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MEDIA | 党员校友走访系列之“积一时之跬步,臻千里之遥程”

8月18日和23日,“情系红色赤子心,薪火相传校友情”优秀党员校友暑期走访活动第六支走访团队接过传统媒体校友团的第二棒,分别采访了郑露、郑胜颖两位校友。通过此次采访,我们深入了解了他们的学习历程和工作经历,汲取了她们的优秀经验,希望同学们能够因此对自己的未来发展和职业生涯有一个更清晰的规划。


01

郑露

新闻学专业2020届优秀校友,宁波广电集团的采编记者,曾任传媒党员之家主任。

人生的路不会白走,每一步都算数

疫情期间在准备考研复试的郑露,同时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名了宁波广电集团采编记者的面试。由于后期考研调剂并不理想,宁波广电集团这边的考试却一次次顺利过关斩将,郑露在考量取舍后选择了就业。“如果不是这个专业,没有这些奖项荣誉傍身,我可能在首轮筛选简历的时候就被淘汰了。”所有的经历都是值得的,就像食物,吃下去看不见了,其实它早已融为身体的血和肉了。在学校听的每一堂课,参与的每一次比赛都是她面对考试、面试时能够迎难而上的底气。


在新的目标里继续精彩

考研惜败的郑露并没有泄气,她认为现在从事的采编工作正是自己喜欢的工作,兴趣催生动力,反倒让她没有了什么心里负担。再加上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本质都是在摄入知识提升自我。她愿意抓住并认真对待每一个机会来完美自己。郑露提到自己在线上面试时,由于面试规定不能提及真名,她便用“人间小话筒”作为自己的代号,因为“小话筒”能传播声音、发出声音,而她想成为的记者就应该替百姓传播声音,并发出正确的声音告知四方。在采编岗位上的郑露每天可以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切身体验城市的各种变化,记录周围百姓的大小事,她表示十分充实,而且成就感满满。

在母校奋进百强的建设进程中,郑露结合传媒学院的现有资源和特点,以及工作以来的一些经验提出了一点建议:“我个人觉得,我们传媒学院做的最好的就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我毕业后工作时能感觉到,其他学校的学生可能学业素养很高,但是实操能力属实不行。所以这是我们的强项,未来业界也一定是属于实干派的,多培养实干型人才对冲刺百强肯定有帮助。


02

郑胜颖

新闻专业2011届优秀校友,现任职浙江在线运营中心。

做好眼前事,真诚以待人

“一路走来,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做好眼前事”,郑胜颖说起自己考研与就业的经历时,多次提到这句话。在大四时决定考研,但是因为历史科系的短板以及复习时间的匆忙,并没有准备到位。首战的失败并没有让她放弃,在导师的帮助下她认真厘清了自己考研的目的与目标,吸取经验,在第二次考研中顺利上岸。

认清自己目标的她明白自己最想要的还是从事新闻专业的工作,因此在二考期间,她没有全部脱产,而是选择了一份与专业保持联系,又不会过分占用复习时间的工作,“我选择单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离学校近,那个时候我上班的同时,每周还能去学校图书馆看书”。但以考研为主并不意味着敷衍工作,无论是毕业后的第一家单位,还是包括如今在浙报的工作,她都全力以赴、认真对待,“不要把事情当成任务、压力,而是放平心态去享受它,把它当作展示自己的一次机会”。因为这份真诚和努力,她把人生过得很踏实,也获得了很多意外的惊喜。


(郑胜颖为走访团队介绍天目新闻客户端)


学习是终身事

郑胜颖在对学弟学妹的建议当中着重强调了学习能力。或许很多同学会觉得课堂知识只涉及了一个领域的皮毛,而在实践中会有很多差异,因而对课堂知识的学习有所松懈。但正是这种差异,要求我们更好的掌握学习能力,“很多工作岗位上要做的事情,学校不可能百分之百都教过你。比如说我们现在的浙报,它也是要转型的,它现在也需要自我革命二次创业的,因为这个时代在变,不能仗着自己有这个资本就觉得万无一失,很多定向的东西需要我们自己去突破。

由此,郑胜颖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小建议,来帮助跨入新阶段的城院更好的发展:加强跨学科的合作。打破学科壁垒,让不同专业、系别的同学能够有平台有机会互相认识、相互合作,无论是组成小组,还是一起竞赛,在这一过程中互相学习,有助于提高同学的综合发展素质。


编辑:胡天滢 麻乐麒 林丽盈 曹丹晨 邹汐格

拍摄:曹丹晨 林丽盈(部分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排版:廖嘉琪

审核:黄珺君








推荐阅读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