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余世存、老树:我们做了一部有关节气的《时间之书》

2016-12-01 余世存 余世存工作室


小编按

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11月30日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不仅增强有关社区和团体的文化认同,而且还有助于加强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张玲说,“中国重申将和利益攸关方共同参与,一起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对此,余世存老师这样说:


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但跟其他大多数中国的非遗文化如昆曲、京剧、宣纸制作技艺、珠算、剪纸等有所不同,节气是关于时间的文化。



一般的非遗文化多指一门古老学问、技艺,是“地方性知识”,即使仍传承下来,但也属于遗老遗少或说小众的。节气的不同在于,它在今天的生活中仍起作用。因此,节气不仅只是遗产,它也是“旧邦新命”的生活和文明模式。



遗憾的是,大多数中国人不仅日用而不知,而且很多人也淡忘了节气之于文明的本体意义。事实上,节气是鲜活的存在,它不是只属于“地方性知识”,不仅只与民众的生活世界有关,也跟全球的时间演变有关,跟文明有关,就是说,它跟所有人的时空感相关。



节气时间已经超越传统农耕生活,而进入到现代大都会生活,让人在节气时间中认识自我、获得安顿。处在一个远离自然(即天人相分)的现代世界,节气所蕴涵的天人相印相应思想、知识及其实践,极有利于校正现代性的异化和危难。



 节气是中国人、北半球人进而人类文化中的时间花实。现代化以来的几代中国人都希望“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中国“对人类的贡献是不符合它的人口比重的”,我个人相信,从节气时间开始,中国对人类贡献的时间开始了。



接下来,让我们跟随余世存老师,在“节气”中走过四季光阴,品味时间之美。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从天文学上说,这是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的时空。“阳和起蛰,品物皆春。”太阳沿周天划过,到此之际算是有了决定性的转折。



春天的本质之一乃是木性或木行,木行要完成生发的职能必须有水,故立春之后,水行以雨水的节气方式呈现,为春天加持壮行。



惊蛰就像运动场上启动某项比赛的打令枪一样。一枪打响,那些还在冬眠状态蛰伏得太久以至昏昏沉沉的昆虫走兽们都惊醒过来,它们听令而努力生长壮大。



春分日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南北半球昼夜相等。春分,中国人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对北半球的很多人来说,春分意味着真正的春天。



清明是大地回春、生机盎然的时候,人的心情也会舒展起来。此时扫墓祭祖,“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祭扫活动既能体现对家庭的尊崇,又能表达对祖先的感恩。



古代有“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之说,民间的解释是仓颉造字不要上天的奖励,只求老天让人民五谷丰登,故天雨谷粒,给人间下了一场谷子雨



中国先民对夏的理解是一个空间意义,字的本义是“面向南方”。古人观念以南为生,以北为死;以南为阳,以北为阴;以南为前,以北为后。即正南方是中国人的基准方向。



对先民来说,在小满节气里迎来“麦秋至”有重大的意义。品尝到新麦意味着身体获得了新一年的能量,得到了新生之加持。



芒种节气催生了一种农民身份,麦客,即流动的替别人割麦子的人。他们像候鸟一样迁徙游走,一路收一路走,等麦客走到自家门前,自家的麦子也熟了。



在东西方文明的历史上,夏至都是最早确定的时间或节气之一。对热的感受方面,东西方人是一致的,人们观察到,夏天热得狗都吐出了舌头,三伏天的英文即是“dog days”。



夏至之后的几十天,就被先民形象地称为“暑”。暑字,从日者声。日者,此时大地上的万事万物,包括人在内,都是日者,都是为太阳照耀的人。



大暑一般是处在三伏里的中伏阶段,就是现代人常说的“桑拿”天。在古代,“伏日”也是伏避盛暑、祈祭清爽的祭日,伏日祭祀极为盛大。



“秋”字由禾与火组成,表示禾谷成熟的意思,立秋也就意味着禾谷开始成熟,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获季节到了。



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处暑过,暑气止,云彩疏散自如,不像夏天的浓云成块,民间因此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即“出游迎秋”。



因为白露节气,有人以为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我们今天已经很难理解秋白是来源于白露,还是白露得名于秋之色白。



古典中国人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的开始,秋分日居秋季九十天之中,平分了秋季。秋分意味着隐居、避让,意味着独立不惧,遁世无闷。



寒露时节中,有一个节日,就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九”在易经中是阳数,九月初九正好是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所以又称“重阳”或者“重九”。



霜降日有一种鲜为人知的风俗。在这一天,各地的教场演武厅例有隆重的收兵仪式。按古俗,每年立春为开兵之日,霜降是收兵之期。



的本义是终结,是先民系绳记事的绳结。会针线活儿的人在线两端都打上结,即是冬的形象。但它后来借用,指一年的最后一个季节。



小雪意味着气温持续走低,不仅地面上的露珠变成了霜,而且天空中的降雨也变成了雪花。



人类在大雪面前变成了风雅之士,无数人的手和心灵感受过大雪。只见天地之间白茫茫的一片,雪花纷纷扬扬地从天上飘落下来,四周像拉起了白色的帐篷,大地立刻变得银装素裹。



调时定时是一切生物的本能,更是人类的本领。立人身为尺度,立竿见影,每次最短的日子即是夏至,最长的日子即是冬至



小寒是春天前的严寒,是黎明前的黑暗。它是艰难的,也是躁动不已的。欲望、力量、才华、正义在这里屯聚,终有喷薄而出的时候。



大寒的日子,天地间经历了漫长的封冻,有心人已经听见了震动的消息。无论天上的雷震、地震、社会动荡,都在释放大量能量的同时,给予时空新生的机会。


(配图:赵向前   老树  网络)


首部全面解读二十四节气的国民读本

著名学者余世存最新力作



《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

定价:65.00

上市时间:2016年12月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重温人与天地万物感应共鸣的古典时光

解读中国人千百年来证实的存在与时间


时 间 之 美          不 舍 昼 夜


点击阅读原文,火热预售中 !



-更多阅读-


主流越屏蔽鲁迅,鲁迅的偶尔现身越是惊艳(9月25日)

鲍勃·迪伦:他的音乐成就使一般人忽略了他的诗歌和思想成就

汉奸汪精卫有善的动机,有烈士的心地

这是奴隶最后的吼声



余世存,诗人、学者,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湖北随州人,现居北京。做过中学教师、报社编辑、公务员、志愿者等。曾任《战略与管理》执行主编,《科学时报》助理总编辑。主持过十年之久的“当代汉语贡献奖”。

已出版的主要作品:《非常道:1840-1999年的中国话语》《老子传》《人间世: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家世》《大时间:重新发现易经》《东方圣典》(合编)《立人三部曲》《一个人的世界史:话语如何改变我们的精神世界》等。


文章转载授权请联系后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