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法兰西到美利坚:多元化环境下国际法的学习和践行|青年国际法学人
伴随着新学期的开始,“青年国际法学人”频道将继续为大家提供更加精彩的内容!本期文章是对哈佛大学法律硕士候选人魏文进行的专访。内容包括:作者在法国巴黎政治学院和德国欧洲商学院学习国际法的经历和感悟;作者在欧洲从事与国际法有关的实习和工作的体会;作者就国际法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提出的个人建议。
魏文|哈佛大学法律硕士候选人(LL.M. candidate, Harvard Law School);法国巴黎政治学院硕士(cum laude, Sciences Po),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法 国际商事和投资仲裁;法国巴黎政治学院学士(cum laude, Sciences Po), 并曾于2012年作为交换生在德国欧洲商学院(distinction, EBS Universität fur Wirtschaft und Recht)学习经济金融管理项目,辅修德国宪法、税法、合同法和欧洲商法。
引言
2008年初,站在高中的尾巴上,我并不确定自己本科想选择什么专业,以后想从事什么工作。我是理科生,爱一行学一行;业余兴趣却大多是文科方向的(语言,写作,辩论等)。同年年底,踌躇之中匆忙申请了两所欧洲大学并顺利被录取,由此踏上了留学欧洲的路。今年7月我有机会去荷兰海牙国际法学院参加了为期三周的国际法公法课程。除了学术上的收获,更高兴的是认识了不少从事国际法学习和相关工作的、志同道合的同胞。很遗憾自己没有机会在国内高校学习过,但是我依然希望能通过CIIL“青年国际法学人”频道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经历和感悟,进而对有兴趣来欧洲学习工作的同学有所启发。
一、从Sciences Po到EBS
【CIIL】您为何选择在巴黎政治学院学习?
【魏文】法国巴黎政治学院 (Institut D'études politiques,IEP,又称 Sciences Po),是1871年普法战争结束后由埃米尔·布特米等创立的法国大学,侧重于人文与社会学科,先后培养了28位法国总统、法语系国家的总统、总理以及国际组织(联合国、国际货币组织等)领导人。历史上巴政作为一个传统的法国精英大学府,从教育模式到培养学生的方向相对都比较单一。直到这近十年,戴国安(前)校长(Rechard Descoings)推行改革,使得学校的师资和管理模式都变得更多元开放,也开始从本科阶段就开始接受国际学生。这不仅大大拓宽了学生毕业后工作的领域,也迅速提高了学校在法国外的影响力。现在,巴政本科阶段有6个根据地理和文化属性划分研究侧重方向的校区(详见:http://www.sciencespo.fr/formations/coll%C3%A8ge-universitaire),我所在的校区是勒阿弗尔校区,侧重欧亚比较研究。
图为巴黎政治学院Sciences Po
法国作为世界文化、艺术、学术中心,无论是人文积淀还是高等教育的大环境,都十分合我胃口。我个人之所以选择巴政而是不是更老牌的学府诸如索邦大学,一是因为当时不说法语(个人至今觉得法语本身是个打着讲理旗号不太讲理的语言之一,若没有基础和语言环境很难速成),二是因为巴政寄予学生选课的自由度非常大,其本科课程涵盖了几乎人文与社会学科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第二点至今让我受益无穷。我从本科开始就习惯把对法律问题的思考和其他学科结合在一起,尤其是哲学,政治政策、经济、文化、社会学等。这成为了一个让我十分受用的习惯,我的很多同学也有类似的感受。
【CIIL】您说到巴政的多元化学科设置让您受益无穷,能否具体谈一下这种学科设置对您学习国际法的影响?
