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瑞士比较法研究所研习国际法│青年国际法学人

童立雪 国际法促进中心 2023-07-10


欢迎阅读“青年国际法学人”频道第八期!本期文章的作者是来自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的博士生候选人童立雪。本文介绍了她在著名的国际法研究机构—瑞士比较法研究所开展博士研究的经历。首先,本文向大家简要介绍了瑞士比较法研究所,并从丰富多样的图书资料出发呈现这一国际法研究的理想之所。其次,本文介绍了研究所项目申请的情况,并就研究项目的选择提出个人建议。然后,作者介绍了自己的外方导师胜雅律教授,以及在与导师相处过程中的学习感悟。最后,作者分享了在日内瓦参加国际会议的经历,进而积极鼓励大家努力把握参加国际组织会议和实习的机遇。希望童立雪的求学经历能够为在国际法研究道路上前行的你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童立雪│武汉大学国际私法专业博士生候选人,瑞士比较法研究所联合培养博士生。20142015年,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前往瑞士比较法研究所访学一年,研究方向是知识产权与国际私法。


引言

作为一名国际私法专业的学生,让自己变得“国际化”似乎是最为重要的一项任务。因此,许多国际法专业的学生都会选择出国留学。无论是短期的交流学习,还是长期的攻读学位,出国留学都是许多国际法专业学生在研究生学习期间为自己定下的目标之一。在考取武汉大学国际法所国际私法专业博士之后,我就为自己确定了出国交流一年的目标,在博士一年级也花了不少时间准备,最终成功申请到国家留学基金委奖学金,获得到瑞士比较法研究所学习一年的机会。目前我在这里已经学习了九个多月,感觉收获颇多,也深深爱上了研究所的学习氛围和研究环境。值得一提的是,1986年,作为我国第一个到该所研究学习的中国学者,我的导师黄进教授就在此学习了一年,此后也极力鼓励和推荐国际法的学生到这里学习,大家也都积极地追随黄老师的步伐。CIIL邀请我分享在这里学习的经验,我感到非常荣幸,也希望借此机会能让更多的人了解瑞士比较法研究所,选择到这里学习访问。

一、瑞士比较法研究所——国际私法研究的理想之所

瑞士比较法研究所概况

1978年,瑞士联邦议会通过了《关于瑞士比较法研究所的联邦法》,为实施上述联邦法,瑞士联邦委员会于1979年颁布了《关于瑞士比较法研究所的法令》,瑞士比较法研究所最终于1981年正式成立。根据上述法律,瑞士比较法研究所直属瑞士联邦司法部。是瑞士唯一的官方法律研究机构。


研究所座落在瑞士洛桑市西郊、莱芒湖畔, 与洛桑联邦高等工业学校和洛桑大学比邻,其宗旨就是要使自己成为瑞士的国际法、比较法和外国法的研究和资料收藏中心。研究所内有来自世界各国的律师、法律工作者、学者和图书管理员。研究所不仅为学生学者提供研究场所,收藏书籍,也进行专门的学术研究,为瑞士政府机构和法院提供法律意见,为瑞士立法提出建议。事实上,黄老师在第一次到这里学习后,就专门发表过文章介绍瑞士比较法研究所,文中详细介绍了瑞士比较法研究所的概况、宗旨与任务、机构与人员、学术活动与学术交流、图书资料与图书馆(参见黄进:《瑞士比较法研究所简介》,载《外国法制》19874月)。另外,在研究所的官方网站中,也可以找到对研究所具体情况的介绍(http://www.isdc.ch/en/institut.asp/4-0-10000-5-4-1/)。


丰富多彩的图书资料


比较法研究所图书馆一角

将研究所建成一个法律图书资料收藏中心是瑞士比较法研究所的两大目标之一,至少要拥有世界每个国家的一套法律书籍是图书馆建设的重要方针。目前图书馆有超过30万本来自世界各国近60种语言的藏书,而且这个数量还在不断扩大。由于书籍数量增多,研究所甚至需要通过改造会议室或办公室来扩展图书馆的面积,摆放不断增加的书籍。研究所最为丰富的资料便是欧洲法律资料,三层图书馆中有一整层都与欧盟法和欧洲各国国内法有关。除此之外,国际法和比较法的资料数量位居其次,还有一定数量的世界其他各国法律书籍。中文书籍在研究所的藏书中也占了很大的比重。由于瑞士是个多语言国家,这里的书籍也是以德语、法语为主,如果除了英语还能掌握这两种语言之一,必定会对在这里作研究更有帮助。


