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富布莱特项目申请兼谈国际法类学术期刊投稿 | 青年国际法学人

黄志瑾 国际法促进中心 2023-07-10

“青年国际法学人频道”第二期与大家见面啦!这一期的作者是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助理研究员黄志瑾博士。本文介绍了在国内攻读法学博士学位的同学如何准备出国进修的情况。以申请富布赖特联合培养博士为例,本文首先对项目申请和学校选择两方面内容做了介绍,并分享了在密歇根大学研修国际法的个人感受,最后结合个人工作经验,探讨了国际法青年学人投稿的经验。希望黄博士的海外进修和学报编辑的经历可以给大家带来更多的视角和启发。欢迎大家阅读后给我们留言,说出你的问题或告诉我们你有什么期待!


作者简介
黄志瑾/

上海人,2001年进入武汉大学法学院,至2007年毕业,于同年考入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刘晓红教授。曾于2009年获得台湾中华发展基金大陆研究生赴台研修项目资助,赴台湾中原大学法学院;2010年获得中美富布莱特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资助(Fulbright Ph. D Dissertation Program),赴密歇根大学法学院(University of Michigan)研修。现任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编辑,上海原本律师事务所顾问。



现在回想起来,读博士绝对是我做过的最好的决定之一。2007年我从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硕士毕业,在武大经过了六年的法学基础训练后,与其他同学一样,摆在我面前的选择无外乎做律师、考公务员、读博士。没有做多少考虑,出于兴趣爱好,我选择了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考虑到已经在外地待了六年,非常思念父母,加上又找到了位于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古北校区的工作,在距离四五公里外的华政读博士自然是首选之一。回想起来,当年没有毅然选择出国做“海龟”,确实是比较遗憾的。但是好在国家留学基金委、华政国际法学院和我的导师都提供了很多平台和信息,给我这样的“土博士生”以另一种方式去海外学习。这篇小文,也是希望能够给像我当年一样因各种各样原因选择留在国内读博,想在学习过程中出国进修的同学一些建议。


项目申请—华而有实

奖学金的类型选择

简单来说,奖学金的申请途径主要有:政府/机构奖学金和学校奖学金。政府奖学金有中国政府资助和外国政府资助的,比如中美富布莱特项目(Fulbright)就是由中美政府联合出资的奖学金。另外还有澳洲的扶轮社奖学金(Rotary)和奋进奖学金(Endeavour)、德国洪堡奖学金(Humbolt)和阿登纳奖学金(KAS)。现在信息获取渠道多种多样,网站、微信都相当高效、便捷。除去政府奖学金,各个学校的奖学金也是很充沛的,比如密歇根大学的Michigan Grotius Research Scholar Program(链接请戳:http://www.law.umich.edu/mlawglobal/gradandresearchscholars/Pages/researchscholarprogram.aspx)提供的奖学金金额也比较可观。具体信息可从各个学校的网站上获得。

申请技巧的把握

政府奖学金和学校奖学金所看重的品质略有不同。政府奖学金看重的是申请人的领导力,在填写申请材料时,要学会“以小见大”,从自己的经历和感兴趣的点入手,落实到对国家的体制建设、公益发展和国民交流的层次,以此展现个人的领导能力和全局观念。学校奖学金则看重具体的研究内容,比如是否研究计划与该校的优势方向相匹配,是否能找到指导或者合作的教授等。

结合本人的经验,本文主要分享如何申请政府奖学金的经验。以申请富布莱特奖学金为例,它是美国政府为了促进与其他国家的民间交流而设立的奖学金,有较为浓重的政治背景,如何将我的研究内容与其宗旨相结合就成为我申请的主攻点。

我申请那年,正值马英九刚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为两岸关系带来了一个新的政治气氛。而我也刚获得台湾中华发展基金的资助在台湾研修了两个月,结合当时形势、我的自身优势以及专业兴趣,我选择了《台湾地区加入国际组织的相关法律问题》这一选题作为我的研究内容,具体包括:台湾地区在政府间国际组织中的现状、台湾地区加入国际组织的法理基础、台湾地区在国际组织中的法律地位等问题。在论证选题时,我集中在全球化时代下的两岸问题解决路径,指出台湾的国际空间不仅是两岸人民自身的问题,在全球化时代,两岸关系的走势影响着亚太地区的安全,更影响了全球的经济发展,去美国研究该问题,有助于从全球化的视角解决这一需要政治智慧和法律技巧的问题。而且,这一问题的研究会为中美关系带来良性的发展。参加项目面试时,面试官主要是美国驻华领事官员,提出的问题也围绕着“你的项目能够给中美关系带来什么”、“为什么要去美国研究你的课题”这些问题上,由于事先的准备工作切中要点,在回答时就相当得心应手,最后效果也很好。

