本原因,这三个问题就像“三座大山”一样压在中小学生弱小的肩膀上,使他们的负担越来越重,甚至有不能承受之感。

1

精神负担过重

不少教师偏重知识传授和问题解决,导致中小学生难以理解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把学习当成一种额外的精神负担,对学习的消极、抵触情绪随之而来,久而久之会扭曲学生的心理,给他们带来更大的精神负担。

2

机械作业过多

部分教师以“熟能生巧”为借口,盲目给学生布置过量机械、重复的作业。机械作业过多,不但严重影响学生休息和身体健康,更会导致学生缺少深入思考的时间,学会学习只能是空中楼阁,更妄谈审辨式思维、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

3

外界压力过大

成绩排名、分数、荣誉以及学校、教师、家长、社会对中小学生的无形压力导致学生学习的外动力变大,这势必会使知识、学习和思维的魅力减弱,最终导致中小学生学习的内动力越来越小,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从某种程度上就成为一种必然。

从本质上看,这些问题都与“不想学”和“不会学”这两个课堂教学的基本问题密切相关。

二、直面现实,强化反思,探寻问题成因

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改革可以简化为两个基本问题:一是“不想学”的问题,二是“不会学”的问题。在这两个问题的研究和实践上,教育研究工作者和一线教师花费了比较大的精力,也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客观地讲,“不会学”的问题似乎有了比较好的解决方案,“不想学”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究其原因,就在于研究者和实践者往往把“不想学”的问题列入德育工作的范畴,而这对解决“不想学”的问题的作用更为有限。

1

“不想学”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不想学”的问题,本质上就是学习动力问题。学习动力包括外动力和内动力。外动力主要来自外界刺激,分数、压力、利益等都是外界刺激。内动力主要是来自学生内在的对学习和思维的驱动力。有一种观点认为,学习的外动力越大,内动力就越小;外动力很难持久,也不会引发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愿望。笔者非常认同这个看法。而在教学实践中,依靠分数、排名以及奖励等外动力刺激学生学习的做法却非常普遍,这或许是学生厌学现象越来越严重的根本原因。

笔者认为,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主要与好奇心、成就感和创造性有关,但现在的课堂教学恰恰使这三个方面随着年级的增加越来越弱,甚至逐渐丧失。

一是好奇心不断减弱。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好奇心越来越弱。原因就在于,大多数教师的教学似乎就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放大学生的好奇心。学习与日常生活和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的关联度越来越弱,这就必然会使学生逐渐丧失学习和探究的好奇心。

二是成就感越来越弱。进入到初中、高中后,由于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片面强调课堂密度、知识容量,“满堂灌”现象越来越严重,学生学习的获得越来越依赖于教师的讲授,而不是自己的思考,学生“学习消化道”的“消化”能力由于教师“喂”给的是反复“咀嚼”过的知识碎片而越来越弱,部分学生不管怎么努力成绩始终难以提高,更会使他们缺乏成就感。即便学习好的学生也会因为缺乏深度学习而感到成就感不高。

三是创造性严重削弱。强调标准答案的考试注重低阶、中阶思维的训练,以审辨式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为主要特征的高阶思维无法在这样的考试中呈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高阶思维是人的创造性的主要来源,缺乏创造性的低级或中级智力活动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不会学”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不会学”的问题虽然似乎有不少解决方案,但由于学习目标不明确、实现路径不清晰、练习作业不精准,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目标设计不明确。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在设计学习目标时常常照抄教学参考书或网络上的内容,究其原因,就在于直接把作为课程目标的“三维目标”或核心素养列为每一节课的学习目标,这使得课堂学习目标过于空泛而无法落实,致使学习目标形式化。再加之表述目标的“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词不够具体,无法评价与测量,因而不能转变为检测目标是否达成的问题或练习。此外,“一刀切”的学习目标和内容,不能体现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也不具有激励性。

二是路径规划不清晰。在设计实现学习目标的路径(以下简称“实现路径”)时,不少教师只考虑课堂流程(即课中),没有对课前、课中、课后进行整体设计,即便是设计课中的课堂流程,也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能抓住达成目标的关键问题,对大多数学生通过自学或交流学习能达成的目标和大多数学生难以达成的目标,都是反复讲解,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三是问题提炼不精准。由于目标设计不清晰,不少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或课后作业时,不能按照目标要求进行精准提炼,这就必然导致课堂练习(包括例题)和作业的随意性较大。再加上教师对教学质量的担心,只好用过量的、机械的、重复的作业达成目标,从而造成学生作业越来越多的局面。

三、提高动力,增强能力,实现“享学慧学”

解决“不想学”和“不会学”的问题,需要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动力入手,也就是需要全面提升以思维力为核心的学习力,进而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符合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从本质上解决学生不想学、不会学的问题,进而促进学生“享学慧学”。

1

思维力是学习力的基础

国际上关于学习力有多种定义。笔者认为,在诸多定义中,学习力的“三要素”说言简意赅,一线教师比较容易理解,即学习力是学习者学习能力、学习动力和学习毅力的综合体现。

在学习力的三要素中,学习能力是学习力的基础要素,它主要是指学习者接受新知识、新信息,并用所接受的知识和信息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智力——主要包括感知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而在学习能力的诸多要素中,思维力是核心要素。因此,要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力,就必须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入手,而提高学习能力这个学习力的基础因素,必须把思维力的培养放在首位。

