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游行法兰西:穿梭于浪漫与严苛之间

刘区倩 国际法促进中心 2023-07-10

作者简介


刘区倩|巴黎第二大学(Université Panthéon-Assas,Paris II )博士研究生,巴黎二大中法协会会长, 研究方向为国际仲裁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他人眼中的浪漫国度—法国不是个让我顺心的地方,不仅不旺,甚至有时相克。然而,回首这些年的经历,无论是好是坏,是福是祸,都成就了今天的自己。

初至法兰西:出师不利

十年前,怀着一颗追求文艺的心,我一人带着行囊在一个初秋深夜到达里昂。在支付了不菲的中介费后,我跟着负责境外接待我的一个巴黎留学生搭乘小火车到市郊终点站,又转乘公车抵达遥远的近终点站拖着行李走了几个小时才到达住所,那是片玉米地包围的地方。从那刻起,我清楚地意识到自己选择的路已悄然展开。



阳光普罗旺斯

中介为我找的这间房子可谓又远又偏又差又贵,唯一好处是郊外的风景不错。住了没一个月,我发现不负责的中介给我的这套房子挂在别人名下,由于没有个人住址会严重影响我以后办理银行邮局、学校保险等相关手续,我拿着住房合同证明到房管处要求一间属于我自己的房间。负责人在了解我的情况后,说我来晚了,原本属于我的房间给了别人,并问我现在住哪里。得到中介让我住另外一个学生房间的回答后她拿起一串钥匙要我跟她去,我以为她会给我安排一个新的住处,没想到她打开我的房间让我在20分钟内收拾行李走人。随之而来的电话中,中介在那头怒吼我断他财路。就这样,到法三星期,不通语言的我莫名其妙的成了无家可归的人。


一年的语言过渡时间过得飞快,转眼进入硕士阶段,为了进入心仪的巴黎二大,我搬家来到巴黎并找好了住所,复习专为外国学生准备的语言考试。虽然通知上标明外国学生只需语言考试及格即可通过审核,但审核标准最终因考生人数过多而提高到了13分(法国考试满分是20,10分及格)。1分之差,通过了语言考试的我只得选择无奈离去,南下读欧盟法专业。

学习之旅:直面挑战

研究生阶段初期,刚学一年法语的我课堂上基本是听天书。法国的学制安排是宽进严出,即年级越低淘汰率越高。硕士一年级的学业任务繁重程度可想而知,每天大课小课安排得很满,考试期间平均每天只能睡四个小时,还得完成作业。


法学研究生的作业分为书写和口头两种。书写一般分为论述、案例分析和举例解析( cas pratique)三种。论述和案例分析的写作具有固定的格式,就像古典交响曲须分为四乐章一样,法律写作则称为“八股文”,即分为两大块,两大块下再两大标题,下面又分为两部分。而写作的先后顺序、标题用词的对应、段落结构等都有固定要求。此类写作没有标准答案,关键是考生得写出自己的观点,可以和参考答案完全相反,只要自己的观点能得以论证,尤其是突出批判内容。这种学术态度值得褒奖,但控制不当容易矫枉过正,以法国仲裁法为例,大律师们写的学术文章条理清晰,直指重点;反观部分没有实践经验的纯学者教授们写的文章往往为了寻找批评而批评,用词浮夸,站在务虚的层面上吹毛求疵,而忽略了法律的实际功能。这种类似八股文的写作方式是法国法学教学的特色,同样表现在律师考试中。法国律考全部为主观写作题,考生看似可以天马行空自由发挥,实则在一个个限定的框架下。比如综述大题(note de synthèse) 需要写一篇囊括所有材料观点的评论不能融入自身观点情感,又不能是简单总结,且在字数上也有限制,得不多不少。


至于口头作业,通常是两到四位同学一组,就相关选题做口头演示和分析,成绩记入期末总成绩。口试也是硕士阶段和律师考试的必选项目,抽签决定考试题目。记忆犹新的是在一次口试作业中,我和两个法国同学、一个阿拉伯大叔一组,讨论海洋污染问题。小组讨论的时候,我无法跟上他们的节奏,阿拉伯大叔直接对我说;“你看你连法语都说不清还读法律,老师会分开评分,我们能拿14分,你到时候拿5分,还不如你自己一组分离出去。”这对当时的我来讲简直是奇耻大辱。法国同学红脸低下头不说话,那时我清楚地意识到,在法国不要以为自己是外国人就能有借口放低要求,他们不会因为这个原因对你有任何优待,既然在法国,尤其是学习法律专业,理所当然应该说一口流利和准确的法语。那次经历后,在生活和学习上,我没再以自己是外国人而有放松的理由。只有当你能用流利的法语和法国人辩论并辩得法国人无话可说的时候,他们看你的眼神才会充满尊敬。