另外,我申请时正是时任国务卿希拉里大力推广“巧外交政策”,民间层面的人民对人民的交流(people-to-people exchange)是该外交政策的着力点。在个人陈述(personal statement)中,我特别强调作为女性专业人士,如何通过女性视角促进中美关系中的民间关系和专业交流。这样的准备不仅仅是迎合项目的宗旨,更是体现申请者个人对时事解读和专业素养的功力,如何“以小见大”,从你的研究课题拓展到两国关系的高度,需要平时对世界形势认识的日积月累,以及对专业能力的把控,更需要对投身于国际法事业的热忱和情怀。再比如我申请台湾地区的“中华发展基金大陆研究生赴台湾研修奖学金”时,也在申请材料时着重阐述了个人以及我的研究项目对两岸关系发展的贡献,以及我对两岸关系这一历史问题的关注和对台湾人民的情怀,这也成功帮助我拿到了这个奖学金赴台湾研修国际法。

总而言之,政府奖学金的设置是为了培养学术领域的民间外交官,理解到这一内涵,并且通过逐字逐句地研读该奖学金的设立目的、沿革以及近期关注点,绝对会事半功倍。


学校选择—有取有舍

在选择美国学校的时候,我们经常会有选择性障碍。对于像哈佛、耶鲁这样排名好而且地理位置优越的大学永远是狼多肉少,更多的人在申请学校的时候会有这样的烦恼:是选择地处纽约但是排名一般的学校,还是在小城市寻找排名靠前的学校呢?

我在申请时也遇到同样的问题,最终我选择了美国公立大学“三巨头”之一、地处中西部“大农村”的University of Michigan。就个人经验来看,这个选择最后证明还是比较明智的。


密歇根大学法学院

学术资源

就学校资源而言,排名高的学校各方面资源较多,教授都是重量级的。以UM为例,它的Mlaw Global项目聘请了许多学术和实务方面非常杰出的法学家,我当年就上了ICJ法官Bruno Simma教授的国际公法课。Simma教授对两岸问题有浓厚的兴趣和了解,他在课堂中开设了一个模拟法庭,其中的一个case就是台湾问题,我与从清华毕业过去读LLM的宋威同学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阐述了对台湾主权的申张。通过这次模拟法庭,我们使很多对台湾问题懵懵懂懂、人云亦云的美国同学都开始了解了它的复杂性,尤其是当我们拿出一张依“中华民国宪法”所绘制的地图来证明台湾并非主权实体时,对方的JD们无从应对,Simma法官也对我们的这一证据表示了支持,最后他对两岸问题进行了问题式的解读,他也表示这个问题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很期待中国青年人能够在未来智慧地解决。



国际法院法官Bruno Simma教授和作者的合影

融入当地文化

就学校资源而言,排名高的学校各方面资源较多,教授都是重量级的。以UM为例,它的Mlaw Global项目聘请了许多学术和实务方面非常杰出的法学家,我当年就上了ICJ法官Bruno Simma教授的国际公法课。Simma教授对两岸问题有浓厚的兴趣和了解,他在课堂中开设了一个模拟法庭,其中的一个case就是台湾问题,我与从清华毕业过去读LLM的宋威同学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阐述了对台湾主权的申张。通过这次模拟法庭,我们使很多对台湾问题懵懵懂懂、人云亦云的美国同学都开始了解了它的复杂性,尤其是当我们拿出一张依“中华民国宪法”所绘制的地图来证明台湾并非主权实体时,对方的JD们无从应对,Simma法官也对我们的这一证据表示了支持,最后他对两岸问题进行了问题式的解读,他也表示这个问题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很期待中国青年人能够在未来智慧地解决。

就地理位置而言,小城镇虽然不如大城市那么国际化,但是民风淳朴,不仅相对更加安全,而且接触当地人的机会比较多,能够更加容易融入当地环境,而不是成天和中国人扎堆。我和我的室友就租了一个美国人的房子,与房东一家同住了一年,深度接触了美国家庭的生活,并与他们全家成为了非常好的朋友。我们的房东在我们入住的那一年成功找到了理想伴侣,订了婚,她未婚夫的儿子是facebook创始人之一Chris Huge的丈夫Sean Eldridge。在我住在她们家那一年,他们两人为了促进纽约州同性恋婚姻的合法化做出了非常多的努力,房东和她未婚夫经常与我们讨论同性恋婚姻合法化的话题,并骄傲地向我们更新他们的进展。在我回国后的一个月,纽约州终于通过了同性恋婚姻合法的法案,我们也算是家庭成员,了解了这个法案背后的故事。例如这样深度参与美国家庭生活的经历,可能在人情关系疏远的大城市,就不是那么容易拥有。


