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余世存:在大时间里看世界,看自己

2017-02-13 张丁歌 余世存工作室


余世存 生于1969年。199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作家,自由撰稿人,著有《常言道》、《非常道》、《家世》等,最新著作为《大时间》。


我们要回去,回到传统文化,回到《易经》。我们需要寻找一个安身立命的坐标。


采访/ 张丁歌 插图/胡晓江


小时候,父亲让我知道了中国农民对节气非常重视。那时每到春夏之交,他经常会串门,回家后高兴地告诉母亲:问清楚节气了,惊蛰、谷雨、清明、芒种⋯⋯父亲说,早一天晚一天都会影响种子成长,影响整年收成。农作物的记忆竟如数学般准确,乡里人在播种这样的“大作”上,都分外虔诚、严肃。


这是我对节气与农耕文化关系的最早印象。后来看过一个英国人对江南农业的报告,就是论证了中国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产出是欧洲的几倍。这种天地间的交互作用很微妙。


前几年我在大理生活过一段,发现很有意思的一点:极远古的时间和极僻远的空间有着微妙的联系。诸子百家那里的文化,在偏远的农村有着生动的存在。我开始意识到自己是在天地之间了,一种大的时空之间。在乡村,在空间的边缘,我们的时间会被唤起。而在都市,也并非占有了空间,它是一个时间的前沿地带,反而容易把时间丢了。


何为“大时间”?它应该跟现代社会的心理时间是相对的。现代人的时间是非常短小、浅近的,我们最关心的往往是一年两年的事情,缺乏那种时空关系的意识,从几十年、上百年的时间轴来看问题,看世界,看自己。


我去大理生活,是一种回,甚至是逃:逃离都市,逃离纷乱的现代生活。


很多人意外,余世存怎么搞《易经》了?其实,我是回到《易经》了。


去云南之前,我只是读过《易经》,但完全没有深入。和很多学院派学者一样,从考古、训诂的角度去读,再从别人的解释中想象、判断,猜这卦是什么意思。在云南那两年,我的生活主要就是读书,系统读了《左传》、《春秋》这些经典,又开始读天文学的东西,因为在大理可以看星星嘛。阿城在《河图洛书》里提到的那些人,我都读了。后来自然读到《易经》门前,通了一些,但还是有种感受:似乎所有书都读完了,但唯有两本没跨过去,就是《内经》和《易经》。不是有种传说嘛,说这两部典籍是外星人送给人类的礼物。


有时会想,所有的书,即使你再笨,也有专家帮你读了,像《论语》、《道德经》,各种注释本,照着看也能看出名堂。但唯有《内经》和《易经》,太难破解。我在那乡野星空下,边研读,边对古人心生敬佩,也折磨着自己。差不多是到了后来写完《老子传》了,我都回到北京生活了,再反复投入《易经》,才一点点解了扣。像是通了,笃定了很多,觉得有必要交出自己的一份答卷,于是开始写《大时间》。


这种感觉,就像中西方都讲过的:真正的师徒,不是徒弟去拜师,而是师傅来找徒弟。必须等你的心性到了,他才会去找你;如果你心性不够,他找到你,你佩服他,但你俩还是没那种缘分。我和《易经》大概就是这种关系。


我在春天动笔,从太阳回到北半球的复卦写起。复卦中有“朋来无咎”、“出入无疾”等辞,这不正是中国人过年送红包的现象吗?不正是近几年冬至前后大家开始重视养生意识吗?几千年前的辞句今天仍有效,让我理解了《易经》“观象系辞”的本质。这一卦卦的解读充满了惊喜。


我一直在说回到《易经》,是希望大家回到它本来的面目、状态,并且让它有效加持现代人的生活。古人说《易经》是“为君子谋”,而不是“为小人谋”,小人也指百姓众生,“君子以为文,百姓以为神”。我这本书就是要把《易经》还给大众,让大家拿回一个工具,用来理解自己跟世界、跟时空的关系。


当然这个“回到”,可能还涉及我们这代人需要寻找一个安身立命的坐标。我们这代人考学到大城市,内心一度想摆脱原有中小城市的亲人、朋友圈子,因为它绑架你,从情感上勒索你,你几乎想甩掉这个血统。但慢慢你会发现,无论到哪里,北京、上海甚至海外,那个文化脉络是摆脱不掉的,它如影随形追随着你。从开始的对立、瞧不上,到最后完成和解,你会发现这个过程很有趣。第一,那个你曾想摆脱的东西本质上摆脱不掉;第二,它是你生命的组成部分,要接纳它。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如此,我们在摆脱不掉传统文化的时候,是否有可能更积极地参与现代生活?这其实是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所要做的。中国传统文化,除了胡适、顾颉刚等做了整理之外,“五四”以来的几代中国人都把它放在一边,忽视它,甚至轻视它。大家都在热烈地拥抱西方,借余英时的话,都是“急于用西方观念来为中国书作新解”。但一百年来的进程证明,这种单相思式的改造是有问题的,在对自己家的文化不够熟悉的情况下,就想把房子装成很现代的样子是不太可能的,而且你会发现内心还是安顿不下来。所以我们要回去。


我去了大理生活,其实也是一种回,甚至像是一种逃:逃离都市,逃离纷乱的现代生活。 在这次“逃离”中,我重新发现了《易经》,发现了个体与自然、与时空的关系,像进入了一种大尺度的时间。




