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部家训成就一个家族

2016-11-28 身度文化 余世存工作室

一部家训成就一个家族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似乎是个中国人就会脱口而出这几句。


《百家姓》由宋人编写,国姓“赵”自然排在第一位


可是“钱”姓为何列居第二呢?


正是因为他


钱镠画像


钱镠开创吴越小国,祖孙五代为钱王,繁荣了江南,归顺了中原,和平并入宋朝版图,为宋朝官民称道。

宋代以来,出现了上千位钱姓名士。

宋初甚至出现了钱氏文人群:

苏东坡、冯梦龙称道的钱惟演、钱易兄弟;

驰骋北宋诗坛的钱惟济、钱昆、钱昭度、钱藻……

明代殿试和礼部廷对均列第一的钱福

万历年间殿试第一的钱士开;

清代藏书家钱曾、画家钱杜、诗人钱鲁斯……



如果这些人你都没听过,没关系,下面这些人你一定听过

钱三强钱学森钱伟长钱永健钱穆钱钟书钱玄同……


等 等!


姓钱的多了,这些人之间真的有关系吗?


当然有


钱学森的父亲钱家治是钱镠第32代世孙,钱家治的侄子钱学榘是动力学专家,钱学榘的第三个儿子钱永健获得了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


学者钱钟书的父亲是文史学家、教育家钱基博

钱基博是钱镠第32代世孙,钱基博的孪生兄弟钱基厚的长子钱钟韩是著名物理学家


“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的父亲正是著名的思想家、学者钱玄同。


“三钱”之一的钱伟长之父钱挚是著名教育家

钱挚早逝之后,将儿子托付给四弟钱穆代为管教,钱穆为其更名为伟长


……


为何钱氏家族人才辈出呢?


钱镠出身卑微,而后却位列王侯,如何保证家族的富足是他最担心的问题

钱镠生了三十三个儿子,把王位传给儿子还要让手下人信服也是给问题

于是钱镠在六十岁时立下家训八条

告诫子孙“莫纵骄奢,兄弟相同,上下和睦”

并强调

“子孙若不忠不孝,不仁不义,须是破家灭门,要鸣鼓而攻之。”

就是为了保证钱氏家族的家风。



据说,钱氏家族每有新生儿诞生

就要全家人一起恭读《钱氏家训》

这个传统直到近代中断


好读书、重教育也是钱氏家族成功的重要因素

钱镠就在家训中写道:

“子孙虽愚,诗书须读。”

钱氏后人中钱玄同父子、钱家治父子、钱穆叔侄都是勤奋好学的典范


互助的风气也是钱家成功的关键因素

家训规定

“家富提携宗族,置义塾与公田,岁饥赈济亲朋,筹仁浆与义栗”

科学家钱江初回忆说:

村子里有五六百户人家,基本都姓钱,早在1901年村里就办了小学堂,所有小孩上学全都免费。村里实行“学田制”,专门划出三百亩田,这些田的收入全部作为小孩上学的经费。

钱伟长幼年丧父后也是靠着叔父钱穆和宗族的救济才完成了学业。


一部家训,造就了钱氏家族的辉煌。


长按扫描下面的二维码阅读《钱氏家训》


然而,人无完人,钱氏家族的人格成就却常造后人诟病。


1907年,以吴稚晖为中心的一批巴黎中国留学生创办了《新世纪》杂志,在鼓吹无政府主义、狂骂西太后的同时,也恨透了母语,认为正是汉语和汉字使四万万同胞陷入困顿,主张“改用万国新语(即世界语)”,即或不能立即推广,也可以考虑先用英语、法语或德语来代替汉语。这种想法影响较大,吴的论敌章太炎的学生钱玄同完全接受了这个设想,并推波助澜,提出了著名的语言革命的口号:“汉字不灭,中国必亡!”


1958年,钱学森在报纸上论证“亩产万斤”的可能性。在一篇文章的开头,他引用了一首民谣:“前年卖粮用箩挑,去年卖粮用船摇。今年汽车装不下,明年火车还嫌小。”当时河南有的地方先后“创造”了亩产两千多斤和3530斤粮食的纪录,钱自问自答道:“土地所能给人们粮食的产量碰顶了吗?科学的计算告诉我们,还远得很!”他说,太阳光能射到地表,只要利用其30%,亩产就可能达到“两千多斤的20多倍”!一年后,他的计算又使亩产潜力精确为5.85万斤。


钱钟书言语刻薄,有语不惊人不休之意。王辛笛《手掌集》出版后,钱钟书、施蛰存等人应邀到王府便饭并获赠样书,离开王家后,钱钟书指着《手掌集》封面图案对施等人说:“辛笛手中抓着一朵花,他印出来了,但他另一只手抓着钱(当时辛笛在银行任职),却不印出来。”


文革中,费孝通被打倒,生活变成扫大街、做检讨、听报告。一次,众多被打倒的反动学者、学术权威们去听钱伟长做报告。钱以当时“政治正确”的话语痛诋知识分子,说知识分子虚荣,写一篇文章还要署上自己的大名,生怕人家不晓得;但工人农民生产无私奉献,工人做工,从不在产品上刻上自己的名字,农民生产粮食,也从不在麻袋上写上自己的名字。云云。费孝通在底下对人说:“这样的报告,我也会做。”


钱家人才井喷,在官、产、学领域多有建树

给我们树立了成才的榜样

也给我们指示了人生和人格的另外的可能性


-更多阅读-


主流越屏蔽鲁迅,鲁迅的偶尔现身越是惊艳(9月25日)

鲍勃·迪伦:他的音乐成就使一般人忽略了他的诗歌和思想成就

我看北岛

汉奸汪精卫有善的动机,有烈士的心地

这是奴隶最后的吼声

"人无贬基,中或最赢"



余世存,诗人、学者,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湖北随州人,现居北京。做过中学教师、报社编辑、公务员、志愿者等。曾任《战略与管理》执行主编,《科学时报》助理总编辑。主持过十年之久的“当代汉语贡献奖”。

已出版的主要作品:《非常道:1840-1999年的中国话语》《老子传》《人间世: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家世》《大时间:重新发现易经》《东方圣典》(合编)《立人三部曲》《一个人的世界史:话语如何改变我们的精神世界》等。


*图片来自网络,文章转载授权请联系后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