图书馆有自己的一套书籍分类和编目的方法,类目清晰,方便查找。若想要查找某本书,在网站电子图书馆中搜索关键词,便能获得书目的编码,结合图书馆的图书拜访图,便成清晰的找到书所在的位置。举例来说,如果输入“法律适用法”,再选择瑞士比较法研究所的数据库,便能搜索到相关书籍。找到想要阅读的书籍后,便可获得对应的书目编码。比如,选择《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条文理解与适用》,获得的编码是“CE/PRC 31b ZHRG 2011”。其中“31”是国际私法这个类目,图书馆中所有国际私法的图书代码都是31,而馆中国家代码都采用的是国际代码,例如中国就是PRC。这样想要寻找某个国家与国际私法相关的书籍,按国家代码找到这个国家再寻找31这个代码就可以了。

二、研究所的项目申请——访学一年是为最佳

对于想要到研究所来进行学习的学生而言,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如何申请。研究所的申请主要分为两个类型,一类是申请van Calker奖学金,另一类则是普通访问项目的申请。


van Calker奖学金

研究所每年为前来研究学习外国法、比较法和国际法的学者,提供一定数量的van Calker奖学金。奖学金包括访学者的基本生活费以及由在此生活产生的其他费用,如房租、保险,研究所也会视情况提供住宿,但奖学金不包括交通费,奖学金的最长期限为半年。申请奖学金时,需要提供研究计划、个人简历、推荐信等相关材料。在我看来,研究计划必然是影响申请成功与否最重要的东西,研究计划中要有明确的研究题目、研究提纲、时间规划,还要说明为什么要到瑞士比较法研究。申请最迟不能晚于每年的630日,申请方式为网上申请,登录研究所网页,便能找到奖学金的申请页面,直接与Christiane Serkis女士取得联系即可。


普通访问项目的申请

普通访问主要是指不申请van Calker奖学金,自理在研究所访学期间的一切费用。普通访问完全由自己规划访问时间,既可以在这里长期研究,也可以联系到研究所举办讲座。申请方式也是网上申请,在网上填写申请表即可(申请表链接,http://ext-isdc.unil.ch/en)。相对奖学金的申请而言,普通访问申请更简单,成功率也更高,并且如果想要在研究所进行多于六个月的长期研究,也只能选择这种方式。


访问方式的选择

由于瑞士是一个消费水平非常高的国家,在瑞士生活的开销也高于许多其他国家,因此到瑞士来学习要综合考虑自己的经济能力,考虑申请奖学金。对于中国学生而言,如果只进行短期的学习,个人建议申请研究所提供的van Calker奖学金;如果想要进行长期的研究,我建议以联合培养的形式,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奖学金(研究所当然是无法攻读学位的)。在我个人看来,最好是选择1年的长期访问,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这是出于经济上的充分考虑,然而,这样选择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在于研究所的资料极其丰富,同时有着良好的学习环境,访学人员可以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收集更多的研究资料。

三、研究所的学习生活——耐得住寂寞、把握好时间

研究所会为在此访问学习的人提供专门的固定座位,大家可以借阅、复印、扫描馆藏书籍,使用研究所的电子资源和数据库。馆藏的书籍是不能带出研究所的,但是可以借阅后长期放在专座上个人使用。研究所可以说是收集资料的天堂,因为除了大量的藏书之外,在这里扫描是完全免费的,扫描后可以直接把文档存到U盘里。另外,研究所里安静舒适,学习气氛非常好,每天大家都在这里埋头苦读或者勤奋地码字。被成千上万本书籍和努力学习的人们包围着,自然更能静下心来读书。我的桌子在一楼又正好靠着窗,时常还能看到羊群在窗外的草地上吃草,十分祥和。