在硕士期间,我就读于巴黎一大的国际商法专业,此专业在法国排名第一,授课老师由国际法院、国际商会仲裁院的知名仲裁员和教授组成。之所以后来会选择仲裁方向的博士研究,是因为喜欢国际仲裁这门学科的氛围,它也算是法学里最开放和具有活力,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学科。比如相对于其他学科的会议,国际仲裁会议不需要翻译,所有发言人全说英语,业内的知名仲裁员和律师们拥有世界知名度,交流和沟通起来不会有太多陌生感。


巴黎一大和巴黎二大的法学专业常被评为法国并列第一,都具备很好的国际声誉。一些巴黎二大的老师和学生高傲地声称在欧洲的法学领域,二大的法学院不仅全法第一,还和牛津剑桥齐名。巴黎二大的教授们很多具有世袭传统,一代代的法学家通过父辈家庭传承下来,大多数的法国法典编纂人里都有他们的功绩,即使法典每年更新,仍可以看到一个个法学家族的姓永存经典。法国人对于自身的学术有着深入血液的自豪感,二大的国际法研究所和Cujas图书馆里存放着各类法国法学学术刊物,其中不乏一些百年前书籍。美中不足的是,非法语类的书籍不多,如我研究的国际仲裁比较领域,英语类期刊和案例集有时不如一家英美资律所丰富。比较法法学院也会举行不定期的小型研讨会,邀请全世界知名的法学学者就一个问题做专题报道,但专家发言者基本全得说法语。



巴黎索邦大学

在法国读博,主要得靠博士生和自己导师之间的交流。从博士的申请、选题、指导和是否允许答辩基本由导师一人决定,能得到导师的肯定就等于拿到许可证。但这不意味着博士学位容易得到,相反,博士文凭的取得一般至少得花3、4年时间,很多追求质量和争取评讲师的法国人常常花上7、8年时间拿到文凭。法国文科教职僧多粥少,即使是非常优秀的博士生毕业,也通常是几十个人抢一个职位,大部分博士生不得不转向律师、公司法务、公务员等职业。


法国媒体对中国的态度一向是羡慕中带着嫉妒,批判中带着畏惧。律师公会组织的中国法系列论坛,经常是一群老律师围攻批评中国法制。有一次谈到税法,几个律师没说两句就开始“批斗”,控诉中国有关机构从80年代起如何对在华的法国企业无规章、无时效、统一按自己的估算标准从头征收,还有行贿做假账、卖发票等手段。一位律师甚至谈到,为什么中国人不爱打官司,因为打赢了也没用,司法判决和仲裁裁决在中国的实际执行率不到一半。作为在场的唯一中国人,我实在听不下去了,就说道:“执行率问题属于我博士论文研究范围,我研究了五年至今也不敢轻易下定论,您真厉害,这些数据随口就来。中国税法是有很多值得完善的地方,但比起总盯着过去不断批评,我们理应看到这些年的进步,更应该放眼未来寻找机会。中国人的素质是有待改善,但法国人的理解也有待提高。”说完场内一片寂静。



在巴黎律师公会做《中国宗教与法律》讲座

工作之旅:费尽心力

法律出自实践,不是理论,把一门学科付诸实践才具有实际用益。在法国从事过的工作部门有法院、商务公司、破产公司、巴黎国际仲裁院、国际组织、法资、中资和英美资律所等,不同的部门运作模式和同事行事风格大相径庭。总体来说,法院里一般公务员与私人老板相比,做事态度完全不同。


公务员系统的事务按部就班,一切稳定但无激情;企业老板需要综合能力强的员工帮助开拓市场和沟通谈判;法务需要一些经验年限,但其在一个公司的作用有时没有很好体现出来或者说得为经济利益让步;国际组织则是表面高档,实则分工下来每个人都接触不到太实质的东西。作为一个法律人,能体现自身核心技术的场地永远是律所。小的律师事务所能从头到尾的接触不同类型案件,但案件来源有时过于单一和繁杂。大型律师事务所处理的是大型纠纷,优点是技术专深,缺点是个人只负责其中的一小部分,而观察不到全局,一个案子通常由近十个专业律师跟踪,小组会定期开展报告,制作每人的进度图表,否则无法掌握整个案件进程。



在巴黎国际仲裁院实习

记得在美资所实习时,有个任务是一方延迟履行的程度可导致另一方当事人单方解除合同的点。我在找寻了一个多星期后把报告发到老板的邮箱,老板看了很高兴的找到我说这正是他们需要的。可相对于老板的开心,我的开心是短暂的,因为找到答案的兴奋无法掩盖背后我十来天爬着楼梯把律所图书馆里几十年来满是发黄、充满螨虫味的英法文案例一一找寻后才得知结果的孤独和辛苦。在有了不同的经历后,我更清楚的了解自己内心究竟喜欢的是什么。


