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博四问—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法学院研习比较法│青年国际法学人
李芷毓│华东政法大学法学学士、法学硕士,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法学硕士。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现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法律解释和比较法。
引言
每每收到国内的约稿,我的思乡之情便溢于言表。我对国内夹杂着尘土的空气、火锅和烧烤的偏爱在伯克利三点一线的生活中渐渐麻木。谈及异国读博的感受,除了累一时竟无语凝噎。我从来都不是个学霸,含蓄地说,我是个非典型的学生。我并不是一个乐衷阅读的人,却走上了读博的道路。我总提及以前读大学闲下来的时候还可以看看杂志,后来读研究生的时候只愿意看上面的插图了。但那些参与过美国宪政改革的老教授们对法学的那份热忱和激情却时常感染着我,照亮我从普通青年走向半个女文青的道路。我的周末曾经是个丰腴的美人,现在总是被两三篇阅读小结欺凌得骨瘦如柴。图书馆的白日梦时间里我会忆起旧时生活的点滴。的确,我青春最美好的时光无憾地献给了松江和苏州河畔。然而,矫情的回忆就此停笔,本文将针对申请美国博士的备受关注的两大问题分享一些经验,并且和大家分享自己在伯克利攻读法学博士的经历,进而为青年学人们出国研习提供参考。
1研究计划怎么写?
我也曾经为研究计划苦恼了很久,一来英语水平不高,二来网上可供参考的资料也很少。实际上,再好的研究计划一般在你入学之后都会被导师改得面目全非,你连把最初的版本打印出来都会有浪费纸张之嫌。因此,申请时一份好的研究计划需要体现清晰的研究思路,而并不是非要写一个意义深远的研究议题。基本上,完整的研究计划应该能够回答五个方面的问题:research question(即研究问题,忌讳过大、过广、模糊,尽量直观具体,例如:A模型是否能正确解释B现象?), hypothesis(即假设结论), research methods(即研究方法), so what(就算证出了这个结论又怎么样?言下之意,就是要表明研究课题的意义、价值, 要顾及potential audience的感受——谁会对你的论文感兴趣,谁会愿意读你的文章?)只要能够自圆其说自己的观点和计划,在英语用词用句上不要犯低级的错误,让评审委员会阅读之后想一探究竟,这篇研究计划就达到了效果。一个热心的同学曾经侧面打探过招生办对博士的录取标准,得到的答案是offer会给予那些学术委员会认为有潜质写出出众的博士论文的人。这个极其官方又模棱两可的答案至少可以说明研究计划的评阅标准多半是主观的,所以尽人事,听天命。
2如何向教授自荐?
自荐对于法学院的学生来说相对陌生,因为主流申请者,如JD或者LLM,基本是不需要在申请阶段跟教授套辞的,除非想要拿到很有说服力的推荐信来增大录取的机率。尽管如此,LSAT、托福成绩 和 GPA 仍是决定JD、LLM 录取的主要标准。倘若是申请国外的PHD、JSD或者访问学者的话,教授的推荐信才会显得至关重要。有时候,甚至拿到了评审委员会成员的推荐信就相当于一只脚迈进了这所学校。由于欧洲的法学院我没有申请,所以这里主要谈谈美国法学院的自荐技巧。
这里首先要纠正一个普遍的误解——认为只有全面地读完教授的书籍和文章才能开始给教授发第一封邮件。我想强调的是,研读过或者掌握教授的学术成果自然是最好,但是往往每个教授在十年间会变换自己的研究方向。以我的导师为例,他二十年间研究过罗马法、日本法,现在又转而对中东的法律体系产生兴趣。特别对于要申请好几所法学院的学生来说,想要在申请准备阶段读完每个学校的相关领域的教授的文籍是低效和耗时的。在与潜在导师的第一次邮件中,不妨以研究助手的姿态,表明自己对某个法学大方向的热爱和高度的研究渴望,愿意协助老师今后的研究工作,无论是什么方向的,怀抱“干一行爱一行”的情怀。其次,勇于尝试的心态很重要。不要认为只有向熟识或者经人介绍的教授才能颤抖地发出你的要约邀请。大多数的美国教授都非常平易近人,不管你来自何方,说着多么无厘头的话,教授们看到了也会给予一个礼貌性的回复。不过教授每天都要收到几百封邮件,所以一定要把邮件的标题写清楚,例如:Letter from...-Applying for the JSD/PhD program,以免你精心准备的邮件石沉大海。最后,谈谈自荐的基本格式,仅供参考。不管怎么样,开头必须做个精炼的自我介绍,包括名字、年龄、家乡以及教育背景,把你觉得最值得显摆的经历用最简短的方式表达出来,让人感觉是自然流露,忌讳未经加工并且显而易见的自吹自擂行为。接下来可以谈谈对这个学校、项目以及研究领域的热爱,并表明潜心修炼的决心。美国法学院有的老师三五年间只带一到两个学生,因此在邮件的最后,再问一句今年您有招生计划吗?我有机会成为您的学生吗?另外,别忘了附上你的个人简历和研究计划。总的来说,我觉得自荐还是主要靠勇气和运气,永远不要低估了自己的潜力,我的导师就是我从未谋面却同意给我写推荐信的天使。
3去伯克利读书怎么样?