《易经》的四象状态,就是一个时空图景,个人、家国、天下,就是东南西北、春夏秋冬。


我十几岁接触到节气对“农耕文化”的影响,从《易经》概念看,节气只是一个小单位。就像古人说《易经》,“易与天地准”,只要天地存在,这个大的时空模型就存在。《易经》的四象状态,就是一个时空图景,个人、家国、天下,就是东南西北、春夏秋冬。我们把世界一分为四,时间就是春夏秋冬,空间就是东西南北。时间是不均匀的,一年四季的时间含义不同;空间也是不均匀的,高山河流的地貌不同,方位和能量也不均匀。比如:东方的能量相当于春天,南方是夏天,西方是秋天,北方是冬天。


这种四分法是共通的。就像古希腊以来的西方哲人提黄金、白银、青铜、黑铁时代;文艺复兴以来康德、马克思、斯宾格勒、汤因比等人把人类文化分为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包括印度人的成、住、坏、空,这些划分和春夏秋冬其实没什么差别。


所以我在《易经》里看到一个大时间,它是一个世界图景。全球化其实是超越时空限制的,中国人和外国人与时空的关系是共通的。我们不仅仅是中国人,也是东方人,同时享有西方人的成果智慧。我们不只讲仁爱、讲感恩,也要讲正义、讲逻辑。


其实中国人应该有自豪感。因为中国处于世界的东方,属于时间的春天阶段,一元复始,生生之大德,中国人繁殖力、生命力都是罕见的。中国人幸运地处在时间和空间的一致性阶段,当人类的精神从春天出发的时候,中国人恰好在春天状态。中国人先学的是春天的文化,例如以孔子为代表的仁爱的东西;成长后接受夏天的文化,如印度文化、佛法;近几百年接受西方的秋天文化。反过来,西方人可能太理性了,他们要往东走,要去春天,回到人类的童年阶段。


但春天又是一个“初生”阶段。为什么我总说中国人是“类人孩”?因为缺乏西方意义上的成年人格和公民责任。所以我们被称为“子民”,被大家长统治。再比如,都说中国人不讲逻辑。其实逻辑的时空方位是西方(秋天),但中国人讲抒情、讲诗歌、讲直觉,这个是在东方的。辩证思维在南方,两世思维(对于中国人最陌生的)在北方。一个人一辈子都会经历这四个思维:我们小时候是东方人的思维,善于抒情,直觉力强;到了40岁左右,逻辑性会增强;到了晚年,很多人贪生怕死,但也有人想早死早投胎,这就是两世思维。


整个人类精神也受制于这种时空的演进。《易经》中说“帝出乎震”,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之间,北半球北纬30度附近(即中国先天易的震卦区),不约而同出现了老子、孔子、释子、苏格拉底等“天才儿童”,这些轴心时代巨子的思考至今仍给我们启示。




也有人说我研易“走火入魔”了,说老余“妖”了。


因为对卦爻辞的熟悉,我只要知道一个人的出生时间,便能随口讲出其性格特点和生活遭遇。有人就认为我研易“走火入魔”了。特别是听说我写了《大时间》,也有朋友开玩笑,说老余“妖了”。我只能说通过朋友的行为给他做预判,这是两种思维方式的冲撞:他认为自己是科学主义、理性思维,把我判定为占卜式的、不可知的、宿命论的东西。他没有意识到这本质上是人类文明的一个直觉思维。


就我个人的体验而言,学《易经》更让人敬畏,更坚定人生宇宙的信仰。那种收获是难言的,我常说,这不亚于一个理财高手惊奇于大时间里的点线之美,也不亚于一个天文学家惊奇于先人仰望星空发现了天文之美之善。


其实我也是人到中年才打开这部书,我也曾跟很多人一样对它抱有偏见。有这么一个典故:上世纪30年代,荣格遇到胡适,他问胡适《易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胡适就说,别管它,那是一本关于古老的中国的魔法汇编。荣格知道胡适是实验主义大师,就问他是否用过《易经》算命。胡适说算过,荣格再问他算得准不准,胡适说,可能有个70%。后来问得胡适都不好意思了。荣格得出一个结论,中国这个实验主义哲学家都没有读懂这部国学典籍,很遗憾。


当然也没有必要把《易经》思维说得这么神乎其神,它其实跟我们青少年的思维差不多,或者是中文系的文学思维差不多,是不需要推理过程的思维。就像牛陇菲先生说胡兰成对“赋比兴”的阐释是最厉害的:从一件事跳到另一件事,中间有联系,那叫比喻;没有联系,没有逻辑,才叫兴。这是一种童心思维、直觉思维,是一种悟性、灵光一闪。


但我们需要警惕的是,只要有另外的自己存在,只要有40岁、50岁之后的我存在,此时的我就应该退居一个状态。我现在的思想完备了,已经能够指导自己的人生,但我永远还要想到有50岁的我,这个时候的思考就不是绝对的,要意识到还有一个老年的我。我们作为人要意识到自己的渺小性。



◆本文刊发于《新周刊》2015年5月15日第433期。授权转载请与新周刊微信后台联系,合作请发邮件至neweeklyteam@163.com。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微店下单本期杂志




回复以下 关键词查看对应内容:

窦唯丨李健丨大理丨宫崎骏丨程浩丨台湾丨土豪丨美剧丨妖孽丨刻奇丨阴谋论丨一辈子丨情人节丨身体与性丨游客帝国丨不想过年丨空姐丨中国男人丨中国笑点丨app丨新周猫


新周刊

中国最新锐的生活方式周刊


微博@新周刊

微信new-weekly

APPfor iOS / Android

官网www.neweekly.com.cn

新媒体合作邮箱neweeklyteam@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