Chris Huge和 Sean Eldridge

就人脉积累而言,在小城镇的学校,由于人数不会太多,又没有太多别的娱乐活动,同学之间的走动就相当频繁。我们在UM的中国同学,每周都会进行一次三国杀大战,还会邀请一些美国同学参加,这个传统保持到我们回国后,虽然大家工作很忙,但是都尽量保证经常见面,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成为了一辈子的好朋友,好伙伴。这与有些学校动辄一百多人的项目比起来,积累的人脉更加扎实,交到的朋友也更加真诚。

当然,如果打算毕业后留在当地工作,学校的地点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比如在华盛顿念书,能很容易地听到国会、白宫和各大律所合伙人的讲座,当地学校与这些兼职教授也保持着良好密切的关系,更有利于寻找工作机会。


密歇根大学U of M——国际法青年学人的理想之所

University of Michigan创建于1817年,位于美国密歇根州,是美国历史上最悠久的公立大学之一。密歇根大学有三个分校,分别位于Ann Arbor, Dearborn和Flint。密歇根大学自建校以来,取得了卓越的研究成果,被誉为“公立常春藤”。密大法学院创建于1859年,历史悠久,长年位列美国法学院TOP14,其优势专业有国际法、税法、公司法、比较法等。密大国际法在2015年US News国际法专业排名中位第9名,其国际法与比较法项目具有传统优势,WTO之父John Jackson就曾任教密大。密大法学院不仅有充足的国际法师资,更充分利用其广泛的资源,聘请了许多其他学校和国际组织的专家授课;ICJ法官Bruno Simma每年会在法学院集中授课Public International Law或者Impact of Human Rights onInternational Law课程;著有World Trade Law afterNeoliberalism : Reimagining the Global Economic Order 一书的伦敦政治经济学院Andrew Lang每年会集中授课International Trade Law。密大独有的税法LLM项目由美国著名税法专家ReuvenS. Avi-Yonah领衔执教,具有相当的知名度。密大的比较法也相当给力,中国法研究项目有一批对中国非常了解,在中国也有相当知名度的教授任教,如Nicholas Howson、Mary Gallagher、Par Cassel等。


Vice Dean Virginia Gordon作者的合影

以我个人的经验来说,国际法青年学人要想充分利用密大的国际法学术资源,有以下几点可供借鉴:

首先,确定好研究题目,寻找合适的指导教授。美国的教授对有明确目标的学生相当欢迎,在去美国之前,研究透自己的课题内容相当重要,安排好自己的研究进度,利用教授的office hour多沟通多交流,一定会大幅提升自己的学术能力,并且会从教授处获得学术会议信息等多种资源。

其次,利用好密大课程资源,多蹭课。密大法学院对访问学生和学者相当友好,所有的课程只要经过任课教授同意,都对外开放。我就在那一年蹭了不少课,教授们也不会因为你不用考试而对你减少要求,该交的作业和阅读量一个也不会少。除了与本专业有关的课程外,其他基础性的法学院课程也会有很大裨益。我就相当后悔没有去上密大著名公司法教授J. J. White的公司法课,美国宪法、公司法、合同法、侵权法等法律是其法律体系的基石,也是比较法研究的重要内容,对这些法学课程的仔细学习,绝对对自己未来的研究有相当大的帮助。在美国,国际法是相当小众的专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国际法规则有很大一部分是从美国国内法规则衍生而来,对美国国内法的学习是国际法和比较法研究的一个重要研究方法。

第三,密大法学院图书馆是一个瑰宝,一定要充分利用。密大法学院图书馆是全美前三的图书馆,其藏书量和现代化程度都很惊人。我当年很幸运地申请到在图书馆的一个格子间。借书只需要通过用户名在网上系统输入或选择书名,图书馆工作人员就会在12小时内将书送到我的小格间里,相当人性化。图书馆开放到晚上2点,逢备考时还会通宵开放,如果学得晚了,回住处怕不安全,还可以打电话叫校内巴士送回家。密大的电子资源也相当先进,与国内高校相比,国际法方面的数据库一应俱全。