窗外的羊群

在研究所学习,对我来说有最重要的两点,一是耐得住寂寞,二是安排好时间。尽管研究所资料丰富,安静舒适,但是大多数时间还是以自学为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研究计划,大多数时间大家都是安静地看书或者写文章。另外,每个人的专业和研究方向也不尽相同,所以学术交流的机会相对于学校而言会少很多。总的来说,在研究所学习主要依靠个人自觉,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当然,也可以主动和在研究所工作的学者联系交流,或者与瑞士其他大学的学者、教授联系。


此外,就是必须要对自己的学习研究有清晰的认识,安排好时间。在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奖学金时,也会要求填写时间安排。当时我的计划是花9个月左右的时间收集资料,多阅读文献和案例,然后再着手开始写论文,来到研究所后,基本上也是按照这个计划在做。在我看来,出国交流学习,最重要的是积累,没有积累就没有沉淀的资本,不大量的收集和阅读,自然也写不出来论文。所以我花了大部分的时间在阅读文献上,通过阅读各种文献和案例,也让我更清楚从哪些角度来分析问题,把什么作为论文写作的重点。但是这样的弊端就是论文进度比较缓慢,回国后毕业找工作的压力可能会比较大。说到这里也想提一下,出国交流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本来就会给毕业造成一定的压力,很有可能就是延期毕业。一般博一准备出国,联系学校、准备英语成绩、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奖学金等等,都会花比较多的时间,博二出国交流一年,等到回国博三已经开学,就要找工作准备毕业了。所以,个人建议博二在国外的这一年的时间要规划利用好,越早能确定论文题目论文大纲,就能越早着手写论文。

四、我的导师胜雅律教授——为人谦和、学识渊博

在外学习交流,和外导的联系交流自然不会少,比起介绍如何与外导沟通,我更想介绍一下胜雅律教授(Prof. Harro von Senger)其人。


作者与胜雅律教授的合影

胜雅律教授是一名著名的汉学家,德国弗赖堡大学哲学院汉学系终身教授,同时也是弗赖堡大学的法学博士,他是瑞士比较法研究所的中国、日本法律研究院,中国法法律顾问。胜雅律教授负责与中国前来访问的学者联系,辅导在此交流学习的学生。胜雅律教授的博士论文《传统中国买卖契约专题研究》,是第一部由瑞士人写的关于中国法律的法学博士论文。早在1971年他就到国立台湾大学学习,1975年到北京大学进修,与中国结缘颇深。胜雅律教授更是西方智谋学的领军人物,他花了数十年的研究发表了第一本从西方视角并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的三十六计的书《智谋》。1988年,《智谋》上册德文版在瑞士出版,并先后被译成荷兰文,意大利文,中文,英文、法文等十二种文字,全世界发行量达到五十万册。2000年出版了《智谋》下册(第十九到第三十六计)。


第一次与胜雅律教授见面,他就问了我们一些关于谋略的问题。面对他的提问,我发现自己对自己国家的文化传统并不了解,让我感到非常愧疚。平时与教授见面,他会与我讨论各种法律、实事、政治、文化上面的问题,从普京为彭丽媛批外套到“一带一路”,从社区矫正制度到中国法学教育,从古诗到中国人起名字等等。与教授交流,不仅仅学到专业知识,更是让我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跳出原有的一些思维定势。在教授身上,我学到了做事要严谨,他常常会拿出自己订阅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指出报道中的语法错误和逻辑错误。他说中国人常常看书读报都是一带而过,不会一字一句地去认真阅读,如果你认真去看会发现其中有很多问题。我觉得这种咬文嚼字的精神,正是我们这一代在网络环境中长大的人缺乏的,也是作为一名博士生应该具备的钻研精神。教授做事从容,温文尔雅,还常鼓励我们去其他国家旅游,开拓视野,让我们不要错失良机。


我非常庆幸能认识这样一位儒雅的老先生,因此在这里希望专门向大家介绍他。到研究所除了学习专业知识,与胜雅律教授一同重新认识中国文化,转变思维模式,学习为人处事之道更是难道可贵的经历。