【魏文】是的。我本科前两年的课程大多深入浅出,涉及众多领域。因为巴政的本科没有“专业”这个概念,所以即便是每学期的三门必修课,也都跨越了历史,经济,法律,政治,社会学等范畴。由于教授有着不同文化背景和经历,他们的授课方式也大相径庭:传统的法式报告厅讲座与英美式的苏格拉底式辩论在这里并行不悖。这使得学生的课业压力比较大:需要适应不同的教授,也要面对做不完的演讲,写不完的论文;但日后每每和同学聊到本科这两年,大家都同意这个过程对寻找个人兴趣所在和探索适合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此外,巴政要求本科阶段的学生在修满大部分学分之后,利用一年的时间离开本校,要么去国外做交换生,要么走上社会去实现一个个人的项目。绝大多数学生会选择前者,因为可选的交换学校涵盖了全世界顶尖的高等教育机构。我的法学启蒙教授是个德国人,他的课程内容涵盖了法哲、法理、宪政、国际公法和国际私法。而且我之前去过德国两次,印象甚好。我既想学德语,又想留在欧洲内部换个环境,于是投奔了德国最好的私立商校—德国欧洲商学院European Business School。
图为莱茵河畔大葡萄园里的城堡—EBS
在德国这一年有三分之一的课程是挂在法学院修的。津津有味地啃了一学期德国税法,出于兴趣考了个税务顾问执照之后,我才开始认真思考研究生要不要申请法学院。法学,尤其是国际公法对我最初的吸引是纯学术性质的,是基于对一些大类概念抽象而哲学性的讨论。我在德国辅修了不少哲学课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对国际法作为一个具体的课题产生了兴趣。在本科的最后一个学期,我同时申请了巴政和牛津的法学院(前者提供美式的法学院教育,已培养实用型律师为目标;后者是一个更倾向于学术研究的pre-docteral program,已培养法学学者为目标)。待两份录取寄到,我已经做好了要从从业者起步再过渡到学者的职业规划,于是选择回到巴黎完成研究生学习。
【CIIL】巴政法学院的研究生教育具有什么特色?这对您的国际法学习有何促进作用?
【魏文】巴政的法学院是其研究生院中比较年轻的一个,但短时间内已经吸引到了很多业内顶尖的教授和客座讲师,集中在国际法(包括了贸易法,投资法,商法,国际仲裁,国际公法和国际私法),法国和欧洲知识产权法,公司法(包含税法),和行政法。其整体教学范畴和生源的国际化程度都很高。
研究生课程分为两年共四个学期,期间可以额外申请间隔年(gap year 期间可以工作实习,做项目,或者去其他世界顶尖法学院交流而绝大多数学生选择在第一年学习结束之后利用一年时间去完成一个个人项目)。第一年有一半课程为基础理论,但根据专业方向的不同,基础课的选择余地也相当广:诸如基础的合同法和侵权法分了法国/英国两类课,为以后不准备在法国从业的国际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第二选择。选修课的范围更广,取决于该学期访问教授和客座讲师的背景。相比起传统的法国大学法学院,巴政法学院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律师和其他法律一线工作者,课程内容也丰富许多。
我选课的范围比较广,因此接触到了许多来自法国以外的教授,也感受到了不同的法律教育方式。这一年中我开始深切体会到之前各种经历带来的益处,我的很多同学也有类似的体会。巴政法学院招生面很广,我的同学不仅来自世界各地,背景也截然不同:从加拿大来的化学硕士,到克罗地亚的人权记者,从印度的宪政律师,到肯尼亚的油田工程师。这种背景上的碰撞在国际法学习中的体现便是思维方式和切入点的多样性和创新性,还有方法论上和实际思想上的双重挑战。
法律学习对我个人而言不单是研究一门科学或者掌握一种技能。学习是理解和熟悉一种特殊的逻辑方式,也是掌握一种看待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树立一套价值、理想与观念。这个过程和结果一定是因人而异的,尤其在国际法这个充满了争议和不确定性的领域。基于这个想法,我认为个人性格和习惯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他如何学习法律,以及成为什么样的律师 / 学者。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域的法律教育模式是相似且稳定的。如果学生在接触法律学习之前没有相对丰富而独立的经历经验,很容易在相似的模式下形成相似的观念,从而成为相似的法律从业者。这对于个人并不构成问题,但是从宏观上看,这样的系统因为缺乏多样性和创新的可能性,容易在变化与发展过程中因循坐误,从内部受到很大的阻力。
同为国际法的学习和研讨者,我猜想大家多多少少对法律抱有一些理想主义的“幻想”。我认为学习或者从事与国际法相关工作的目标不光是解决某一个特定的实际问题,同时也是探寻规则的意义和善恶。我对这一点浅薄的理解是在法学院通过和教授同学的交流过程中慢慢建立起来的。我有幸接触到一个很多元的学术环境,并得以在这个环境下打磨自己对国际法的认识。
二、从law clinic和FIACM到law firm
【CIIL】您在巴政读研期间曾参与一些国际法的实践项目。请您分享一下您参加这些实践项目的经历和收获?