伯克利对博士生的研究课题和会议演讲的经费资助并不像许多常青藤私校那般出手阔绰,但是作为美国言论自由运动的发源地,它所传承的更多的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自由精神和踏实肯干的研究态度。凭心而言,来这里读书给我最大的感悟是,大多数我们眼中的天才甚至比普通人还努力百倍。拥有最卓越的先天资质固然重要,后天的勤奋和努力却是通往梦想的必经之路。撇开读书不谈,这所公立学校也有它别具风格的迷人之处。校园里,你能看到风格迥异的各种游行抗议,能体验一年两度的考前裸跑,能爬到劳伦斯国家实验室的山头俯瞰整个湾区,更能与小松鼠们一起在草地上晒太阳。不过,送上一句诚恳的忠告:别惹这些看似无辜、手无寸铁的松鼠大王们,伯克利电路系统曾经发生的全面瘫痪就归功于它们的牙。
虽然我的研究领域为法律解释和比较法,但是伯克利分校在国际法领域的研究同样引人瞩目。因此在这里我将简单介绍伯克利的一些研究中心和知名的教授,供大家参考。伯克利设有两个涉及国际法的研究中心,一个是Human Rights Center (https://www.law.berkeley.edu/index.htmlcenters/human-rights-center/),另一个是the Miller Institute for Global Challenges and Law(https://www.law.berkeley.edu/centers/the-miller-institute-for-global-challenges-and-law/)。国际法领域比较权威的教授包括:David D. Caron教授和Richard M. Buxbaum教授。与此同时,法学院也设有Berkele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不仅提供给对国际法感兴趣的学生参与筛选投稿、编辑文章的机会,并且在每个学期都会向伯克利本校学生征集student note。法学院对中国法的研究也日趋重视,不仅有享誉盛名的中国法专家Stanley Lubman教授坐阵,还有年轻且学术造诣深厚的Rachel Stern教授授课,她对中国的环境法、律师业、司法考试都颇有研究。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伯克利的绝大多数研究性学科均位居全美前十,这让它成为了交叉学科研究的天堂。在这里,你可以选修校园其他专业的课程,还能够在其他系寻觅自己的论文指导委员会成员。与此同时,法学院也十分重视研究方法的教学,统计分析、调查问卷等都是其常设课程。统计分析不仅有初级、中级课程,还有跟法院判决研究相结合的课程,这对法学研究方面的实证分析有相当可观的帮助。调查问卷会从如何设计survey入手,教授你提出问题、设置选项的技巧,计算研究对象的数量等等。就我个人而言,伯克利对于博士一年级设立的JSD Seminar也让我获益良多。伯克利每年会招收6-8个法学博士,基本致力于不同的研究方向。在不到十人的小课堂里,大家一起讨论法学经典著作,一起设计研究课题,在开题答辩前对互相的研究课题提出意见,并接受教授的指导。
4为什么去美国读书?