五、国际组织的参会与实习——站在学术研究的前沿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大厦

瑞士比较法研究所位于莱芒湖畔的洛桑市,与日内瓦仅有40分钟的火车车程。超过200个的国际重要机构设于日内瓦,其中包括联合国驻欧洲总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难民署、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国际标准化组织、万国红十字会等,日内瓦可谓是一个国际的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借着在研究所学习的时间,到日内瓦的国际组织参加会议或实习也是不错的经历


我的研究方向是知识产权与国际私法。想起初次到日内瓦见到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大楼时,我当时激动的心情至今难以忘怀。然后我就抱着这样的心情上网搜索了一下,却发现在WIPO的主页上能查到所有在WIPO召开的会议,而且很多会议都是公开甚至免费参加的(会议查询网址,http://www.wipo.int/meetings/en/)。巧合的是,2015116日,在WIPO召开了一场知识产权与国际私法的学术研讨会,会议主持者是国际法委员会知识产权与国际私法工作小组,该小组每年都会召开一次会议,恰巧今年就在日内瓦。我赶紧上网注册,参加了这场学术研讨会。若不是正好在研究所联陪,我也会失去这次参会的机会。这次会议是一场公开的学术研讨会,通过参加这次会议我见到了知识产权与国际私法学术界的领军人物,他们在会上介绍了目前知识产权与国际私法的最新研究状况和近五年的工作计划,使我获得了非常宝贵的第一手信息,得以站在国际研究的前沿。在会议的问答环节,我也抓紧机会向专家学者提问,会后也和何野俊行教授私下取得了短暂的交流,解决了我长期以来心中的疑惑。对我个人而言,这次会议不仅仅是一次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的经历,它让我更加坚信自己长期以来坚持的研究方向是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思路也是正确的,这大大提高了我的信心,后来在确定论文大纲时思路也清晰很多。


后来发现,到这些国际组织参会或实习,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困难。会议信息、工作实习信息全部都公开发布在各组织网站上,通过网上注册便可参加会议,工作实习也都可以网上投简历,进行电话或视频面试。比如WIPO的实习生要求主要为四条,一是法学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学生;二是熟练掌握英语或法语,懂阿拉伯语、德语、中文、日语、韩语、葡萄牙语、俄语和西班牙语者有优势;三是熟练运用电脑;四是较强的分析能力(链接:http://www.wipo.int/erecruitment/en/internship.html)。此外,联合国欧洲总部也为学生提供各种实习机会(链接:http://www.unog.ch/80256EDD006AC19C/(httpPages)/BE8ACD4E8CD424F2C1257CE60042D970?OpenDocument)。与此同时,个人还可以到联合国参加国际法研讨会(链接:http://www.unog.ch/80256EDD006AC19C/(httpPages)/519685C86E97119B80256EF30036AD9C?OpenDocument )。在我看来,这些都是十分宝贵的经历。只要做个有心人,机会其实就在自己的身边。


结语

这篇文章写作时正值我到瑞士比较法研究所的第九个月,初到瑞士时,我觉得这里太过安静甚至有些无聊。然而,想到不久之后就要离开这里,我却发现自己已经逐渐享受和留念这里的一切。一想到回国之后可能找不到比研究所更好的地方做研究了,我就更加珍惜在研究所的每一天。一年时间,个人在学术上能有的收获也许是有限的,但我认为出国学习,更重要的是开拓视野,获取各类学术资源。学习方法远远比知识本身重要很多,开放的思维也比成堆的书本更有用,既要认真钻研又不能墨守陈规,还要做一个有心之人,才不会错过身边各种宝贵的机会。也许这段经历只是我漫长人生中短短的一年,但在这里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则可能需要一生来沉淀。


国际法促进中心(CIIL)之“青年国际法人”频道负责人:徐奇

频道编辑:单沁彤 常玲毓

--------------------------

Chinese Initiative on International Law | 国际法促进中心

微信公共账号: CIIL2015

把中国人带到国际法的前沿,把国际法带到世界华人的身边

Any international justice without Chinese participation will not be a true global effor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