作者在密歇根大学图书馆


国际法学人投稿经验谈

应小编的要求,对学报编辑选稿做一点简单介绍,必须指出的是,这里介绍的只是笔者工作的期刊(《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的选稿倾向,每个刊物都有自己的风格和偏好,在投稿时,建议多阅读目标刊物所载的文章,研究其风格,再有针对性地进行投稿。

选题、选题、选题

选题永远是文章的灵魂,决定了文章的格局。以国际经济法学科为例,该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新规则更迭不断,青年学人要保持对新发展的实时关注,养成定期浏览各国际组织网站的习惯。对新问题、新热点的研究会比较受欢迎,就我个人的经验看,人大复印资料就对热点问题较为重视,在文章水平相当的情况下,热点问题会更容易被引用。但是,我个人认为,对热点问题的研究只能是青年学人研究之路的起步,绝不应当成为讨巧的研究方法。

创新

我在审稿时,经常会收到选题合适、结构完整、注释规范的文章,但仔细阅读内容,便会发现作者只是简单重复前人的观点,这类文章常出于博士生之手,且多为其课程论文。做学术研究,一点也不可马虎,哪怕是做课程论文,也要记得“在巨人的肩膀上再爬一小步”。创新并非是要求作者颠覆前人,或提出标新立异的观点,只要形成能够自圆其说的一整套论证,或者采用不同于前人的研究方法,都是会得到编辑赞赏的。

经营自我品牌

青年学人的研究之路刚刚起步,有些人因种种原因急躁冒进,采取讨巧的方式或一稿多发,或将一个题目改头换面重复发表,或甚至引用他人文章不加注释。就我们学报来说,只要发现有学术不端的情况,就会列入黑名单(发现一稿多发相当容易,中国知网每年都会向各个期刊寄送该刊当年所登文章学术不端的情况,切勿抱侥幸心理)。我们期刊也考虑到作者的实际需求,允许一稿多投,但需要作者在发表之前明确尚未在其他刊物发表。另外,编辑也会检索该作者公开发表的文章,是否改头换面是相当容易判断的,一旦在学界留下这样的印象,对青年学人的未来之路将有可能是致命的。另外,一篇达到发表要求的文章应当注释规范、措辞流畅、格式标准,这是作者学术功底的直观体现,大多数编辑部对此也相当重视。

结语

接到徐奇的邀请,为“国际法促进中心”撰写此文,我十分受宠若惊。坦白地说,写这篇小文我是惴惴不安的。作为青年学人,我在学术研究这条路上根本还处于蹒跚学步的阶段,许多问题还有待前辈答疑解惑、指我光明,何谈经验?一想到在我身边,有这么一群热爱国际法、热爱坐在书斋里的、怀有理想主义情节的年轻人,大家相互分享,共同体会学术研究所带来的快乐,一起保有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为中国的国际法治理想而努力奋斗,我就为自己能够成为其中一员而骄傲。所以,这篇小文,谈不上什么经验之谈,更多地是对自己过去一段生活的总结,和对未来学术追求的鞭策。希望与心怀相同梦想的学友们携手共进。


美国富布莱特项目(The China-US Fulbright Program)介绍

美国富布莱特项目是中美两国唯一的政府间正式教育交流项目。该项目创建于1946年,以倡议者富布莱特参议员的名字命名。1999年开始,在教育部的指导下,该项目赴美学者的遴选、录取、行前集训,来华任教学者的国内接受院校安置和集训等事务性工作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CSC)负责。赴美学者的面试工作则由CSC协同美国教育交流中心(American Center for Educational Exchange,隶属美国驻华使馆)共同完成。赴美留学人员在美费用由美方负担,中方为其提供单程国际旅费和研究生的往返国际旅费;来华任教学者的工资由美方负责。在过去的23年里,共有508名学者和研究生赴美学习/进修,359名美方专家来华讲学。项目每年平均安排25位左右的中美双方学者、研究生赴对方国家进行科研工作、学习或讲学。

项目链接为:http://www.sino-education.org/studyabroad/Fulbright.htm


国际法促进中心(CIIL)之“青年国际法人”频道负责人:徐奇

频道编辑:单沁彤 常玲毓

--------------------------

Chinese Initiative on International Law | 国际法促进中心

微信公共账号: CIIL2015

把中国人带到国际法的前沿,把国际法带到世界华人的身边

Any international justice without Chinese participation will not be a true global effor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