这是我读博第一年常问自己的问题。我总自诩是个情感并不丰富的粗人,但在图书馆奋战到深夜独自回家的时候,偶然听到齐秦的《外面的世界》心中也不免五味杂陈。作为异乡求学的学生来说,外面的世界无奈往往多过于精彩。研习英美法系,是冲突还是融合?远赴美国求学,是困境还是出路?我不想在这里妄下定论。美国读博为了什么?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原因。无所谓高尚的、世俗的,只要是听从自己内心的选择,都是好的、值得为之一往无前的选择。
记得大一刚入学时,总是有热心肠的前辈语重心长地教导我们,大学应该谈场恋爱,我想在大学时候我至少是个听话的学生。但在这里,我想避开“应该做什么”的老句型,我只想谈谈在美国读博你可以做些什么。首先,你可以参加一次学术会议,作个演讲,与外校的学者一起探讨你的课题,听听他们的建议。有关哪些会议在征稿,如何申请等问题,你不仅可以在法学院老师的邮件中获得资讯,并且可以定期查询某些网站中所发布的各种主题的会议信息(比如:http://www.hg.org/conference.html)。其次,你可以在暑假或者学期中申请一次校外实习,法院、检察院、律所和公司的法务部门都是不错的选择。就我个人来说,法院的实习经历令我受益良多,不仅有机会起草各种法律文书、旁听庭审、调解,并且可以在文书写作方面得到法官助理和法官的指导。尽管美国大多数的法律实习岗位都倾向于本土的JD学生,但是勇于尝试和争取往往会为你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至于如何获得法院实习机会,每个法学院都遵循不同的规则。在伯克利,你需要先修改好自己的简历和cover letter (法学院的career department,一般都会有老师帮你修改格式和语病), 之后可以跟学校的field placement department负责人讨论你的实习计划,她会给你分享一些申请和面试的经验,最后就是向你感兴趣的联邦法院或州法院投递简历(网上可轻松查找到法官助理的邮箱和法院的地址),邮件和信件形式申请均可。一旦法官通过你的简历认为你可以胜任法院的工作,法官们会通过他们的助理对你发出面试通知。由于美国的法官非常繁忙,他们并不会轻易对申请者提出面试邀请。因此如果你收到了邀请,被录用的机率就会比较大了。
作者在美国联邦地区法院实习时和同事的合影
段落终了,自然回归到博士阶段最可怕的梦魇——发表论文。我是Berkele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审稿部门的成员。每接到一份投稿,审稿部门就会组成四人评审小组,为该文章打分。评分标准很多,其中包括论文的逻辑、新颖性、是否贴合国际法或比较法的主题、作者的职称、论文发表情况等等。这里最想分享的一点经验是,许多文章因为citation不符合bluebook的规则而被遗憾地扣去了不少分数。因此,希望同仁们在投稿之前不妨花费两到三天的时间把文章的脚注从头到尾地改成规范的格式。客观地说,想要在美国知名的law review发文,对美国本土的在校PhD来说也相当不易,那我们这些来自外国的学者更是机会渺茫。但是,在我们身边也不乏成功的案例。你可以尝试先从本校杂志社的student note发起,并且争取在一些权威会议上发表演讲,从而增加文章被选中的机会。总而言之,秉承健康、积极的心态总是成事的关键。以我为例,诚然杂志社拒我千百遍,我待编辑如初恋。
结语
寥寥四千字,就此收笔。谨以此文表达我对国际法学人频道编辑们勤勉工作的敬意,以及对祖国的莘莘学子以及法学未来的无限憧憬和坚定的信心。我自知文采乃中庸之流,但内容是真挚的。感恩于漫漫法律求学路上所结识的挚友们,时间或许改变了我们眼角的细纹和人生的阅历,而恒久不变的是那份青春的悸动和对法学的执着。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
特别感谢《华政研究生》编辑李晓郛博士和左安磊博士对本文的支持和帮助。
国际法促进中心(CIIL)之“青年国际法人”频道负责人:徐奇
频道编辑:单沁彤 常玲毓
--------------------------
Chinese Initiative on International Law | 国际法促进中心
微信公共账号: CIIL2015
把中国人带到国际法的前沿,把国际法带到世界华人的身边
Any international justice without Chinese participation will not be a true global eff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