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央视《国家宝藏》湖北篇燃爆了!这3件国宝惊艳了时光

2017-12-13 湖北人大
点击湖北人大了解更多详情

悠悠华夏文明,宝藏无数

漫漫荆楚历史,文物颇多

若从湖北省博物馆24万件文物中

只选3件,实则难以

谁能代表荆楚?


10号晚,央视大型文物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给出了答案!


     

    12月10晚,备受关注的《国家宝藏》聚焦湖北,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云梦睡虎地秦简这三件湖北籍国宝惊艳亮相。


     节目里,它们前世今生的故事令人震撼。荆楚大地上,这些动人心魄的历史从未散去,它们被被尘封在文物里。如今,又被鲜活地讲述出来。


        沉浸在文物守护者段奕宏、王刚和撒贝宁带来的生动故事里,一瞬间,仿佛穿越了。我们的祖先、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文化,我们的一切,都令人感动骄傲而自豪。



段奕宏化身“剑灵”,霸气演绎!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u0517cdbt6e&width=500&height=375&auto=0


    “剑有君王剑、诸侯剑、庶人剑。庶人剑是用来杀戮的,而君王剑是以天下为剑。我本就是一把君王剑,不出则以,若出则必须匡正诸侯,天下归服”,亮相《国家宝藏》的第一件宝物是“天下第一剑”越王勾践剑。


   影帝段奕宏化身此剑“剑灵”,以独特视角演绎了越王勾践的传奇故事。现场,湖北省博文保专家向观众揭秘其千年不锈的原因,并试图还原其2500年前的真容。


“天下第一剑”,名不虚传!


现场还原其2500年前的真容 

   

      越王勾践剑长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875克,1965年出土于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望山楚墓群1号墓。剑身修长,装饰有黑色的菱形花纹,中脊起棱,剑刃极其锋利。剑格正反面由蓝色琉璃和绿松石镶制而成,剑柄用丝线缠绕,剑与剑鞘紧密结合。


在剑身的正面刻有“越王勾践,自作用剑”八字的鸟篆铭文。这把宝剑刚从楚墓挖出来时,上面还套着剑鞘,把剑拔出来时,宝剑寒光逼人,锋利无比,还把考古人员的手指划破流血了。用剑划纸,竟然一次就划破了二十几层纸。


    这柄越王勾践青铜剑做工精美,虽然历经两千多年的岁月仍旧锋利无比,因此有“天下第一剑”的美誉。



撒贝宁穿越秦朝,

开设“知识问答”节目


       

       这一次,撒贝宁可不会像在《今日说法》那般严肃,而是用十分轻松欢乐的方式还原了竹简的故事。

   

       他穿越回2000多年前的秦国安陆县,成了一名叫“喜”的基层法官。喜不但熟记秦朝律令,更是隔三差五安排考核。今天,他要考核的对象是安陆县的两个小吏乐和怒。


这段表演,征服了无数网友↓↓↓


       网友@遗墨经年:看这段儿的时候只有两个感想,第一,秦朝的律法真的是既全面又严格,精密到了每一个细节,让人无法钻空子。第二就是这个叫喜的小吏,是真的热爱自己的工作,爱到离开人世也要让热爱的内容,在竹简里继续陪在自己左右。


       网友@樱桃甜糖:这个叫“喜”的官员让我泪目。一个分明小小官吏,和他所在的中华第一次大一统时代似乎毫无关系,然而就用他对法律的一丝不苟、持之以恒的书写,让一粒历史洪荒里的沙,成为穿越古今的主角,钦佩!


       网友@57牛奶_独守极圈:这件国宝令人感动之处在于,他不需要惊世之才,不必斥资千万,创造者也并不权倾天下,甚至他自己都不知道两千年后这竹简会成为国宝。感觉这件它离我们很近,两千年前一个在岗位上兢兢业业的普通人,对于自己工作认真的记录并保存了下来。


      

      1975年12月26日,在湖北云梦睡虎地沉睡了2000多年的秦代竹简面世,震动了考古界。这次考古,发现了1155枚竹简。被历史学家、文物专家誉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被列为建国50周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云梦睡虎地秦简的发现,为研究秦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律等方面,提供了重要资料。


       世界上最早的法医记录、世界上最早的刑事侦查书籍、世界上最早环保法、最早的人权法、最早的家书、最早的汉字隶书、最早的年谱、最早的人造墨……这些,都对我们现在的生活和工作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来自武汉公安局3位青年汉警为观众讲述了云梦秦简的价值       


       正如撒贝宁所说,“我们终有一死,而这些竹简也必将会腐朽。但是,这些律令背后的精神,一定会延绵后世千年”。



王刚扮演“国君曾侯乙”造编钟


       

       老戏骨王刚扮作曾侯乙,讲述了青铜编钟诞生的故事:春秋战国时期,野心勃勃的楚惠王欲吞并曾国,善于外交的曾国国君曾侯乙得到大量青铜,不造兵器却造编钟,用礼乐感召楚惠王,在乱世中保曾国一份安宁。


       编钟是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兴起于西周,盛行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出土至今,曾侯乙编钟被敲响过3次。


       第一次,是在编钟出土后3个月,恰逢建军节。曾侯乙编钟第一次向世人发出它浪漫而又千古的绝响;1984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35周年,曾侯乙编钟在中南海第二次被敲响;1997年香港回归,编钟第三次被敲响。


       敲响编钟第一声的人,叫谭军。在《国家宝藏》节目里,他带着“编钟的忘年交”——武汉音乐学院青年编钟乐团,带来了一首大气且优美的编钟古乐:《茉莉花》。


      

       这套曾侯乙青铜编其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证明了我国古代音律艺术的巨大成就!




湖北人大长按二维码关注

hbrdfb


即将打开""小程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