【魏文】因为我已经确定了毕业之后想做的事情,所以没有申请间隔年而是直接进入了第二年的课程。巴政法学院第二年选课的灵活度更大,学生也有机会选择降低课程的强度,以保留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课余的活动(这一点也是直接借鉴了美式法学院的教育理念)。我在第二年期间既参与了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和创新的 law clinic,也参加了法兰克福国际投资仲裁模拟法庭(Frankfurt Investment Arbitration Moot Court,FIAMC),收获颇丰。
Law clinic 让学生直接参与一个事务所和其客户之间的法律业务,在律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个具体的项目。我选的是参与法国公司 Groupe Bel (奶制品制造商)在其亚洲分支与承包商之间签立的合同中推行企业社会责任条款的项目,我的工作内容具体涉及了:六个亚洲国家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立法和执行情况,各国的商业合同法,行业标准和规章,争端解决,企业文化,消费者习惯和偏好等。每周的工作量在10到12小时左右,每个月还会定期和律师及客户讨论项目的进展和遇到的问题。这份经历十分锻炼实干能力,为大家走出象牙塔打好了基础。
模拟法庭也是一个对时间精力占用比较多的项目,但是相比起law clinic可能更有趣,我出于对国际公法和国际仲裁的兴趣选择了FIAMC。2014年,巴政的队伍获得了FIAMC的冠军,我个人拿到了best advocate。回头看起来这也是我在法学院两年中最为珍惜的经历。在巴政的四个学期,我最大的感悟是国际法在理论和实践上众多的实现可能;最宝贵的收获,除了同学间的友谊,便是对自己更好的理解:我更加清晰地理解了自己为什么要学习国际法,以及我希望从事什么类型的国际法工作。
图为FIAMC决赛庭辩之后巴政队伍与the honourable justice Charles N Brower, President of the arbitral tribunal for the moot court final 的合照
【CIIL】除了参与law clinic和模拟法庭,您还曾在律所实习工作过。您认为从事国际法的实践工作具有什么的意义?
【魏文】读书期间我在巴黎两家国际律所的仲裁部门实习过,也在 ICC Paris 做过一点行政性质的工作。毕业后我以 trainee lawyer 身份入职于巴黎一家美国事务所,工作重心是国际投资仲裁和欧盟法。前后工作了一年半左右。
国际法律师和国际法学者大多数情况下在以类似的方法思考和研究同样的问题,区别体现在成果的表现形式。律师的工作大大加深了我对很多法律问题的理解和领悟。作为学生或者纯理论研究者,对一段条文的理解再深刻,也必然有其限制。我坚信国际法(区别于法哲)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若是脱离了实践很容易忽视一些重要的考量因素,也容易迷失在浩瀚的理论中而背离了研究的初衷。我个人的体会是国际法律师的工作内容可以很“学术”,既具体(案件)也抽象(法理)。这也是为什么我计划先以律师身份工作,以后再回归学术。
三、国际法从业道路规划—从欧洲大陆到美洲大陆
【CIIL】您为什么选择前往美国哈佛大学继续深造呢? 面对刚刚开始的LL.M学习,您对自己有什么样的期待呢?
【魏文】由于职业发展需要,我在2014年年底申请了美国6所大学的LL.M.项目并都被录取。哈佛大学法学院在国际公法领域并没有很有实力的项目(纽约大学相比之下有更好的资源),但我看中了这里学生和教授更加不凡的个人实力,以及我可以从与他们的交流中获得的宝贵经验。来年中我除了上课还计划做一些 pro bono work (defence for the innocents) ,同时担任 Professor Michael Sandel的teaching fellow。
【CIIL】最后请谈一下您一路走来学习国际法的最大心得吧。
【魏文】如前所述,我觉得一所学校,或者一份教育经历可以给人带来最重要的资源,是开阔的眼界和接受信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其他很多学科相似,国际法学习本身也隐含了对一个人阅历的深度和广度的要求,因此任何直接或间接相关的经历都是有益的。课业是学生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却不是唯一的内容。保持兴趣和好奇心,不停尝试新鲜事物,大概也是国际法学习和工作的窍门之一吧。
国际法促进中心(CIIL)之“青年国际法人”频道负责人:徐奇
频道编辑:单沁彤 常玲毓
--------------------------
Chinese Initiative on International Law | 国际法促进中心
微信公共账号: ciil2015
把中国人带到国际法的前沿,把国际法带到世界华人的身边
Any international justice without Chinese participation will not be a true global eff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