在法国,自己的权益应当努力争取与维护。举我曾经碰到过的两次维权经历为例:第一次,我受雇的律师把她在凯旋门附近的豪宅作为律所办公场地,并雇佣几个新手律师为她工作。签合同时,她告知我我的实际工资是账面的3倍,为了避税她和我签订低于实际工资3倍的账面工资,许诺其余部分用现金方式给我,我犹豫后选择相信她。往后的一个多月,我发现该律所各方面的运作模式都很异常。我选择辞职,走时问她要曾承诺过的多余现金,她竟矢口否认,表示从来没有这事,合同上没写,更没口头承诺,说完请我出了律所。我随后请求学校和巴黎律师公会的帮助,然而结果不了了之。


另外一次是为一私人老板工作,期间常有债主上门催债或收到威胁电话,为了投到标,他用上一切诈骗、假离婚、开假支票等不合法的手段。经过网站上查询才得知这人曾经是多家企业的老板,拥有自己的私人电台和服装厂等,后因为非法倒闭、诈骗等罪被剥夺商人资格,但他仍运用各种非法手段继续着生意。最重要的是他悄悄申请破产,准备不付任何雇员工资就走。吸取上次经验,我采取曲线救国的方针,软硬兼施,成为雇员里第一个拿到工资的,并鼓励其他员工也维护自身权益。在国外,谦让和谐的中国传统不能过度运用,职场里更不能拿用学生的思维思考和解决问题。

生活之旅: 浪漫与严苛并行

所有的经历,不管好坏,都会使内心变得更强大。在被赶出农庄后的一星期内,在朋友和学校的帮助下,我找到了里昂市中心条件优越的学生公寓。不负责的中介连同我的照片也被曝光上了家乡的政法频道。随后我在6所法国高校有过学习经历,并获得了三个硕士文凭 (两法一商),最后也如愿进入巴黎二大读博。在多份工作中,我积攒了不少做人和做事的经验,并在业余期间成立了几个协会,组织过不少学术和文化活动,创立了个人公司,从事中法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也将成为一名巴黎上诉法院律师和创业者。


繁华的夜巴黎,塞纳河静静流淌,河底蒸腾起一阵雾气,也给夜平添一丝忧伤。来法国留学最大的优势应是被那无处不在的艺术氛围所感染并欢喜。毕竟,这才是法国真正值得被学习地方。业余时间,我喜欢旅行,逛博物馆,画油画,听音乐会,看一些历史艺术、商业、心理学和宗教之类的书籍和参加一些小众的活动。


在法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国度,一方面有着人均工作时间世界最短的记录,另一方面在法的法律人却在超负荷的学习和工作,对比显得即浪漫又严苛。



塞纳河静静流淌

结语: 不带功利的学习

在我看来,读博的意义不在于写的东西能对他人有实际效益,不在于对社会进步有直接贡献,博士生更不会因为一篇论文而成为其研究领域的专家。读博是一种深层次的思考,是自我的孤独对话,并用文字这种最高级的交流方式记录下来,是对内和对己的一种冥想和对思维的重塑。有了这样的重塑和升华,才会在思考的广深度所有提升,所以这也是一种修为。


学习作为一项终生任务,无论学的是什么,我希望它是不带功利性的,因为只有基于自身兴趣的学习才会快乐和持久,但是拿博士学位本身具备一种目的性,它需要遵守一定的研究规则而不是随心所欲的写作。如同西方油画早期本是王宫贵族订制的产物,后期画家才有了自由创作决定的途径,很难说清楚是带有目的性的订制效果好,还是完全自由发挥的效果好,不过我想发展到后期都应该有一套自己成型的观点和方法。


我始终认为,作为一个生活在当今社会下的现代人,已站在了历史上先贤们的肩膀上,所以一定不能固步自封,把视野仅局限在自己研究的那一个小点上。即使整个法学学科,也不过是人类学术和实践中很小的一块领土,对法律了解越多,越觉得很多问题不是法律能解决的,况且这块土地已被前人来来去去开垦过无数次,如何进行创新和扩大比守着一块地更重要,法律人的角色不仅是切蛋糕,而应尝试在切蛋糕前如何先把蛋糕作大。当今的知识体系每过几年更新一半,法律人更应站在高于自身领域的纬度上,跨学科跨领域资源整合,应当学习政治家的野心和责任感、企业家的敏感、理科生的踏实和艺术家的感性,始终保持对人生的好奇心,不断改变自我和知识结构,实现价值最大化



11月13日空袭后埃菲尔铁塔换上三色国旗表达哀思


本栏目的文章均为原创,转载请先联系国际法促进中心获得授权。

订阅国际法促进中心邮件推送,请发邮件至 info@chineseinitiative.org


国际法促进中心(CIIL)之“青年国际法人”频道负责人:徐奇

频道编辑:单沁彤 常玲毓 徐传蕾

--------------------------

Chinese Initiative on International Law | 国际法促进中心

微信公共账号: ciil2015

把中国人带到国际法的前沿,把国际法带到世界华人的身边

Any international justice without Chinese participation will not be a true global effor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