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隔帐陈述千古事,灯下挥舞鼓乐声

2020年8月5日,浙大城市学院传媒与人文学院“行走的中国文化”暑期实践团来到嘉兴海宁市南关厢历史文化街区、海宁皮影戏演艺中心以及海宁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徐二男的家中,展开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宁皮影戏”的调研实践。

位于杭嘉湖平原的浙江海宁,素以“壮观天下无”的钱江潮而闻名遐迩,让无数人“尽折腰”。这里不仅是作家金庸、诗人徐志摩等文人的故乡,也是已有近千年传承历史的海宁皮影戏的诞生之地。




(图为皮影戏戏台)









海宁皮影戏来源于南宋,与当地的"海塘盐工曲"和"海宁小调"相融合,并吸收了"弋阳腔"等古典声腔,配以笛子、唢呐等江南丝竹,节奏明快悠扬,极富水乡韵味。同时将唱词和道白改成海宁方言,成为浙江海宁民间婚嫁、寿庆、祈神等场合的常演节目。与北方的皮影戏相比,海宁皮影戏最大的亮点在皮影制作上的"少雕镂、重彩绘、单线平涂",让皮影人造型更加贴近南方人物的特点。在表演艺术上,武戏中的长枪棍棒、拳头打斗、挑头(砍头)更是皮影戏中一绝。一出丰富的海宁皮影戏涉及戏曲、美术、音乐、风俗等各个文化领域。它是海宁人心中的乡音,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一块绚丽的瑰宝。







(图为皮影戏后台)






在静谧的海宁盐馆钱塘江镇上,住着一位以皮影戏为一生使命的老人,他便是海宁皮影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浙江省民间艺术家——徐二男,本次实践,团队有幸前往徐二男老人的家中进行采访。作为现在唯一掌握海宁传统皮影戏全套操作的民间艺人,出身皮影世家的他,十二岁就跟着父亲的戏班子一起走南闯北,十六岁开始登台演出,从此与皮影结下了不解之缘。听闻团队要对他进行海宁皮影戏的有关采访,老人家心里的那股子热乎劲便上来了,热情地带团队成员看了陪伴他近八十多年的皮影箱子,里面装着厚厚几排都是他从彩色描绘到针线缝接,亲手制作的皮影人物。这些皮影在他眼中是有生命的,只要皮影在手中一舞起来,那浸润着浓厚地方文化的戏台就又重新散发着它应有的独特魅力。“我没有什么文化,但(皮影)学在肚子里,随便什么时候都不会忘记的”,三百多本的传统皮影戏剧目,都深深地印刻在老人家的脑海之中。当谈到传统的皮影戏与现在的不同之处时,老人家不禁感叹:“之前皮影戏需要很多人演出的。每当村里有红白之事、喜生贵子、乔迁之喜时,都要请上一出皮影戏,连唱四五个小时。一村子的人都会搬上板凳听上一出,尽兴而归,但是现在的皮影戏只有短短的几分钟,已经失去了原本的味道了。”尽管如此,老人家眼中对皮影戏的热爱却不曾改变,“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这是老人家用来形容自己与皮影戏关系的一句话。虽然老人家因为年纪的问题已经不再演出了,但他这一辈子都在为海宁皮影戏的传承和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正因有着像徐二男老人这样无私奉献的传承人们,让海宁皮影戏在中国历史长河中闪着耀眼的光芒。












(图为徐二男和其曾孙)






继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后,2011年底,海宁皮影戏作为中国皮影戏的重要组成部分,入选了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加大对海宁皮影戏的保护力度,市政府先后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海宁皮影戏的抢救、保护和传承工作,成立海宁皮影艺术团有限公司。在海宁南关厢历史文化街区,团队也采访到了现任海宁皮影艺术团团长、“朗家班”第五代传人——朗章铭。虽然郎团长并不是从小就学习皮影,但对皮影戏有着独到的见解。“造型、剧情、表演”是他认为一个优秀皮影剧目最重要的三点,也是接下来艺术团努力的方向。在对未来海宁皮影戏的展望中,朗团长就倡议现在海宁皮影戏在制作、演出、剧本等各方面加大创新力度,特别是人才培养。据了解,近几年,艺术团开展了许多关于皮影制作和剧目演出的活动,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真正爱上这项传统的民间艺术。












“三尺生绢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伴着月光繁星,悠扬婉转的歌声淌过水面。却不知,在一方白布之上,已演尽了人生的悲欢离合,海宁皮影戏演绎的是光影故事,演绎的是南方生活,演绎的是中国文化。







(图为孩童初学皮影戏)






(图为手艺人制作皮影)




此次海宁之行,同学们与皮影艺术亲密接触,从非遗传承人身上体悟了手艺人对于皮影执着的追求,在皮影戏艺术团团长口中悉知了皮影戏所面临的老龄化现状,本次“探非遗”行动,同学们收获颇丰,期待下一站更精彩的呈现!


编辑:蒋晨妍 徐莹

摄影:高悦越

采访:蒋晨妍 高悦越 栾晓慧

审核:于骏

排版:廖嘉琪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