学习动力是学习力的关键要素,它主要是指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学习动力包括外动力和内动力。有关研究表明,外动力愈强,内动力愈弱。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是内动力显著不足。提高内动力必须以提高思维力为关键,推进学习方式转型,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成就感,激活学生的创造性。

学习毅力是学习者为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而自觉克服困难、努力实现目标的一种意志品质。学习毅力与自信、专注、果断、自制和抗挫折等要素密切相关,而这些因素都与学习能力、学习动力密切相关。从一定意义上说,学习能力强,学习动力足,学习毅力就一定不会弱。

2

思维力及其三要素

思维力是人借助语言把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分析和综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而揭示出不能直观感知的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能力。

套用物理学的力的“三要素”理论,思维力的大小取决于学习者掌握的关于思维对象的信息量的多少;思维力的方向取决于思考的价值目标以及围绕目标形成的思路;而思维力要找准作用点,就必须把思维集中在特定的对象上,并把握其中的关键环节。其中,思维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分别与思维的维度、向度(高度)和强度(深度)有关。

思维力的大小、方向与作用点都直接或间接与学习动力、学习毅力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它与学习能力这个基础要素密切相关。提高学习能力,关键在于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而增强学习动力则与转变学习方式密切相关。

3

提高学习能力,增强学习动力

提高学习能力,必须围绕思维力的三个要素展开教学设计:学习者需要掌握的关于思维对象的信息量与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密切相关;学习者思考的价值目标以及围绕目标形成的思路与学习目标以及实现路径密切相关;而要把思维集中在特定的对象上,并把握其中的关键环节,就必须设计好课堂教学的关键问题。因此,思维导学的根本原则是以学为本,基本途径是自主、合作、探究,核心要素是目标导航(学习目标的设计与达成)、路径导引(实现路径的规划与实施)、问题导向(关键问题的提出与解决)。

增强学习动力,必须变革学习方式,推动深度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内动力,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释放学生的学习潜能。在思维导学的研究和实践中,整体学习、关联学习、创造学习、对话学习、选择学习五种学习方式,与增强学习动力具有明显的正相关。

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利于解决“不会学”的问题;学习动力的增强,有利于解决“不想学”的问题。学习能力的有效提高,学习动力的不断增强,会促进学生实现由想学会学到“享学慧学”的转变。

4

思维导学的内涵与实质

思维导学就是根据思维形成与发展的规律,以“以学为本”(以学习者为本,以学习为本)为根本原则,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基本途径,以目标导航、路径导引、问题导向为核心要素,以整体学习、关联学习、创造学习、对话学习、选择学习为主要方式,促进学生思维力、学习力全面提升的一种课堂教学方式。

思维导学的首要目标: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学习力,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

思维导学的根本原则:以学为本。具体可以理解为三个方面:一是目标上以学定教——以学习者的基础和能力作为确定学习目标的主要依据;二是手段上以学促教——以学习方式的变革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三是评价上以学论教——以学习者自主学习的程度、合作的效度、探究的深度以及学习目标的达成度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标准。

思维导学的核心要素:目标导航、路径导引、问题导向。根据目标设计问题,就能有效减少学生的作业量,而作业量减少了,学生就有充分的时间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做到举一反三。

思维导学的主要学习方式包括整体学习、关联学习、创造学习、对话学习和选择学习五种,简述如下。

一是整体学习,指基于单元(章节、模块)、基于概念体系、基于现象理解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明白概念之间的异同,尝试用多学科知识解释事物或现象,进而提高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增强学生把书本“由厚读薄”的本领和结构记忆的能力。

二是关联学习,指基于概念之间,基于学科之间以及基于知识与社会、生活、科技前沿之间关系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同学科乃至不同学科概念之间、同学科乃至不同学科知识之间,以及知识与社会、生活、科技前沿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进一步提升对学习意义和价值的认识。

三是创造学习,指基于知识发现、基于改题编题、基于学科思想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打开思维,创造属于自己的认知,增强对学科思想的感知和理解,进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是对话学习,指基于小组学习、基于师生交流、基于超越文本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文本材料的感知能力,引导学生学会交流与协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质疑能力。

五是选择学习,指基于学习目标、基于课后练习、基于自由分组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同时也有利于学生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和不同的同伴有效展开合作学习,促进因材施教原则的落实。


文章节选自《思维第一:教学设计与实施》一书,教育科学出版社2020年7月出版。本文曾发表于《陕西教育(综合)》2019年第1—2期,收入本书时,做了适当修改。

本文为大家介绍了思维导学的背景及理论基础,具体该如何实施呢?请关注我们下周的文章:《思维导学:实现“享学慧学”的有效途径(下)》。


房超平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助理,“思维导学”倡导者,著有《思维第一:全面提升学习力》等深受一线教师喜爱的图书,《思维第一:教学设计与实施》执行主编。


PS: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近期微信改变了推送规则,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排序。

要想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好内容,可以每次读完后点个【在看】或者把我们的公众号设为【星标】哦!这样你就不会错过我们的每一篇文章啦!




往期回顾

新书速递 | 变革学校——一位中学校长的口述史新书速递 | 建设价值驱动型学校新书速递 | 学习路径与儿童数学教育新书速递 | 建设使命共振的学校新书速递 | 指向学生高阶思维培养的化学教学设计怎么做?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吧!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